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在服饰面料中的应用研究
2024-02-27张笑睿
张笑睿
(澳门城市大学 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
0 引言
植物染又称为植物彩染或自然染色,是一项手工艺技术,采用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染料,通过提炼、制备液体、上色等一系列工艺步骤,将织物进行独特的染色处理。具有环保、健康、安全、生态、自然的特点。植物染以民间手工印染为主。由于传统印染技术复杂,工序繁琐,使得它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植物染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增强,植物染这种纯天然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植物染在服装设计中不仅能起到装饰作用,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环保价值。
1 植物染的历史发展
植物染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具有生命力的传统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有陶器上用植物染料染色的记录。随着时代发展,植物染工艺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并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在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颜色的记载,如《说文解字》中有39种颜色,明朝《天工开物》和《天水冰山录》中有57种颜色,清朝《雪宦绣谱》中有704种颜色。在明清时代,我国已经在制备和应用天然染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染色技艺水平也非常高,除了国内使用之外,还有很多的外销产品。中国对天然染色的运用,随着丝织品的使用,传遍了世界各地,并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深远的印象。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与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已经有了织杨的印染工艺。在古代埃及尼罗河边,在金字塔的墓墙上,有红色染色织物。据记载,2 500年以前,从印度的茜草中萃取茜红素和兰草中萃取靛青,用来染色棉布。用茜草水浸泡过的水,经过加工后,可以染成红色;通过对蓝草浸取的溶液进行氧化处理,可以使织物染成蓝色。公元前580年,希腊已经出现了毛纺和印染作坊,进行着生产劳动。在远古时期,纽克里特人就是用一种叫做泰尔紫(Tyriam Purple)的染料,这是一种来源于海螺分泌物,在氧化处理后获得的染料。随后,小亚细亚的腓尼基人掌握了这一制造技术,巧妙地运用泰尔紫在毛织品上进行染色,赋予其鲜艳的紫蓝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的贵族开始将其用于染制华丽的袍服,逐渐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2 植物染的工艺概述
2.1 传统植物印染
植物印染工艺使用的染料是从植物各部分萃取制成的,具有安全、无污染、可降解等优点[1]。中国是较早使用植物作为染料的国家之一,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植物染色材料将服装染成红、蓝、黑、黄等多种颜色,并且可以通过拼色、媒染、套染等方法来增加服装的颜色。例如,茜草可以提取出暗红色素,在印染界被称为Turkey red(土耳其红);栀子果实能够提取出栀子黄素,作为黄色染料使用;蓼蓝叶片可以提取出靛甙,利用石灰以及酒糟将蓼蓝发酵水解形成靛蓝染料;紫草分布广泛,能够赋予纺织物纯正、华丽的紫红色,但是染色工艺较复杂[2]。
2.2 植物印染的功能性作用
采用这种植物型印染技术所生产的服装,可以达到现代化的环保要求,它所采用的颜料都是来自自然的植物,在这个过程中,从萃取到染色,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质,所以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印染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印染方法,而是一种满足了大多数消费者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一种艺术,通过这种方法来加工的织物具有天然、健康,环保等特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苏木属于中草药,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功效,从苏木中提取色素对纺织物进行染色,能够提升织物的抗菌性能。杨隽颖等[3]从苏木中提取苏木色素,并用其染液对真丝针织内衣进行染色,研究了染色方式、染料用量、媒染剂种类、水洗次数等因素对丝绸的抗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苏木草为原料的丝绸在10次水洗后,其抗菌性依然保持在70%以上。
3 植物染的应用价值
3.1 可持续性设计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它包括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还有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可持续设计要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天然植物染料无毒无害,不含对皮肤有过敏性和致癌性的物质。其可生物降解性好,对环境兼容性好。颜色柔和,自然别致,在高档真丝制品、保健内衣、家纺产品、装饰用品等领域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传承民族文化
在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植物染作为我国传统工艺之一,将其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既能丰富服装的色彩,又能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4 植物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4.1 植物染在国内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服饰设计领域,植物染的运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有记载:“千亩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这一记录显示了茜草在草木染料中的栽培和需求状况。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红娟”和“长寿绣”丝锦袍上的红色底色,经过化验证实是通过茜草根和媒染剂明矾多次浸染而成。魏晋时期,人们运用蓝草和板蓝根等进行面料染色,创造了一系列著名的纹样,如鹿胎紫缬、鱼子缬和小朵梅花等。隋唐时期,染织工艺达到了高峰,植物染色和印花技艺蓬勃发展,工艺熟练,品种也日益丰富。正仓院在日本保存有一批唐朝时期的植物染色作品,其中包括彩色的花鸟纹薄纱。宋元时期,随着植物染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艺的完善,对面料进行染紫的技术逐渐成熟。智在《通雅》第37卷中有关于宋朝晚年京师染紫的描述,说明宋朝通过紫草对面料进行染紫已经成功实施[4]。
植物染作为我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在云南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以其丰富的植物染料资源和传统染色工艺技术而闻名。云南的植物染色在环保、实用、经济、人文和美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价值。在云南的二十六个民族中,有十五个民族[5],如白族、瑶族、布依族、壮族、苗族、傣族、哈尼族、彝族等,均采用植物染色工艺。这种工艺主要应用于纺织品、食物、皮肤、牙齿、指甲以及生活用品(如竹制品)等多个方面。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和彝族在植物染色方面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其他地区则呈分散分布,规模较小。
白族传统上擅长运用多种染色技法,包括浸染、扎染和蜡染。他们广泛采用20多种植物染料,具体如下:板蓝用于制作蓝色;石榴、桑树皮、栀子等可用于染制黄色、土黄色、棕色和深棕色;茜草、苏木、洋葱、凤仙花等则用于染制红色、橙红色、紫红色和砖红色;桑和紫草则用于制作紫色;核桃、马桑、川滇桤木则用于染制黑色和灰色。此外,凤仙花和紫苏常被应用于棉纺织品和指甲的染色工艺中。这些多样的染料和技法共同构成了白族独具特色的染色传统。
4.2 植物染在国外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染不仅在国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在化学染料问世之前,其影响也深远地延伸到国外。日本的植物染色技术最初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入的,在与日本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项独特的染色技艺[6]。作为亚洲传统染色工艺保存最完整的国家之一,日本不仅仅提出了植物染的概念,还形成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促使植物染在日本服装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东京的下町“藏前”有一家秉持自家生产,将全国各领域的职人技术发挥最大效用,使用最天然的素材,制作高质量商品的店家“MAITO”。虽然比起传统手作,化学方式的确省力又省钱,但是店主小室先生并不想因此放弃传统。甚至引进最新3D无缝线纺织技术,形状不易受变,只使用最小限度的线,毫不浪费。并且会根据日本各地知名物产地,邀请全国的匠人制作各自擅长的部分,例如在浅草缝制包包,在仓敷纺织帆布,在奈良编织的袜子等,全是为了做出最完美的商品,如图1。
图1 MAITO服饰产品示例
5 植物染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5.1 现存技术优缺点
随着我国对中华卓越传统文化的强化保护,这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植物染在服饰设计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传统植物染的缺点主要是与现代工业染整工艺相比,植物染的工艺较为繁琐、耗时长,并且由于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受技术限制,染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适合于大批量生产。其主要以染料作为媒介来染制织物。
现代植物染是在传统植物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色彩鲜艳、性能稳定的植物染料,并采用现代印染技术进行印染加工得到符合环保要求的植物染产品。现代植物染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植物染的优势,同时又将其与现代工业染整技术相结合,以达到更加优质、环保、安全、高效的要求。
5.2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服饰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植物染服装凭借自身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专家学者都主要关注于植物染产品方面的开发研究,重点集中在染料种类和颜色的创新上。武榕芳[7]通过广泛的实践探索,对植物染料提取、植物染色工艺,以及在婴幼儿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她结合时尚潮流趋势,对传统的植物染色技法和工艺进行了改进和设计,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业化生产,同时注重人性化的考量[8]。
6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地提高,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植物染在现代服装中应用具有天然、环保、健康等优点。植物染可以保留天然染料的色泽,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可循环利用,符合人们对环保的追求。当前,植物染工艺的发展正处于困境与机会共存的局面,必须提高人们对植物染工艺的认识,持续提升植物染的影响力,强化植物染服装的行业聚集效应,逐步提高我们国家植物染服装的品牌竞争能力,推动植物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逐步走向专业化、个性化和精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