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心理调查的大学校园景观问题研究★
2024-02-27吴雨阳郭杨纯子
吴雨阳,郭杨纯子,赵 杰,钟 琦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0 引言
近年来,对于康养类景观的疗愈问题逐渐步入大众视野,研究指出,个体是可以从景观中获取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作用[1]。我国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形式单一,缺乏疗愈性和实用性设计,在设计上出现了缺少文化内涵、创新性不够等问题,无法满足大学校园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疗愈需求[2]。笔者在此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学的调研方法、多学科交叉协同等方法,以马斯洛需求理论[3]、气泡理论[4]和行为心理学理论[5]为基础,在此之上展开理论分析,调查校园景观现状及当今大学生的景观需求,以期获得相关结论指导校园景观建设改造,以达到改善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的目的。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首先发现良好的景观可以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姜斌在《城市自然景观与市民心理健康:关键议题》一文中以城市为例子介绍景观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量研究证明建成环境里的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健康城市促进心理健康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创造高质量的自然景观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福祉[6]。肖妍玎在《论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中认为,校园景观是景观中的一种独特类型。校园景观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现本身包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7]。佛洛梅尔(Föllmer Julia)在期刊学术《绿地与小康——校园景观能否治病?来自德国大学的证据》(Academic Greenspace and Well-Being-Can Campus Landscape be Therapeutic? Evidence from a German University)中通过对德国波恩大学校园绿地的研究,揭示了学术绿地成为许多学生重要的校园健康资源,作为一个体验日常生活的场所,具有支持健康校园规划的潜力[8]。虽然众多学者对景观的情绪调节、心理疗愈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针对后疫情背景下的校园景观设计方面研究及其措施还是相对较少。在此情景下,笔者计划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后疫情时代下的校园景观这一问题进行相应拓展和细化的研究。
1 基于田野调研的问题分析
1.1 实地调研
1.1.1 教学区
教学区分布于校区东南角,可达性较好。
教学区内设有残障人士坡道和小卖部等便利设施。道路维护管理较为完善,并设置了排水系统。且由于该区域特殊的使用性质,活动设施较少,活动设施的设置也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行为心理。
景观绿化方面,教学区的景观带主要是围绕教学楼以及教学楼中庭部分,中庭部分景观效果较好,利用景观要素丰富景观视线,设置碳分子等精美雕塑提升景观层次,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但植物种类较少且景观较为单一。
1.1.2 生活区
生活区分布在校区北面。
宿舍每四栋组成一个围合,设置休憩设施供围合内学生使用。由于各围合建成时间不同造成内部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有所差异。各围合内路灯分布均较少,夜晚照明不足,对夜晚活动的同学造成不便。围合外部道路照明采用老式路灯照明,路灯亮度较低,照明效果较差。道路维护管理情况相对良好。
活动设施方面,生活区在某些围合中设置了小型活动中心,提供活动场所,但由于围合只能固定学生使用,人流量较小。
绿化方面,生活区的景观绿化主要集中在围合内部,由于宿舍楼的遮挡作用,使景观在竖向层次上较为丰富。但植物种类较少,横向上景观较为单一。
1.1.3 实验实践区
实验实践区分布在校区的西南侧,呈环湖分布。区域内道路质量较好,在材质、样式上都有区别,景观视觉的层次感强。
区域靠近滨水区,有较好的活动设施。教学楼中庭设置有座椅和回廊,便于学生展开户外活动。在景观绿化方面,主要以平地为主,周边建筑为辅,自然景观较少。各个实验楼外围为满足停车需求,主要为硬质设施,景观美观性较低。绿化景观主要以乔灌草植物搭配种植,颜色相对单一,且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因此植物季相特征不明显。区域内靠近教学楼部分植被茂密,且设置了具有遮挡效果的构筑物,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1.1.4 活动区
活动区的位置围绕教学区和生活区边缘分布。区域内建筑的出入口众多,相关标识清晰。其次,活动区内部的竖向高差适宜,使用感受良好,安全性较高。但对于活动区的规划不够明确,大学生活动中心与送水站(如图1所示)相连,但并未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合理的调配,水桶露天摆放在活动区的空地处,对于景观效果以及空地使用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且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东侧的小路设计较为不合理(见图2)。虽然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但由于前方有建筑物遮挡,几乎很少人能注意到小路的入口,景观导向性差。
活动区本身的属性为公共服务类设施及用地,道路维护管理较为完善,道路材质、铺装种类多样,并设置了排水系统。体育用地周边的指示牌及路标设置位置合理,数量众多。
活动区在植物配置方面较为良好。体育用地四周并未种植过多的植物。大学生活动中心周围的植物配置良好,景观效果较好,且草坪有明显的维护痕迹。但体育馆周边的植物配置较不合理,种植混乱,效果不佳。体育馆配套楼梯下的阴蔽空间土地过于裸露,只在外侧进行了相关植物的种植,忽略了靠近建筑侧的空间的植物配置。
1.1.5 滨水区
水系散布整个校区,其中通海湖位于校园的核心地位,景观布置良好,可达性较强。
除通海湖外,其他水系周边几乎没有设置公共设施。通海湖周边使用木栈道连接,但由于使用时间较久,且各部分维修程度不一,木栈道中出现了无规律的阶梯状突起(见图3),存在安全隐患。在通海湖周边还有遗存的停车位(见图4),位于环湖步道的入口,对于景观影响较大。
在景观绿化方面,水系周边主要为硬质设施,水生植物较少,景观效果较差。环湖道路的植物颜色较单一,种类较少。且由于场地维护原因,场地被移除的植物没有及时补种,造成了土地的大面积裸露。由于水面开阔且面积较大,但缺乏遮挡,湖面反光严重,遮阴效果较差,缺乏私密性,使用感受较差。
1.1.6 储备用地(荒地待建设)
储备用地分布在校园的西侧和南侧,大多为草坪,维护情况较好。但在靠近学校围栏处的问题较大,植物种植混乱,维护情况较差。在校园西南角,储备用地被用为建筑垃圾堆放处,无人处理,管理较为混乱,破坏校园整体环境美观性,且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1.2 问卷调研
1.2.1 问卷内容及收集情况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同学们对校园景观的使用情况和现状评价,第二部分是同学们身心健康状况与景观对其影响,第三部分是对于校园景观设施的安全评价,问卷总共包括23道题,采取线上发放,共发放问卷101份,收到有效问卷99份,问卷回收率为98.01%。
1.2.2 问题分析
1)校园现状分析。首先是校园景观使用情况,只有13.13%的同学“从未”使用过校园景观,大部分同学都是“经常”或是“偶尔”使用校园景观。说明校园景观使用率较高。且大多数同学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内容为体育锻炼、休闲聊天,少部分同学进行学习、拍照玩耍等活动。
另外,教学楼区(ABCD教学楼、图书馆等)、生活区(商业街、宿舍、食堂等)和滨水区(通海湖及其他水系附近)比较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留意,也是同学们大部分学习、生活行为所使用的景观空间,所以这些部分的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是重中之重。
大部分同学认为校园景观“比较符合”自己的使用需求,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勉强符合”或“不太符合”自己的使用需求(见图5)。而同学们提出校园景观主要存在单一缺乏趣味性、校园景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对于具体的校园绿化环境,大部分同学认为“比较好”或是“非常好”,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不够美观,种类单一,缺少遮阴功能。许多同学提出希望可以增加休憩、娱乐设施,尤其是座椅凉亭这类休憩设施诉求极大,还有一些同学提出可以设置观赏性景观、网红打卡、互动装置等以丰富校园景观。
加强校园景观的特色营造可以增强校园景观的可识别性,赋予场所精神,不仅可以表现校园风采和学校历史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9]。对于校园景观特色方面,教学楼区和滨水区是大部分同学认为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区域,不少同学认为生活区、活动区(大活、体育馆、操场等)也可以通过打造体现学校的校园景观特色,可以成为接下来校园景观特色营造的着重入手点。
2)身心健康与景观。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也有29.2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亚健康”或“非常不健康”,25.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或“非常不健康”(见图6)。说明身心健康问题并不少见,需要引起重视,并结合景观设计加以引导和帮助。
28.28%的同学“总是”或者“经常”利用校园景观环境来应对负面情绪,38.38%的同学“有时候”利用校园景观来应对负面情绪。大多数同学选择的应对负面场所的地方常为通海湖、宿舍,还有同学选择校园无人角落、操场等,通过与自然交流、静思、运动等方式排解负面情绪。
大多数同学希望增加缓解负面情绪的场所为私密空间场所,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开阔空间和人际交流空间。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同学们每日往返于教室、宿舍等公共空间之中,需要一个私密的环境来享受独处、疗愈心灵,并反思自己[10]。开阔空间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在人际交流空间中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也可排解负面情绪[11]。
3)景观设施安全评价。问卷对校园景观的交通、道路、铺装、休憩设施、照明系统几个方面进行安全评价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设施“一般”或“良好”,极少部分同学认为“较差”或“差”(见表1)。说明校园景观设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较好。
表1 景观设施安全评价
2 对校园景观现状的修改建议
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学习,后期校园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研,理论结合实践,多角度、多学科地针对华东理工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分析其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并为后期校园景观的改善及落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以及科学的参考:
1)在校园的各个区域增加标识牌,以及提高场地的使用性和提高警示作用。对于场地的绿化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以及种植[12],合理安排种植顺序并且加强后期对于乔灌木的维护。
2)针对校区照明不足等问题,校园内应合理规划照明路线,增加路灯等照明设施,合理有效的照明系统具有减缓夜间独自出行的不确定感、增强同学们夜间出行的空间感与方向感的作用[13],学校应在缩小照明死角,提升校园景观美观性的同时保障校园安全性。
3)依据数据调研可知,学生的重点关注区域为校园教学楼区和生活区景观,目前这两个区域存在景观特色不明显、功能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华东理工大学是以化工专业著名的大学,校内的手性分子雕塑、足球烯雕塑等体现学校特色的景观周围缺乏解释说明牌以及其他景观小品烘托,视觉效果相对单薄,笔者建议为可设计增加与该景观相呼应的特色景观,丰富学校景观视觉效果,增添学校景观人文内涵[14]。
4)针对休憩不足的问题,应增加各个区域的景观中的休息、活动设施,以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在提供休憩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校园景观的使用时间,使得景观的疗愈作用最大程度的体现。其中教学区、实验实践区等学生日常使用较多、停留时间较长的区域应重点关注,增加休息停留时间,满足学生的日常使用需求并能及时提供校园内的心理休憩场所[15]。
5)增加绿化的种类及数量,同时尝试在绿化中加入校园特色[16],在校园景观中增加设置花坛、草坪、树林等绿化节点,增加景观效果,并根据同学需求注意植物的选种,避免选择掉落异物和有特殊气味为同学造成不便的植物种类。校园设计中应尽可能创造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空间,提高校园植物种植比例,增加低维护型、节水型绿地,强调“适地适树”原则。同时,应优化绿地种植结构,种植模式模拟自然,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保持合理的乔灌草比例,营造多样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6)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应更加注重校园景观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的疗愈作用以及心理健康安全的提升[17],不应囿于功能性和形式感,可以在现状的校园景观设计上,依托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新的设计形式和方法,在色彩搭配、形态结构、材质组合、尺寸比例等不同方面顾及学生心理需求,设置宜人、安全、舒适的校园景观,以构建景观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营造以安全为核心的校园景观环境[18]。
3 结论以及展望
在本文中,笔者对于校园景观与使用人群之间的联系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以及数据化分析。问卷结果的分析指出,现有的景观设计并不能够完全符合学生群体对于疗愈身心的需求,学生更倾向于在生活区和活动区增加特色校园景观的营造。在问卷中,笔者同时也发现参与问卷的同学认为校园景观安全性较为合理,不存在较为突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使用景观的可能性,提高景观设施的利用率。本文期望为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建设作出指导意义,并对大学校园景观改造提供微薄的参考意见[19-20]。
致谢:感谢张杰老师在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