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艺术及其东方主义倾向探析

2024-02-26吾文泉杨荟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兰姆中国形象查尔斯

吾文泉 杨荟

摘要:目的:中国瓷器作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对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英国的社会风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查尔斯·兰姆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33年的会计工作,因此在其散文中,常常能看到对19世纪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瓷器的书写。文章旨在探究兰姆散文中通过对中国瓷器艺術的书写所体现出的当时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倾向。方法:文章以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视角,通过收集散落在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描写,从瓷杯带来的社会新风貌、英国人对瓷器的女性化欣赏以及怪异瓷器画下的东方形象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讲述这个在中西方贸易文化碰撞中独一无二的瓷器故事。结果:由兰姆散文及书信可知,中国瓷器在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改变以及社会风貌进步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兰姆在散文中提及对中国瓷器的女性化偏爱,映射出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为英国人提供审美欣赏价值的低位层面。同时,文中对中国瓷器绘画技艺的消极评价,批判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与无知,侧面烘托出西方高超的艺术与科技水平。结论: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艺术书写,阐述了大英帝国当时的审美习惯,侧面衬托出帝国艺术和审美的优越感,体现并鼓吹19世纪英国的帝国侵略扩张行为,具有鲜明的东方主义倾向,由风靡一时的中国瓷器为起始,逐步拉开中西方两大帝国之间矛盾与斗争的帷幕。

关键词:查尔斯·兰姆;散文;中国瓷器;中国形象;东印度公司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03

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英国作家,因个人散文以及文学批评书写而闻名。兰姆的《伊利亚随笔》散文集堪称业界典范,广受好评,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家只是兰姆的职业之一。为了谋生,兰姆几经辗转,最终在东印度公司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员。东印度公司的全名为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是由具有创造力和号召力的商人群体在1600年创办的一家公司。兰姆从1792年开始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拥有长达33年的工作经验,这能够使读者在其散文及其与好友的书信往来中捕捉到19世纪的商业和会计生活。同时,在兰姆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窥见18世纪英国人眼中的东方形象,以及英国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色彩。

瓷器是19世纪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在兰姆散文中关于中国或浓或淡的描写中,可以窥见中国瓷器的身影。本文通过收集散落在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描写,以东方主义为视角,从瓷杯为英国社会带来新风貌、瓷器的女性化欣赏以及怪异瓷器画下的东方形象三个层面,呈现当时瓷器在英国的发展历程。文学是反映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兰姆对中国瓷器的书写,也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 中国瓷杯带来的英国社会新风貌

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1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将大约2亿件中国瓷器进口到英国,仅从英国文人的描述中,就可以感受到英国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和青睐。随着茶杯、茶具等瓷器进入英国,东方的茶叶也开始远销海外。茶叶最早在17世纪进入英国,由英国的贵族阶级向下层阶级逐渐过渡,最终几乎在社会各界流行起来。可以说,中国瓷器传入英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时英国人的饮食文化。在17世纪,对广大英国民众来说,中国瓷器还是一种非常高端的奢侈品。莎士比亚在剧本《一报还一报》中这样写道:“先生您看过这种盘子,虽然他们不是中国盘子,但也算是上好的盘子了。”[1]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英国人眼中,中国盘子是一种十分高档的餐具。同样,瓷器在当时英国人家中的高等地位,在兰姆的《古瓷器》中也有体现,“每访问一个高贵人家,我首先要看他们的瓷器柜,然后再看他们的藏画”[2]296。可见,在当时的英国,瓷器通常是“大户人家”才拥有的物品,经济价值较高,是大众热衷于追逐及欣赏的对象。

中国瓷器与茶叶的出现,也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早在1662年,埃德蒙·沃勒就在《论茶》中表达过对东方茶叶的赞美。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拜伦在诗歌《唐璜》中称茶叶为“中国的泪水”。当时的英国人认为,相比英国本土的咖啡,中国茶水提高了英国人的工作效率,并且有效促进了英国人的身体及精神健康。同样,兰姆在散文中描写了下午茶的场景,“我们一边品着春熙茶,我一边把瓷器上的优美杰作向她一一指点”[2]297。下午茶活动的出现,丰富了英国人的社交活动,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有关下午茶的描写,在英国文学中层出不穷。例如,在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匹克威克外传》中就有所体现;英国贵族们没完没了、精致不俗的下午茶会,亦是简·奥斯汀笔下的常态。从这些英国作家对中国瓷器、茶杯与茶叶的描写中,都可以看出中国瓷器对英国人饮食习惯改变以及英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 瓷器女性化欣赏中的东方缩影

兰姆之所以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与他的个人职业密切相关。在兰姆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窥见19世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及那个时代的英国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周宁在《鸦片帝国》一书中写道:“诗人、哲学家、传教士、军人、商人,他们可以有不同的知识与经验背景,有不同的动机与方法,应用不同的本文形式甚至讨论不同的主题。但他们表现的中国形象,却有惊人的相似性。”[3]兰姆作为英国散文家,也参与了这一时期的东方形象塑造。其中,兰姆深受大众喜爱的散文《古瓷器》,是其将帝国工作与作家身份相结合的最微妙的例子之一。作者将瓷器比喻成具有欣赏价值的女性,通过欣赏和消费瓷器的过程,将西方的审美欲望放置到精致的中国瓷器上,从而显示出英国人的主体高位。在《古瓷器》的开篇,作者就赋予了来自中国的艺术商品特殊的意义,“对于古瓷器,我怀有一种女性似的偏爱”[2]296。伊利亚将瓷器描述为一种视觉上的诱惑,瓷器在他的心中产生了一种近乎女性化的欲望。为何兰姆会将中国瓷器比喻为女性?任何与瓷器相关的性别书写,无不是作家的意识形态投射。这是因为19世纪的英国女性举止端庄、衣着典雅,这与纯洁高雅的瓷器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除了气质上的相似之外,英国人认为瓷器在凹凸有致的外形结构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女性特征。在这个将瓷器女性化的过程中,瓷器成为英国人放置审美欲望的客体对象。这种女性化的描写,在兰姆与好友的书信中也有体现。此处,兰姆把中国人与女人再次放在一起谈论,这种观点与散文《古瓷器》中对中国陶瓷的女性化欣赏如出一辙,即将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中国人放在一个为英国人提供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低等位置上。

通常来说,被英国人购买的瓷器大部分用于装饰美化,因此,瓷器在当时是一种用以陪衬和彰显家族尊贵地位的器具。伊利亚和布里奇特在《古瓷器》中的辩论,突出了两种新旧消费理论之间的差异。布里奇特是伊利亚的表姐,她反对购买瓷器这种奢侈品,并且認为超出他们能力的快乐是自私且邪恶的。作为年轻的表弟,伊利亚则象征着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也就是说,英国人消费瓷器不单纯是一种购买行为,其还赋予了消费者一种特殊的选择权利,满足了消费者的地位、欲望以及自我实现。在文章中,伊利亚向布里奇特指出,最近的“情况好转了”,能够使他们获得像茶杯这样的“小玩意儿”[2]297。在他们把茶杯视为“小东西”时,伊利亚的表述也表现出了瓷器价格的下降以及因后拿破仑时代全球商业扩张而个人收入增加的社会背景。同样,伊利亚认为,瓷器之前是富贵人家的独家奢侈品,但现在也可以是普通的家庭用品,这肯定了帝国新的包容性经济,瓷器的价格越来越低廉,就连小职员也可以像国王一样拥有瓷器这种东方艺术品,这预示着中英贸易地位的逆转以及英国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3 怪异瓷器画下的东方形象

虽然在18至19世纪,中国瓷器受到了英国社会的热烈追捧,但一部分人认为,在中英贸易层面,英国的实际利益确实受到了这些进口的中国瓷器的影响。因此,为了与中国瓷器给英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抗,他们开始在文学中刻画消极的东方形象,影射帝国的隐性扩张。然而,由于地理文化等的差异,当时的英国人无法充分理解瓷器中的东方意蕴,所以当英国人用自己的认知来理解和认识中国时,必不可少地会产生误解。当时的英国人认为,中国人画在瓷器上的花朵和图案是异常美丽的,但人物画像是奇怪且残缺不全的。在《古瓷器》一文中,伊利亚对瓷器作出了评价,“虽然他们画得既不合章法,又不讲透视,好像不受任何因素限制,只是没着没落地在那儿漂浮着”[2]296。可见,当时的英国人认为瓷器上的绘画距离不成比例,违背了当时西方的科学常识,与西方的角度原理不符。更有甚者,不仅将批评的锋刃对准当时中国的绘画技术,还将其视为中国人愚昧、野蛮的象征。在他们的眼中,中国瓷器上怪异的布局以及瓷器中奇怪的人像,都是从现实的中国生活中转移过来的,并且在瓷器上被固化地记录下来,成为永恒。

在18至19世纪,英国人认为由这种风靡一时的“瓷器热”所引发的奢靡、攀比之风严重损害了英国普通家庭的经济利益。作家亨利·菲尔丁就曾在戏剧中这样写过,“一百个几尼买一个瓷器盘子!噢,可恶的东印度贸易。一个印度的泥土,拐走了另一个印度的金子”[4]。其中,所谓“印度的泥土”,指的就是当时的中国瓷器。当时的社会精英认为,曾经属于皇家品位的中国瓷,如今已普及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瓷在英国的迅速发展已经损害了英国的贸易,这样下去会毁坏英国的制造业。然而,这绝不是单纯经济上的转变,也揭示了英国人在政治和文化两方面的转变。

兰姆在《论烤猪》这篇文章中,也有对中国人吸食鸦片恶习的影射。“最后,父子二人就坐下来不停地大吃特吃,一直把那一窝小猪全部吃光,一个不剩”[2]187,“只要母猪一下崽,何悌家的房子就一定烧得火光冲天;更值得注意的,何悌不但不为此责罚他的儿子,而且看来对他反而更加宽纵”[2]187。这篇文章将中国人描绘成不负责任的贪婪者,影射了在中英鸦片贸易时期,对鸦片极度依赖甚至上瘾的鸦片吸食者。作者以一种灾难性的眼光看待痴迷鸦片的中国人。从这种角度看,《论烤猪》这篇文章是对中国人对鸦片上瘾现象的一种滑稽描写,同时体现了西方帝国在贸易盈利之外,想要征服东方国家的意图。东印度公司不但从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攫取了大量财富,而且在思想文化中体现了对东方国家的殖民统治。可以说,东印度公司既是一个商业机构,又是一个殖民机构。

18世纪后半叶,随着制瓷技术的提升,英国本土能够批量生产出更加符合英国人品位的瓷器。另外,为了保证英国本土陶瓷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政府的调控下,瓷器进口和销售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小。最终,英国在1791年开始停止进口中国瓷器,“中国瓷器热”虽然曾经在英国风靡一时,但最终衰减下来。

4 结语

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体现了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话语反映出的社会和历史现象,比历史记录更为真实、生动。作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散文中的瓷器涉及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饮食风貌、审美品位的转变以及对瓷器贸易的不同观点,从而折射出了当时英国作家书写中的东方形象。研究这一时期英国文人们围绕中国瓷器的种种书写,既有助于窥探18至19世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又有利于了解这一时期“瓷器热”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与看法,这对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借助传统瓷器构建自我形象,以及在当代传播自我形象、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威廉·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剧作[M].伦敦:简·尼克尔斯,1813:236.

[2] 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选[M].刘炳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87,296-297.

[3] 周宁.鸦片帝国[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

[4] 亨利·菲尔丁.亨利·菲尔丁作品集[M].伦敦:威廉·克劳斯,1840:856.

作者简介:吾文泉(1963—),男,江苏苏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杨荟(1999—),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兰姆中国形象查尔斯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扫帚也有梦想
莎译史之兰姆体系:从“莎士比亚”的译名说起
11月微寒,来一口热奶油兰姆酒棕吧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兰姆凹陷稳频工作点自动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