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链导学促进小学数学学习力提升

2024-02-27徐婷婷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习力小学数学

徐婷婷

[摘要] 数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学习力的关键科目。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链导学,帮助学生化解数学解题时面临的困难,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力。问题链导学旨在借助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多层面地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问题链导学;小学数学;学习力;发展数学思维

问题链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通过课堂问题的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表达,满足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链导学涉及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堂主旨内容,设置有层次且难度递增的问题,激励学生在知识获取中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合作,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问题链导学的原则

问题链导学要按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思维直观、具体而形象,中年级段学生开始走向主动学习,高年级段学生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链的难度应逐步增加,课堂导学也应充分考虑学情,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知识框架,逐渐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注重小学生的差异化,基于各自的水平设计个性化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问题链导学指向综合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问题链中的问题可以涉及不同的数学领域和概念,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运用。为促进合作与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启发和帮助,从而增进学习成效。此外,问题链中的问题还可以涉及日常生活、游戏、小实践、小实验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迁移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问题链导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策略

1.设置引入型问题链,开展情境教学

在引入型问题链提出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且问题链的起始问题要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借此引发他们思考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

问题1:同桌小明想将一张纸上的图形向右平移,你能帮他吗?请尝试一下。

此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平移的概念和方法。学生在纸上绘制一些图形,然后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平移,观察结果并进行记录。

问题2:你平移图形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请尝试总结一下。

此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发现平移的规律。他们会发现图形在平移中保持了大小和形状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需要运用归纳和抽象思维,将观察到的规律总结出来。在课堂知识学习中设置问题链,引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将其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经验和活动相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是平移和图形平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图形的平移,让学生思考有关位置变化的问题,能够激发彼此的好奇心,积累成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

为了强化教学内容,教师及时推出引入型问题链,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相关问题的理解:

问题1:你们有没有玩过推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你是如何将箱子从一个地方推到另一个地方的?

问题2:如果我要把一个图形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应该怎么做?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

問题3:假设我们有一个图形,现在老师要把它向右平移两个单位,你们能想一想应该如何操作吗?如果我们要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你们知道又应该怎么做吗?这样会有什么变化?

在设置引入型问题链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展示具体的示例和图形。运用情境教学法,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并体验到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尝试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引入型问题链和情境教学法的融合运用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所学数学知识的吸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2.创建生活型问题链,增强课堂理解

生活型问题链往往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问题链中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解决与购物、节日、时间管理等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公式和应用方法。在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一课中,教师根据数学知识,联系实际情境,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生活型问题链:

问题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重量吗?

问题2:假设你要买一袋苹果,商店的秤上显示重量为“1kg”,你能告诉老师这袋苹果有多重吗?

问题3:你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称量食材的情况?如果你需要称量100克的面粉,你会用什么工具来称量?

问题4:如果我们有一个重量为600克的物体,你知道这个重量相当于多少千克吗?

问题5: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食品包装上标明了重量,比如牛奶、面包等?你能找到几个例子,并告诉老师它们的重量单位是“千克”还是“克”吗?

通过以上生活型问题链的设计,教师引入千克和克的概念,并将其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与重量相关的情境相联系。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和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学会了重量单位的使用和转换。这样的生活型问题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解决日常问题和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意识到数学是一门实用且有趣的学科,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其次,生活型问题链通常涉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学生一旦在实践中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拓展、素养的提升也将水到渠成。

在上述问题链导引下,教师借助生活场景,强化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并展示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示例。在此基础上,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物,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100克的重量差异,并亲自参与称量和比较物品(如苹果与橘子等)的重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3.设计探究型问题链,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型问题链一般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该问题链中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推理和实践,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型问题链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校园绿地面积”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设置探究性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问题1:你们学校的绿地有多大面积呢?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测量和计算它的面积?

问题2:假设我们要测量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绿地面积,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方法来计算它的面积?

问题3:如果我们将绿地划分成几个简单的几何形状,比如长方形、三角形等,你们觉得能否通过计算这些简单形状的面积来估算整个绿地的面积呢?

问题4:如果我们使用图纸来绘制绿地的平面图,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如何利用图纸上的比例关系来计算绿地的面积?

以上探究型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推动他们进行“如何测量和计算校园绿地面积”问题的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案。在探究型问题链的导引下,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绿地的边长,并回顾简单几何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公式,与学生一起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学生运用近似估算的方式来计算整个绿地的面积,并讨论其准确性和误差。到了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绿地的平面图,运用比例关系来计算图纸上绿地的面积:通过比例的转换,将图纸上的长度和宽度转化为实际绿地的长度和宽度,最终计算出绿地的面积。

探究型问题的设立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应用探究型问题链,增进学生对数学实际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

4.总结梯度型问题链,注重分层设计

梯度型问题链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在课堂上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问题,进而增强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合乎学情与理趣地设计梯度型问题链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巩固基础知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不妨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再给学生展示系列图形,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辨认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以此来检测学生对几何形状的识别能力。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设置以下梯度型问题链,测试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问题1:请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问题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你知道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吗?

问题3: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问题4:给定一个长方体,其中的长、宽和高分别为3cm、4cm和5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通过以上梯度型问题链的设计,学生将逐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依据梯度型问题链导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出示有梯度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提供简单的长方体,其边长为整数,让学生通过直接相乘的方法计算体积,进而引出更复杂的情况,如边长为小数或需要求解缺失边长的情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几何图形中的位置关系,强调不同图形在计算中存在的区别和共同点,如边长、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分层设计,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具有分层意义的梯度型问题链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体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一渐进式学习契合了因材施教的有效教学原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建元.“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0(31).

[2]高萍.問题链,链出精彩课堂: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链”设计探析[J].小学时代,2019(22).

猜你喜欢

学习力小学数学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