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氟醚菌唑与醚菌酯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

2024-02-26胡长效曹丹王昊晗张莹

中国蔬菜 2024年1期
关键词:单剂白粉病杀菌剂

胡长效,曹丹,王昊晗,张莹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市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6)

徐州地区草莓种植规模已达4 241.3 hm2,占江苏省草莓种植总面积的37.9%,其中设施栽培面积占61.87%(周前锋 等,2020)。草莓白粉病是滇赤才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aphanis(异名: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aphanis)引起的空气传播型病害(郭予元,2015;杨俊誉 等,2019)。近年来,由于设施栽培特殊环境和连作障碍等原因,该病现已成为徐州地区草莓设施栽培中一种重发真菌病害,严重时设施栽培草莓病株率达45%以上,病果率达20%以上。

目前,草莓白粉病防治措施有选用抗性品种、培育无病壮苗、科学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等,其中药剂防治仍是防治草莓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王璐 等,2018)。生产上使用的杀菌剂以戊唑醇、四氟醚唑、粉唑醇等三唑类和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主(董华芳 等,2020;邢艳红,2021),由于常年用药单一而频繁,病菌抗药性增强明显。鉴于此,本试验选择尚未在草莓上登记使用的新型异丙醇三唑类杀菌剂氯氟醚菌唑(高士光 等,2021;刘子琪 等,2021)、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醚菌酯单剂及不同配比组合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评价,以期为氯氟醚菌唑及其与醚菌酯组合物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登记和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徐州市贾汪区耿集镇,北纬34°35′21.38″,东经117°37′21″,试验所用大棚均种植草莓5 年以上,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草莓品种为红颜,垄面宽45 cm,垄高30 cm,沟宽35 cm,一垄种植2 行,株距18 cm,行距20 cm。2021 年8 月14 日定植。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

1.2 供试药剂

97%氯氟醚菌唑( mefentrifluconazole) 原药,购自巴斯夫欧洲公司;98%醚菌酯(kresoximmethyl)原药,购自江苏禾裕泰化学有限公司;田间药效试验对照药剂:400 g · L-1氯氟醚菌唑悬浮剂(SC),购自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WG),购自巴斯夫欧洲公司。

1.3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盆栽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97%氯氟醚菌唑原药、98%醚菌酯原药和氯氟醚菌唑-醚菌酯组合物(质量比为1∶9~9∶1),分别用丙酮配制成母液,并用0.1%吐温80 水溶液等比稀释5 个质量浓度,其中氯氟醚菌唑质量浓度为1.6、0.8、0.4、0.2、0.1 mg · L-1,醚菌酯质量浓度为6.4、3.2、1.6、0.8、0.4 mg · L-1,两者1∶9~9∶1 组合物质量浓度分别为3.2、1.6、0.8、0.4、0.2 mg · L-1。草莓单株盆栽,待幼苗长至3~4 叶期时,采集新鲜草莓白粉病发病叶片,制备孢子悬浮液,用喉头喷雾器喷施接种叶片,24 h 后用喷口直径1 mm 的小型喷雾器将药剂均匀喷洒草莓幼苗上,自然晾干。以含有0.1%吐温80 的水溶液作空白对照,每处理3 盆,重复4 次,于温度18 ℃、相对湿度80%~90%培养箱(光/暗为12 h/12 h)培养10 d后,分级调查各处理草莓白粉病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中草莓白粉病分级标准:1、3、5、7、9 级分别为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6%~15%、16%~25%、26%~50%、≥51%(邢艳红,2021)。根据防治效果的几率值(y)和质量浓度对数值(x)计算LC50及其95%置信限、b 值及其标准误(SE);根据NY/T 1156.6—2006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 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计算混剂共毒系数(CTC),筛选出CTC > 120 的最佳增效配比(Liu et al.,2022)。

病情指数 = ∑(各级病叶数 × 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 × 9)× 100

防治效果 = (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 药剂处理病情指数)/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 100%

共毒系数(CTC) = (1/混剂LC50)/(单剂A 的含量/单剂A 的LC50+ 单剂B 的含量/单剂B 的LC50)× 100

1.4 田间药效试验

参照GB/T 17980.119—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19 部分: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设置400 g · L-1氯氟醚菌唑SC 与50%醚菌酯WG 组合物(质量比为4∶6)用药量15、20、25、30、35 g · (667 m2)-15 个处理,对照药剂为400 g · L-1氯氟醚菌唑SC 15 g · (667 m2)-1和50%醚菌酯WG 25 g · (667 m2)-1(用药量均按厂家推荐低限),设清水对照。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 次,每小区面积10 m2。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用水量50 kg · (667 m2)-1,于12 月5、12、19 日各施药1 次,第1 次施药前及第1、2、3 次施药后7 d 各调查1 次病情指数。每小区对角线固定五点取样,每点调查3 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

校正防效 = 〔1-(空白对照药前病情指数 × 药剂处理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药后病情指数 × 药剂处理药前病情指数)〕× 100%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6 和DPS 9.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氟醚菌唑和醚菌酯及不同配比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

根据两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可知,氯氟醚菌唑和醚菌酯的单剂对草莓白粉病LC50为0.416 8 mg · L-1和2.673 7 mg · L-1(表1)。氯氟醚菌唑-醚菌酯组合物质量比为3∶7、4∶6、5∶5、6∶4 时,共毒系数 CTC 分别为130、149、130 和126,均大于120,说明两者质量比在3∶7~6∶4 之间均有增效作用,其中以质量比为4∶6 时增效最显著;质量比1∶9、2∶8、7∶3、8∶2、9∶1 时共毒系数CTC 分别为103、115、118、115、96,介于80~120 之间,有相加作用(表2)。

表1 氯氟醚菌唑和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

表2 氯氟醚菌唑与醚菌酯的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

2.2 氯氟醚菌唑、醚菌酯药剂及最佳配比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两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如表3 所示,400 g · L-1氯氟醚菌唑SC 与50%醚菌酯WG最佳配比(质量比4∶6)不同浓度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单剂400 g · L-1氯氟醚菌唑SC 和50%醚菌酯WG。以用药量25~35 g · (667 m2)-1防效最佳,第1、2、3 次施药后7 d 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78.67%~79.89%、87.00%~88.48%、91.07%~92.40%,且3种用药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3 氯氟醚菌唑、醚菌酯药剂及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试验期间,未发现氯氟醚菌唑和醚菌酯的药剂及最佳配比组合物对草莓有药害。第3 次施药后7d 调查各试验小区的草莓灰霉病为害情况,各药剂处理草莓病果率(2.75%~4.5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16.38%)。

3 结论与讨论

氯氟醚菌唑是第一种异丙醇三唑类杀菌剂,属于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DMI)的一个新子类,对仁果、核果、葡萄、马铃薯、大豆等60 种作物有优良防效(刘鹏飞 等,2020;Hideo et al.,2021;Liu et al.,2022)。目前国内已将氯氟醚菌唑登记用于防治小麦、玉米、马铃薯、番茄、黄瓜、西瓜、花生、葡萄、苹果、香蕉、柑橘、芒果等12 种作物的真菌病害,但尚未在草莓上登记应用。虽有研究显示,已在桃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spp.)、链格孢菌(A.alternata)和甜菜褐斑病菌(Cercospora beticola)中发现氯氟醚菌唑与其他DMI(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丙环唑)间存在交叉抗性,但因其高活性和最小的不良副作用(不存在传统DMI 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使其仍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杀菌剂(Hideo et al.,2021;Liu et al.,2022)。

本试验结果显示氯氟醚菌唑对草莓白粉病菌毒力较高,LC50为0.416 8 mg · L-1,400 g · L-1氯氟醚菌唑SC 15 g · (667 m2)-1第1、2、3 次施药后7 d 防效分别达67.57%、74.34%、80.12%,且对草莓安全,可在草莓上推广应用。该药剂的LC50略高于普继雄等(2021)研究的该药对苹果白粉病菌(Podosphaeraleucotricha)的毒力(LC50= 0.876 mg · L-1),可能与不同地域、不同种白粉病菌抗性不同有关。

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混配可以使药剂具有一定的增效、抗性延缓、成本降低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氯氟醚菌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复配剂对香蕉叶斑病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王银钰 等,2020;崔一平 等,2021)。本研究将氯氟醚菌唑与醚菌酯复配,在质量比3∶7~6∶4范围内增效作用明显,尤以质量比4∶6 时最为显著,其共毒系数(CTC)为149;400 g · L-1氯氟醚菌唑SC 与50%醚菌酯WG(质量比4∶6)组合物用药量25、30、35 g · (667 m2)-1的田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成本,以用药量25 g · (667 m2)-1最为经济有效,第1、2、3 次施药后7 d 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78.67%、87.00%、91.07%。

毒力回归方程斜率越大,病原菌对用药浓度变化的反应灵敏度越大,同等药剂浓度增量下,抑菌率增量越大(王银钰 等,2020)。氯氟醚菌唑与醚菌酯复配(质量比1∶9~9∶1),斜率(b)介于1.300 6~1.645 3 之间,以两者质量比4∶6 时,斜率最大(b = 1.645 3),灵敏度最高,400 g · L-1氯氟醚菌唑SC 与50%醚菌酯WG 质量比4∶6 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随着用量的增加,防效显著增加。然而,药剂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田间防效的最大效应则会显现,该药田间用量25 g · (667 m2)-1对草莓白粉病防效达最大效应值。因此,建议该组合物在生产上的用量为25 g · (667 m2)-1。

猜你喜欢

单剂白粉病杀菌剂
联合用药防治扶桑绵粉蚧田间药效评价
12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不同剂型布地奈德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不同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