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融合”在信用管理课程的应用与实践

2024-02-27孙文娜徐丹刘玉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共生

孙文娜,徐丹,刘玉娟

(河北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对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教育教学工作也需要做出转变,教学应从知识技能培养过渡到思维培养、能力培养,进而培养既具有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广阔视野,又具有相当“高度”、能够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专创融合”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2],将注重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强调专业性的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也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专创融合”的教育实践,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教、赛、研一体全链条“专创融合”模式,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一条新路径,以培养符合国家创新创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文献综述

1.1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3],专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载体[4]。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积极探索新方法[5]。

1.2 “共生理论”下“专创融合”路径研究

共生即彼此依存、共同成长[6]。“专创融合”教育是在专业课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专业课中许多知识点和理论是前辈的“创新”[7]。在经济类课程中也蕴含着创新创业精神,企业从初创到成熟,无论是融资、投资、理财,还是营销策划,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创新创业精神[8]。

综上所述,以“共生理论”作为“专创融合”的基本路径,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等方面构建共生体系,能够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9]。从已有研究来看,“共生理论”指导“专创融合”的理论机制已较为明确,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较少,也未在信用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应用。本项目探索共生模式在信用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专创融合”的实践应用路径,为信用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创新模式和实践依据。

2 基于“共生理论”的“专创融合”必要性分析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大学是开展高质量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进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应当与国家创新需求相匹配,“专创融合”正是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相匹配的重要表现。

从现阶段教育教学实际来看,大学生缺乏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现有教育教学体系更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往往为单列或选修课程,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

基于“共生理论”的“专创融合”模式既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又能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10]。共生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为“专创融合”提供了新路径和新范式[11],“共生理论”及其所蕴含的双赢、共存的核心思想和协作共生品质为“专创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应以“共生理论”作为“专创融合”的基本路径,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等方面构建共生体系,实现应用型财经类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12]。

3 “专创融合”教学改革实践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共生单元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个共生界面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关系[13-14]。首先,课程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课堂教学共生界面通过构建“实战化”课堂,引入真实案例,创造情境。征信机构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机构,在初创期,融资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搜集、整理初创企业的信用信息,帮助初创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大数据、供应链等技术已经应用到征信领域,使信息搜集后处理更加容易实现,这些教学内容既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让学生体验采集、分析信息。通过创业案例的融入,不但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创新创业中获取资金、获取客户,还提升了学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行业分析能力、融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高阶能力。其次,社会实践、竞赛、科研反哺专业课。实践活动共生界面以社会实践、竞赛、科研为依托,征信业务操作中的现实问题对专业课提出更高要求,使专业课更具目的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设立教、赛、研一体全链条“专创融合”模式,带领学生在竞赛和科研中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能力,并进一步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耦合,构建相互促进的模式(见图1)。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生关系图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为支撑。一方面,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知识基础,使学生具备宽阔的知识视野,掌握深入分析新现象、新问题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拓宽专业教育实践空间,应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共生界面,培育师生创新创业意识,启发师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缩小基础研究成果和创业实践成果转化的差距。同时营造“专创融合”共生环境,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专业课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形成促进“专创融合”发展的双向合力。

4 结束语

“专创融合”的教学实践将课外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分享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实现“教法”和“学法”的转变,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互融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外拓展,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在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未来的教学创新仍要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围绕专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共生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