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江南地区弓鞋形制及边饰艺术元素分析

2024-02-27魏红张翔

西部皮革 2024年2期
关键词:鞋头边饰服饰品

魏红,张翔

(1.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2.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0)

0 引言

文中江南主要是指以太湖为腹地,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躯干,杭州、嘉兴、湖州为节肢,旁及南通、扬州的一个地域总体,也即狭义上的江南地区。文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晚清及民国期间的江南地区的弓鞋。

1 弓鞋的起源

弓鞋也称“弓履”“弓鞵”,原本指弯底鞋,女性因缠足脚呈弓形,所以称为弓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里解释:“妇女所穿的弯底之鞋。因鞋底弯曲,形如弓月而得名。”妇人缠足一说起于南朝,一说起于五代。明、清两代弓鞋的样式有平、高底多种,并用刺绣与珠玉等进行装饰。弓鞋可以防止生活中女性脚部受到外部的摩擦及刮伤,是一种防护类的服饰品,同时,弓鞋通过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的变幻展示出各式各样的美感,也是一种装饰类的服饰品。

2 弓鞋的形制

弓鞋分为鞋头、鞋帮、鞋底几个部分,通过不同部分的变化和组合产生了形态各异的造型和样式。文章以江苏工院服饰博物馆馆藏的江南地区的弓鞋为实物研究对象,研究其形制及边饰艺术元素。

2.1 弓鞋鞋底

弓鞋的鞋底大致分为平底、弓形底和高跟底(鞋跟1 cm以上),见图1。平底谓之“底儿香”[1],有多层布制作的纳底,也有由皮革制作的平底,皮底的后跟处另外由金属钉固定0.2~0.6 cm厚的皮革加固,用于防滑防磨。纳制而成的底部坚固耐磨,纳缝线迹外露,点状纳缝线迹整齐细密,形成一种有秩序的美感,花式纳缝装饰性强。弓形底的后跟着地,向前缓缓抬高至脚掌中间向上拱起,再向前至前掌处落下后向鞋头又微微翘起,通过这种拱起使得弓鞋的直线长度变短,显得脚更小。高跟底弓鞋的鞋跟由纳的布底增加后跟高度形成,后跟多由布包木块制成,也有由多层布料纳缝而成[2]。“女鞋以香樟木为高底。在外围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样式。在里者为裹高底,谓之‘道士观’”[3]。“后跟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它可以减轻妇女体重的后倾,对健康略有改善”[3]。高跟弓鞋还可以避免因后跟长期受压形成前高后低的形态[4]。江苏工院文博馆的高跟弓鞋跟有三种形式:一是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类似于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二是于鞋后跟处,增加一块或方或圆的柱状物垫高,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三是鞋底较厚,前后同时垫高,类似于今天的“松糕鞋”底。

图1 不同鞋底的弓鞋图

2.2 弓鞋鞋帮

弓鞋的鞋帮有低帮、满帮和高筒。露出脚面的我们定义为低帮,盖过脚面不高过脚踝的我们定义为满帮,高出脚踝的我们定义为高筒。低帮鞋有中缝式和一片式两种结构,中缝式鞋头中间有拼缝;满帮鞋多为两片式鞋帮结构,弓形底,鞋帮上缘的线条随着弓形底的走势从鞋尖开始先缓慢向上弧起而后向下弯曲,后跟处有一块异色面料由里伸出至高于后跟2 cm左右向外翻下,起加固和鞋拔作用;高筒弓鞋多为半中缝鞋帮结构,即鞋尖处有3~5 cm拼缝,再向上鞋筒前中拼接一块半圆形面料不再有拼缝。

2.3 弓鞋鞋头

弓鞋的鞋头有尖头和圆头两种形态,我们把俯视弓鞋时鞋身两条轮廓线在鞋头交汇形成的夹角小于30°称之为尖头。中缝式鞋帮结构的弓鞋鞋头较尖;一片式结构的弓鞋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尖头趋于平缓,鞋头处带有小圆角;圆头鞋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片式的结构,鞋头接近半圆造型。尖头弓鞋又有翘头和平头之分:平头弓鞋鞋头部分贴合于地面;翘头弓鞋鞋尖顺着鞋底向上飞出翘起,鞋尖部分悬空。

3 苏绣弓鞋的边缘装饰

3.1 苏绣弓鞋的边缘装饰技艺

边饰是指服饰品边缘的装饰工艺,弓鞋的边饰主要是指弓鞋鞋帮边缘的装饰。近代服饰品中常用的边缘装饰工艺有镶、嵌、滚、荡、线迹等。

(1)镶:将异色或异质的布料,以拼接的形式与主料形成整体的装饰缝制方法。这种边饰工艺在服饰配件上常用于荷包、眉勒的边缘和弓鞋的鞋帮等部位,异色或者异质的拼撞显示出一种富有变化的美感。

(2)嵌:清代也称为“掐牙”,把异色或异质的面料双叠成细条,夹在两层织物之间,仅露出一点儿牙边做装饰。按嵌的部位分有外嵌、里嵌,按牙边形状分有扁嵌、圆嵌(嵌条内加细绳)。嵌边常用于服饰品的面里缝合的边缘,或是镶拼接的边缘等,起到强调轮廓的效果,是一种精致的缝制工艺。

(3)滚:滚也称为绲边或缘边,用异色或异质的面料取45°丝缕方向斜条把服饰品的边缘包光[5]。滚边除具有装饰效果外,还起到包光布边防止面料磨损和脱散的作用,主要用于服饰品的边缘。滚边取45°丝缕方向斜条是因为此方向的斜料具有延展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顺应不同弧度的曲线造型。

(4)荡:用异料或异质的面料或者绦带覆盖在服饰品某部位呈条状的装饰形式。荡条的色彩和花型常与刺绣的花形相呼应,产生一种协调的美感。在高筒弓鞋的鞋筒上和折叠靴掖的内里口袋上常运用到“荡”的装饰。

(5)针迹饰边:近代服饰品边缘的缝制工艺中,经常会运用到绗针、三角针和斜针等针法进行缝合,通过对这些基本针法进行变换,衍生出很多具有装饰性的针迹,作为一种边饰。

3.2 近代弓鞋的边饰工艺运用分析

江苏工院服饰博物馆馆藏的弓鞋48双,其中运用边饰“滚”41双,“荡”13双,“线迹”5双,“镶”4双,“嵌”1双。由此可以看出,馆藏近代弓鞋常用的边饰依次为滚、荡、线迹、镶、嵌。有些弓鞋上叠加运用了几种边缘装饰手法,有“滚+荡”11双、“镶+荡”4双、“滚+线迹”4双、“滚+嵌”1双、“锁绣狗牙+荡”1双,这种组合的边缘装饰产生了丰富的装饰效果。在弓鞋鞋帮边缘“滚+荡”“滚+线迹”“镶+荡”是常见组合装饰形式。在弓鞋边饰中,“镶+荡”的组合形式只适用于高帮弓鞋,因为“镶”在中或浅帮弓鞋边缘工艺制作有一定的难度。

3.3 苏绣弓鞋的边缘装饰材料

近代弓鞋的边饰方法多样,根据不同的装饰方法选取不同的材料。“线迹”的边饰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加捻丝线或棉线完成,根据需求效果选择线的粗细和股数,细线效果整齐有序,粗线效果饱满圆润。江苏工院服饰博物馆中的弓鞋主要为丝织物,其次为棉织物,滚镶荡嵌工艺运用的材料也多以丝或棉织物为主。

在江苏工院服饰博物馆的馆藏弓鞋的滚镶荡嵌工艺除了运用丝或棉的面料外,绦的运用也很广泛,48双弓鞋中有17双运用了绦条进行装饰。绦在百度百科中解释是指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绳带,也有绦子、丝绦和绦带的叫法。以绦条材料进行的镶、嵌、滚、荡的装饰方法也叫做饰绦。由于绦条的边缘是光整的,就免去了边缘内折的工序。

3.4 苏绣弓鞋的边缘装饰色彩分析

通过对江苏工院文博馆藏品中弓鞋的鞋面色彩、边饰色彩进行统计、分析边饰与鞋面色彩的配色关系,以期找到近代弓鞋边饰的用色及配色规律,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近代弓鞋边饰色彩分析表

从表1可以看出:

(1)江苏工院服饰博物馆馆藏的近代弓鞋最常用的鞋面面料色彩是红色和黑色,其次是绿色、蓝色、紫色。黑色属于无彩色,在色彩搭配中可以和谐地与任何彩色搭配。以黑色作为底色,与刺绣的色彩的搭配易于产生舒适、调和的视觉感受,这是劳动人们智慧的选择。

(2)弓鞋的面料红色较为常用,48双弓鞋藏品中有15双大红色。林语堂说过:“缠足自始至终都代表性意识的自然存在。”鞋子自然就含有了“性”的寓意。红色是具有刺激性的色彩,红鞋就更具有引发情欲的作用。“若有红鞋为君舞”,精于此道的女子常常用红鞋来取悦心仪的男性,红色的弓鞋也成了女子婚嫁的必备品。

(3)弓鞋边饰配色丰富而含蓄协调。近代江南地区弓鞋的边饰最常用的色彩是黑色、米色等中性而易于搭配出和谐配色的色彩。边饰的色彩构成形式有以下几种:单色的、多色的、杂色的。单色的就是单一色彩的镶、滚、嵌、绣;多色的是指2层或是2层以上异色饰边;杂色的是指2种或2种以上的色彩通过编、绣、织等工艺交错融合在一起的边饰色彩。弓鞋的边饰中以有彩色无彩色的配色和同色配色较多,这些都是比较容易产生和谐感的配色。总之,近代江南地区弓鞋的边饰配色用色丰富而和谐。

4 结语

通过对江苏工院文博馆中近代弓鞋的统计分析,发现近代弓鞋的形制多样,鞋跟有高跟底、平跟底、坡跟底、弓形底,鞋帮有低帮、满帮、高筒,鞋头有尖头、圆头,各种组合形式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造型,展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造型能力。

近代弓鞋的边饰有镶、嵌、滚、荡、线迹等各种边饰手法,既是一种弓鞋鞋帮和鞋底边缘的工艺处理方法,也极具装饰性。镶、嵌、滚、荡、线迹在弓鞋上叠加运用,双层异色的、杂色的装饰,呈现出一种繁复精致的美感。虽然繁复,弓鞋的边饰配色是有秩序的配色,弓鞋底色以黑色为主,边饰常用的色彩也是黑色与米色,这些无彩色可以轻松的与任何颜色搭配,产生舒适调和的视觉感受。所以,近代弓鞋的工艺及配色是繁复而有序的,这种秩序就是“和谐”,这种秩序美正是近代江南地区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审美的体现。

猜你喜欢

鞋头边饰服饰品
自由街头
翘头履
浅析手工编织特点——以服饰品为例
梦幻联动
福建畲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旅游服饰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情迷荷叶边
一种古代软靴的边饰研究
——以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
3D打印技术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暖暖翻绒
尖头松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