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大一统性
2024-02-28韦弘岸
韦弘岸
摘 要: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经过后世的不断改进,技术越发成熟、精良。纸张的出现和改良,方便了读书人,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同时亦服务于统治政权,体现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大一统性。
关键词:蔡侯纸;澄心堂纸;科舉取士;国主专用
一、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造纸技术的产生
我们熟知的造纸术指的是东汉蔡伦造纸,但实际上,有文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便已有纸张出现。清代张澍辑佚的《三辅故事》中提到,西汉大臣江充曾让卫太子刘据用纸掩住鼻子觐见汉武帝。[1]《汉书》中亦有提及西汉时的纸张:“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女自知之。”[2]说的是西汉哀帝时期,掖廷狱丞籍武发现送入狱中的小箱子里有毒药和书信,书信中让官婢曹宫服药自尽。文中的“赫蹄”据东汉学者应劭注释所言,是“薄小纸”[3]之意。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初,自高祖至景帝在位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劳役给农民带来的负担,恢复农业生产,使得社会安定。拥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之后,统治者便致力于发展文治。《汉书》记载,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又“兴太学”。[4]推行文治、兴办太学,书是必不可少的,纸张无疑是更好的书写材料。汉武帝的这些举措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1957年,在西安灞桥砖瓦厂出土了“灞桥纸”,经化验,是西汉时期产出的麻类植物纤维纸。
至东汉时,造纸技术经历两百年积累已经相对成熟。东汉初期的帝王亦推行文治,鼓励学术研究。《后汉书》有载,汉章帝让贾逵挑选《公羊》学派的二十名高才学生教授《左传》,给予竹简和纸写的经传各一通。[5]可见此时已存在用纸张书写的典籍。同时,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有很大影响。[6]至汉和帝时,出现了如今广为人知的蔡侯纸,即蔡伦总结前人造纸(包括灞桥纸和更早的放马滩纸)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等材料,制造的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种纸成本低,质量好,是对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一次革新。造纸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封建统治者推行文治,同时加速了宗教的传播。
(二)造纸技术的持续发展
两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虽然战乱不断,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并未停滞,纸张的制造技术相比前代亦有所提高。东晋葛洪利用黄檗汁染色造出了我国最早的染色加工纸——黄麻纸。[7]东晋后期,权臣桓玄称帝,下令:“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即用黄麻纸替换竹简。唐宋时期,黄麻纸成为官方、军方常用的纸张。唐代翰林学士李肇在其著作《翰林志》中指出:“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并用印。”[8]说明唐代慰劳军旅时所用的正是黄麻纸。南宋诗人洪咨夔在其诗中言道:“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其中“两相麻”意指两份任命丞相的诏书。南宋设左右丞相,拜相前,翰林院用黄麻纸起草诏书。由此可见,东晋以后黄麻纸受到统治者的喜爱并得到广泛应用。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平民可以通过读书进入仕途。因此,读书人越来越多,书籍的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唐代统治者崇尚佛教、道教,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大量佛经、道藏也需要刊印,这对唐人的造纸工艺提出了考验。唐朝匠人对前代工艺技术进行革新,发展出精工制浆和细帘抄纸技术,使纸张质量更加优良,[9]适用于印刷。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纸的用途也愈发多样,除用作平常书写之外还可用于绘画、书法。绘画、书法爱好者对纸张品质要求很高,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10]文中提及宣纸,即宣州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所产之纸,纸质紧密,轻薄透明。宣纸中光洁坚质者又称“玉版纸”[11],宋代画家黄庭坚曾蒙友人王炳之赠以玉版纸,并写诗以记:“古田小纸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12]
五代时期,南唐出现了著名的澄心堂纸,系南唐后主李煜设官局监造,专供御用的纸。清代倪涛所编《六艺之一录》评价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13]宋代文人喜爱澄心堂纸,因其名贵,常作为礼品相赠。后世常见澄心堂纸的仿品。时至宋元,造纸技术渐趋成熟,质量较前代更好,生产效率也有所进步。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印出的书籍愈发精美。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用轻便的纸币代替不易携带的金属货币。明清造纸技术集历代之大成,产量、质量又有提升。
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与其他手工业技术一样,其工艺水平一直处于稳定、平缓上升的趋势,历朝均比前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从生产工序到使用材料都在不断改进。至明清时期,造纸工艺已经达到手工业生产阶段的极高水平。明代宣德纸、清代泾县纸工艺水平是其代表。造纸技术的发展为封建统治者推行文治、发展科举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也满足了某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的出现将纸张生产带入工业化阶段,机器造纸效率更高,质量也有保障,遂使得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国古代传统造纸技术辉煌不再。这也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共同的命运。
二、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大一统性
古人如何认识大一统?公羊高认为“王正月”即大一统。[14]《公羊传》中言道“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15]王者禀受天命,统治天下,万物皆统一于王,也就是说,万物皆要服务于统治者,这便是大一统。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技术具有服务政权统治者的特征,此即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大一统性。中国古代造纸技术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大一统性。
(一)辅助统治者治理国家
纸张的应用有助于治理国家,因此统治者愿意推广纸张。东晋后期,桓玄废晋安帝自立,即位后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16]桓玄作为最高统治者,提出了对纸的需求,使纸张的推广、普及和应用迅速发展起来,促进了造纸技术的进步,体现了造纸技术的大一统性。
纸张较之竹简更为轻便且易于书写,适合朝廷传递命令、下达文书时使用。相传唐宋时,浙江地区以古藤制纸,纸质光滑细腻,犹如白玉。[17]如此好纸自然要上贡于朝廷。唐朝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即“贡藤纸”[18]。朝廷得到贡纸后,将其中的白藤纸用于书写“赐予征召、宣索处分”的诏书,青藤纸则书写“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除使用藤纸之外,朝廷在“慰军旅”时用到了黄麻纸,写陵寝祭祀的表文时使用白麻纸。[19]地方将生产出的高品质纸张进献给朝廷,使之用于传递诏命、慰劳军伍、撰写告词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国家的掌控。造纸技术的大一统性也由此展现出来。
除作为信息的传递工具外,纸张还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唐代以后门阀衰落,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不看门第,相对公平。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获得登上“天子堂”的机会。用纸张装订成书,更易于阅读和携带,从而方便了读书人的学习生活。同时,纸张的应用使书籍可以被大量抄录、刊印,降低了购书成本,让贫寒之士也有书可读。科举取士原本就是为统治者选拔人才,更多人读书、参与科考便是为统治者增加了人才储备。从这层意义上看,造纸技术也是服务于统治者的一个技术,具有大一统性。
(二)服务于统治者自身的需求
手工业技术服务于统治政权,并不单指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还存在满足于统治者自身需求的情况。人人皆知东汉蔡伦造纸,却忽视了蔡伦其时主要是在为统治者的需求服务。《后汉书》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在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20]按文中所示,蔡伦因缣帛贵、竹简重,有意改进造纸术,以树皮、烂布、渔网等为原材料,成功制成蔡侯纸,最终升官加爵,青史留名,成为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身为宦官的蔡伦因何会与造纸一事产生交集,产生改进纸张的想法?我们或许可以在文中另一位人物——邓太后处找到答案,《后汉纪》如此记述:“初,阴后时诸家四时贡献,以奢侈相高,器物皆饰以金银,后不好玩弄,珠玉之物,不过于目。诸家岁时裁供纸墨,通殷勤而已。”[21]邓太后与其他后妃不同,她不喜欢珠玉玩物,唯好纸、墨。于是各家皆以纸、墨上贡。曾经上贡器物,要镶金饰银,较量奢侈的程度,如今贡纸、墨,势必也要一较高下。蔡伦身为宦官,又久在宫中宿卫,应当十分清楚邓氏的喜好,故而对纸张尤为关注。他通过研究,终于改进了造纸技术,将新纸献于朝廷。邓太后因其功劳给他封侯也是合情合理。由此可见,蔡伦造纸的初衷在于为邓太后,也就是为统治者服务。不过,蔡伦研制纸张的创新性却是另一回事,是应该肯定的。
五代十国时期产于南唐的澄心堂纸为世人熟知。澄心堂本为南唐皇宫中的建筑,后主李煜喜好文墨,“置澄心堂于内苑,延引文士居其间”[22]。因李煜常在澄心堂填词作赋,其御用的纸便被称为澄心堂纸。既是供国主专用的纸,品质必然极佳。清代史学家缪荃孙记载:“澄心堂纸,光润滑腻。故刘原父云,断水折圭作宫纸。李伯时作画,好用澄心堂纸。”[23]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收到朋友赠送的澄心堂纸后赋诗一首,如此评价它:“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稍推。……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重增吾赧不敢拒,且置缣箱何所为。”从古人记述、包括这些诗文中不难看出,澄心堂纸质地坚滑,光泽如玉,纸质厚重,工艺极精,价值甚高。此纸多数被李煜藏于秘府,至金陵城破,南唐灭亡时,尚留有数千幅。这些专为李后主所制,供其赏玩的高质量纸张无疑也是造纸技术大一统性的例证。
三、小结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两千余年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其发展过程呈现出稳定、平缓进步的趋势,纸张的质量、产能不断提高。在晚清以前,中国的造纸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造纸技术具备服务于政权统治者的特点,也就是大一统性。这种特点既表现在辅助统治者控制国家,也表现在迎合统治者自身的喜好上。纸张易于书写文字、传递信息,有助于统治者下达命令、掌控国家。用纸张制书,成本更低,便于携带,利于读书人的学习,扩大了读书人群体,使更多士子学成之后为统治者服务。同时优质的纸张受到爱好文墨的统治者的喜爱,满足他们对于书画用纸的需求。在统治者的支持下,造纸技术不断进步,达到极高的水平。可以这样说,造纸技术服务于统治者的需求,统治者则推广和鼓励发展造纸技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注释:
[1](晋)佚名撰,(清)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故事》,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2][3][4](汉)班固撰,王继如主编《汉书今注》卷九十七下,卷九十七下,卷六,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1页,第2341页,第124页。
[5][2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后汉书》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39页,第2513页。
[6][9]潘吉星:《中国造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第220页。
[7]刘仁庆:《古代黄麻纸的发明者——葛洪》,《纸和造纸》2003年第5期,第75页。
[8][19](唐)李肇撰,聂清风校注《唐国史补校注》附录一,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317页,第317页。
[10](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卷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9页。
[11](清)姚鼐撰,(清)姚永朴训纂,宋效永校点《惜抱轩诗集训纂》,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399页。
[12](宋)黄庭坚撰,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卷八,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7页。
[13](清)倪涛编,钱伟强等点校《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6023页。
[14](南宋)张洽撰,陈岘点校《春秋集注》卷一,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3页。
[1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767页。
[16](清)章宗源撰,(清)王頌蔚批校,黄寿成点校《隋经籍志考证》卷九,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308页。
[17](宋)欧阳修撰,刘德清等笺注《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卷七,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725页。
[18](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1页。
[21](晋)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卷十四,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5页。
[22](清)张宗橚撰《词林纪事》卷二,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31页。
[23](清)缪荃孙著《云自在龛随笔》卷二,商务印书馆1958版,第37页。
作者: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