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2024-02-26朱婷陈志豪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朱婷 陈志豪

摘要: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1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二者的地区差异较大;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呈现地区不平衡的特征,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鉴于此,提出因地制宜和城乡统筹等建议,为江苏省制定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327;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4)01-0225-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1.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ZHU Ting1,CHEN Zhi-hao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2.School of Governmen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21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on the rise as a whole, and there were great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mbalance, and the three regions of southern Jiangsu, central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presented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tion in time and space. In view of this, some suggestions of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Jiangsu Province to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policies and reali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Jiangs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23-09-18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4049)

作者简介:朱 婷(1999-),女,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电话)15850506945(电子信箱)935359630@qq.com;通信作者,陈志豪(1995-),男,江苏南京人,博士,主要从事科技政策、农业发展与管理研究,(电话)19921563768(电子信箱)frizzychan@foxmail.com。

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党的二十大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的协调发展中,学者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宏观角度看,王薇等[2]以示范区11个省为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城乡发展的因素;刘依杭[3]选取中国2008—2018年的数据,分析31个省市两化的耦合协调程度,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化进行分析;邓生菊等[4]选取中国两化良性互动的部分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提供经验;冯雪彬等[5]通过分析两化的耦合机理构建适宜的发展模式、科学的动力机制和健全的保障机制。从中观角度看,蒋正云等[6]以中部地区为例研究两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别从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角度提出建议;闫玉科等[7]运用统计数据分析广东省两化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蒋妍等[8]运用熵值法研究湖南省两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析区域特征。从微观角度看,吴丽敏[9]运用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漳州市两化发展水平;胡树林等[10]以成都市为例,具体分析两化耦合协调程度。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两化协调发展水平。

在已有研究中,主要是以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的较少。江苏省近十年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上不断努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稳定,都市圈、县城和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积极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南北联动发展,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增高,苏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十年内,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因此,本研究拟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选取2012—2021年的相关数据,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探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期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省近年来坚持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均衡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行动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3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展望2035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基本同步。江苏省作为两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之一,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模式。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2—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及江苏各市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等资料,对遗漏的数据资料采用加权平均或趋势外推等方法进行补增[11]。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借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在张慧敏[12]和朱硕等[13]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筛选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评价体系,包括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和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具体指标见表1。考虑选取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據的可得性,从农业经济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3个方面入手,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产量等8个指标作为农业现代化子系统的指标;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3个方面入手,选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等9个指标作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的指标。

2.2 熵值法

采用熵权法测量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运用极差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消除指标量纲所带来的影响。

2.2.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式中,[Xij]为第i年第j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maxXj]为第j项指标对应的最大值;[minXj]为第j项指标对应的最小值。

2.2.2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指标的比重([Qij])。

式中,[Qij]为第j个评价指标在样本中所占的比重;m为评价样本数。

第二,计算指标的熵值([Zj])。

第三,计算指标的权重([Tj])。

式中,[T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s为评价指标的数量。

第四,计算综合评价指数([Pj])。

2.3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2.3.1 耦合度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进行分析[14]。耦合程度的指数判定方法有两种:①耦合度越高,表明选取要素之间呈现有序性,两者之间稳定性越强;②耦合度越小,表明选取要素之间呈现无序性,两者之间稳定性越弱。耦合度模型为:

式中,C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M代表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N代表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C的数值越高代表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C的取值范围一般为0~1。

2.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D)用来反映整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其公式为:

式中,T代表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是待定系数,并且[α+β=1]。由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同等重要,因此参照已有的文献[12],[α、β]的取值均为0.5。

2.3.3 耦合协调类型的划分 参考代碧波等[14]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将耦合协调度的不同取值范围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具体见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评价指数

3.1.1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选取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2012—2021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力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能力。

3.1.2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 如表3所示,从时间维度上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的0.157 1上升到2021年的0.258 6。从空间维度上看,江苏省不同区域之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将苏南、苏中和苏北3块区域进行比较,苏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其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粮食产量等数值均高于苏中、苏南地区。2015年以后,苏北地区5个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数处于0.3~0.7,其中徐州和淮安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其他3市。徐州作为江苏省农业大户,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作用,保障储存安全,建设“一企多点”的信息化粮食云管理平台,龙头企业创新技术助力食品产业的发展。淮安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工作导向,持续攻坚农业重大项目,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苏中地区中南通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扬州和泰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相近。南通以特色富民产业为依托,三产融合发展,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以特色产业为引领,推动“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苏南地区中苏州农业现代化水平领先其余4市,常州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省最低。苏州政府对农业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奖励政策等支持,积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养“新农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1.3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如表4所示,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2012—2015年发展较快,2016—2021年发展表现出较为平缓的态势。苏南地区总体上领先于苏中、苏北地区,南京、苏州和无锡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苏中地区发展较为平缓,南通和泰州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达到省内发展的平均值;苏北5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为平衡,淮安和徐州的发展虽然位于苏北区域的第一梯队,但仍低于省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平均值,连云港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省内排名暂居末尾。江苏省作为两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之一,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苏南地区的南京都市区和宁锡常接合片区等的改革探索做法颇具江苏地域特色,以无锡等苏南城市为先行区,提供更多改革实践经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但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较为突出,苏南地区人均GDP约为苏北地区的2倍,省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部整体合力尚有不足。对于苏中、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差异,江苏省还需大力推进区域互补、南北联动,深入实施南北结对帮扶,支持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引导二三产业集聚,补齐医疗机构、职业教育、物流配送等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供给配置能力,加快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

3.2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分析

利用耦合模型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耦合度分析,如表5所示,2012—2021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整体介于0.8~1.0,根据耦合度划分的标准(表2),属于良好和优质协调类,这说明江苏省大部分城市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都处于高度协调阶段,两者之间可以良性友好互动协调发展。2012年,江苏省耦合度为0.845 3,到2021年,已经上升到0.914 2,十年内江苏省耦合度逐年上升,都属于高水平耦合的类型。苏南地区中常州和苏州的增长有所波动,镇江增长速度缓慢;苏中地区中扬州和泰州发展速度较快,十年内抓住机遇不断提升两化的协调程度;苏北地区总体上增长幅度较大,连云港十年内增长幅度达41.76%。

3.3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如表6所示,2012—2021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从2012年的0.354 5上升到2021年的0.480 4,整体上实现了从2012年的中度失调阶段到2021年的轻度协调阶段。

从市域变化对比来看,淮安和镇江的增长幅度最大,超过了50%,盐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发展稳定,一直稳扎稳打。从空间分布来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均匀的空间梯度分级现象,苏南地区5市的发展处于不平衡阶段;苏中地区总体上平缓发展;苏北地区总体上处于协调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观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探究二者的协调程度,根据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将2012年、2016年和202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探究十年内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程度变化,结果见表7。

从时间维度来看,2012年、2016年和2020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程度有所变化,2012年苏南和苏北均有城市处于严重失调阶段。2016年协调程度有所好转,没有城市处于严重失调阶段,徐州和盐城已经率先达到轻度协调阶段,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都有城市处于中度失调阶段,无锡、常州、扬州和连云港都接近轻度失调阶段,镇江从严重失调阶段发展到中度失调阶段,已经在加快发展步伐。2021年,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南通、徐州和宿迁都达到轻度协调阶段,发展步伐加快。

从空间维度来看,苏南区域内镇江的发展与其他城市较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相较于其他4市,镇江发展起点低,经济上不如其他4市發达,农业投入和产出不够,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与城镇化水平协调较为困难。苏中地区整体上发展较为平缓,处于稳中有进的态势,南通位置便利,在苏中地区内发展较好。苏北地区徐州经济发达,土地肥沃且面积大,宿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虽然经济在省内未处于发达地位,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2012—2021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指标数据,测算了两者的协调度水平,并对测算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在逐渐上升。十年内,江苏省保障粮食生产,利用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完善包括行政管理、空间治理、社会治理等在内的全方位城镇化治理体系,形成一批特色治理品牌,通过城镇化体制机制的不断探索,全面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十年的发展,逐渐缩小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水平的差距,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发展模式不尽相同。苏南区域经济发达,多个都市圈的改革探索促进发展,但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镇江相较于其他4市发展较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苏中和苏北区域内部发展较为均衡,但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一段差距,3个区域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程度达到高度协调发展阶段还有一段距离。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江苏省改革的重点之一。优化好江苏省经济的平衡性、畅通性、互补性,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江苏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也是事关国内大循环的大事。

4.2 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目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以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内容组成的新格局,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江苏省优化布局,统筹推进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第一,加强都市圈的改革探索。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等为依托,江苏省构建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城市结构,城际之间的交通网络联通,带来了城市跨区域经济、公共服务的合作。因此,下一步需要继续推动产业衔接、异地养老等政策协同,推进都市圈的改革。第二,需要具体分析城市、区域的不协调原因。如果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农业现代化,可以加大三产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要素市场;如果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乡村,建设生态经济区,以此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多的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城市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城市安全、社会治理、城乡融合等问题。江苏省不同城市的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村建设和城镇发展等存在不一致性,需因地制宜引导不同主体差异化发展。第一,打造县域经济品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根据乡村振兴发展下的县域背景,针对县域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高、类型多样化等特点进行分类引导,增强县城的经济支撑作用,完善教育、文化和养老等功能。对于缺少发展动能的县域,通过产业布局等方式,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及引导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补齐医疗和教育等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供给配置能力。第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重视人口、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深入激活乡村资源要素的价值,加快产业融合,吸引资本下乡,优化各要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新长征,2023(7):4-11.

[2] 王 薇,刘 惠.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现状和策略研究——以示范区11省份为例[J].农业经济,2023(7):92-94.

[3] 刘依杭.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效应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20(6):86-91.

[4] 邓生菊,陈 炜.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成功案例: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J].社科纵横,2021,36(4):44-51.

[5] 冯雪彬,张建英.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23-25.

[6] 蒋正云,胡 艳.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机制及优化路径[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3):702-721.

[7] 闫玉科,徐伟祁,林志豪.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J].南方农村,2022,38(3):4-9,27.

[8] 蒋 妍,舒晓惠,张 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山西农经,2023(5):1-4,12.

[9] 吴丽敏.漳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分析[J].山西农经,2023(4):6-9,14.

[10] 胡树林,朱玉琴,余希慧.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4):23-32.

[11] 闫玉科,徐伟祁,林志豪.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广州、汕头、湛江和韶關四市的对比分析[J].南方农村,2021,37(6):4-9,14.

[12] 张慧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87-92.

[13] 朱 硕,方奇敏.金华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3):92-96.

[14] 代碧波,陈晓菲.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测算[J].统计与决策,2020,36(9):104-108.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