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2024-02-25王志超左海英张藤

婚育与健康 2024年2期
关键词:治疗中医药

王志超 左海英 张藤

【摘要】结直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结直肠癌的初始形成和演变阶段,而腺瘤型结直肠息肉被公认是典型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目前其发生发展的病因仍不明确,内镜下诊断和切除仍是其主要的诊疗手段。易复发,难预防是当前的主要问题。本文简述了中医药对肠息肉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现况,以期对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肠息肉;中医药;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Zhichao1, ZUO Haiying1, ZHANG Teng2

1.Graduate Schoo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Abstract】Colorectal polyps(CP) are the initi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stage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adenomatous colorectal polyp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typical precancerous condi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t present, the etiology of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is still unclear, and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resection are still the main mean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t is easy to relapse and difficult to preven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understanding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testinal polyp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Colorectal polyps; Intestinal polyp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结直肠息肉(CP)是结直肠黏膜上任何可见的突出和隆起病变的总称,通常是由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所引起。无论其大小、形态和组织学类型如何,均可称为结直肠息肉或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是如果肠息肉瘤体过大或者数量多,或可伴腸道出血、腹痛、腹泻等症状。

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与患病人群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血脂、尿酸、血压、血糖、幽门螺杆菌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胆囊疾病、肠道菌群等因素相关,但是其病因仍不明确[1-4]。西医对肠息肉的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机制早已证实[5],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使各种细胞信号分子通过影响BMP、PTEN及Wnt信号通路所组成的生长信号调控网络,造成β连环蛋白在肠干细胞中的过度积聚,使得肠干细胞功能紊乱的结果。但是引起肠息肉发展机制启动的原因仍尚不明确。流行病学显示结直肠息肉与肠癌(CRC)发生高度相关,结直肠息肉在我国的检出率为10%~11%[6-7],而超过 85%的CRC是从结直肠息肉转化来, CRC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

结直肠息肉的诊断通常通过结肠镜检查来进行。而内镜下切除是其主要的临床治疗措施,肠息肉术后复发是公认难题。中医药在药物防治结直肠息肉复发与癌变方面具有多种手段。涌现出大量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1 病因以及病机

《灵枢·水胀》中记载:“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认为寒邪侵袭肠胃,气血壅塞是肠息肉的主要病因。代金钟等[8]基于伏痰理论认识大肠息肉,认为伏痰潜伏机体 ,伺机外动,由无形痰邪转化为有形实质,导致了大肠息肉。刘沈林[9]认为本病病机是脾虚为本;痰、瘀、湿、浊、毒等病理产物长期积聚肠腑,导致肠腑不通畅,大肠传导失司。强调结肠息肉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重在脾虚为息肉滋生的土壤;局部乃实,重在病理产物如:痰浊、湿阻、血瘀等,系息肉发生的种子。”姚树坤[10]认为目前肠息肉患者前期以湿热夹瘀证居多,后期以虚实夹杂为主。一则,“脾失健运,脾胃不能行其津液,水湿内停,使脾气不升,而胃失和降,痰湿内蕴”。二则,“脾胃之湿易传肝,若肝郁气滞,气郁血瘀易生热化火,共致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产生胃肠息肉。”葛媛莎等[11]从肺论治肠息肉。中医理论认为,肺肠脏腑表里相关,经络相系,功能相关。现代医学研究亦发现,肺肠胚胎发育具有同源性,肺、肠菌群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在组织因子、信号通路方面,肺与大肠有着共同的联系。提出从肺论治肠道息肉,应以“调和阴阳,扶阳抑阴”为大法,采用宣畅肺气、温肺散寒、治风通络、泻肺清热、利肺化痰等治法,以防治肠道癌前病变及防止息肉复发。国医大师李佃贵从“浊毒理论”出发[12],内外因素导致“浊毒内蕴”是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的关键。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三焦相关。李烨等[13]认为肠息肉可从厥阴病角度论治,厥阴则对应病邪渐退、病情渐复之时,而肠息肉作为肠道癌前病变,正对应此时,若用药控制,“阳复厥退,则病退;若不加以控制,阳退厥胜,则病进”。肠息肉患者不同部位因寒热病机不同,所以表现各异,考虑是阴阳气难和合,不能正常运行,与厥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相符。

总之,中医学界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病因病机无统一公认的观点。但是基本观点趋同,即脾虚或脾胃功能失调为本病的发病关键,在此基础上由内因(他脏传变)或外因(饮食、外邪等)导致机体寒、湿、热、淤、痰、毒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聚集,最终产生息肉。

1.2 辨证分型

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在古代中医典籍中无明确记载。《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14]中将大肠息肉病中医证型分为4型:湿瘀阻滞证、肠道湿热证、气滞血瘀证和脾虚夹瘀证。《中医外科学》[15]有3型:风伤肠络证、气滞血瘀证、脾气亏虚证 。现代医家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还提出了多种中医证型,如有: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痰热郁结证、血虚肠燥证、气血亏虚证等[16]。但脾虚、湿热、寒凝、气滞血瘀是主流观点。

中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中药内服,或以中药外治,或以内服外治结合,通过口服中药、中药灌肠、配合艾灸、穴位贴敷及膳食疗法等方式对术后患者进行干预,诸多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医药此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弱化结直肠息肉术后体内炎症反应,使胃肠功能进行恢复,减轻术后排气、排便困难等胃肠不适症状,还能有效降低术后息肉复发率。

2.1 内治法

许亚培等[17]参苓白术散为基础自拟“健脾化浊方”,治疗以健脾祛湿化浊为则,可明显改善脾虚湿蕴型内镜下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情况,减轻炎症反应,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能有效降低术后半年至一年息肉复发率。单永改等[18]结合临床经验拟健脾利湿解毒方,主要功效为健脾助运、分消水湿、清热泻火、解毒散结。将76例大肠息肉术后,中医辨证为脾虚湿毒证的病人,随机分组对照治疗3个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均得到改善。在术后半年及1年的时间,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调节胃肠激素稳态,阻断新生血管发生,使局部炎症反应减弱。方向泽等通过应用复合真菌中药制剂治愈一例胃肠息肉患者。该患者为75岁老年男性,2013年患者服用复合真菌中药制剂,3年后患者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炎性改变均逆转至轻度,胃肠内黏膜状态良好,未检出新生息肉。作者分析认为复合真菌中药制剂通过祛寒、利湿、散结、驱邪外出,来持续改造患者体质,阻止了肿瘤发生与发展。

2.2 外治法

王芳等在应用消蕈汤灌肠治疗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人群,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减轻炎症,胃肠功能恢复,使术后复发率降低。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IL-6、COX-2、CRP水平,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优,推测消蕈汤灌肠中诸多成分具有抗炎益气的效用,可改善患者机体内炎症反应。并且可有效調控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2.3 内外合治法

林晔等对104例患者进行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组患者实施直肠息肉电切手术后,在肠镜下对黏膜下层,注射消痔灵约4mL到息肉基底周围部位。术后口服中医方剂,并结合康复新液湿敷或灌肠治疗。注射用的消痔灵可收敛止血抑菌,加快息肉的脱落,预防出血。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功效。结果发现治疗有效率为96.15%,且并发症发生率更少。

2.4 辨证施膳

辨证施膳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中医有“治病当论药功,养病方可食补,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即通过饮食调护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之效。

中药内服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环境;病变部位的肠黏膜可直接吸收中药灌肠药液,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内外合治则可提高疗效或缩短疗程。辨证施膳相比于传统中药煎剂口感好,避免了较长时间口服中药煎剂的不适感,患者长期服用的依从性高。在改善术后症状,预防复发方面确有疗效。但是中药内服用药组方多样,缺乏公认的专方专药;外治法如灌肠、灸法等操作较为复杂;而且多数相关研究缺少大样本临床观察验证。

其中最为值得讨论的是对复发率的疗效观察,目前研究认为低风险腺瘤型肠息肉切除术后的5年内的无复发生存率约为98%,所以术后较短时间如1年或6个月甚至更短时间的观察,能否作为药物对肠息肉术后复发确有疗效的依据值得商榷。其二,目前多数研究是对肠息肉切除术后的治疗观察,对未切除肠息肉患者人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应在此方面弥补临床试验的不足,也能使中医药对肠息肉治疗的效果更加明确、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龙思丹,季双双,姚树坤.肠息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生活习惯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4):319-322.

[2] 龙思丹,孙希珍,赵栋燕,等.肠息肉病因学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14):2728-2732.

[3] 陈莎莎,赵丽娟.结直肠息肉与Hp感染、血脂、尿酸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9):118-122.

[4] 吴文琪,万远太.结直肠息肉发生发展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21,13(2): 148-152.

[5] 姚蓝,宋家武.肠息肉发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30):2958-2961.

[6] 赵树巧,牛学敏,石蕾,等.石家庄地区大肠息肉流行病学特征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21):4137-4141.

[7] 刘智尚,彭侠彪,阮巍山,等.中山地区大肠息肉流行病学相关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5,39(6):726-727.

[8] 代金钟,俞菲菲,李春婷.基于伏痰理论探讨大肠息肉的诊治[J].环球中医药,2022,15(4):653-656.

[9] 张旭,韩树堂.刘沈林教授中医治疗结肠息肉经验撷粹[J].天津中医药,2021,38(5):581-585.

[10] 龙思丹,姚树坤,杨振寰,等.姚树坤治疗消化道息肉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2020,41(9):1295-1297.

[11] 葛媛莎,曹璐畅,李杰.从肺论治肠道息肉[J].中医杂志,2022,63(8):790-793.

[12] 吴瑶麒,李合国,李佃贵,等.基于“浊毒理论”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候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6):76-79.

[13] 李烨,周佳钰,宋思源,等.从厥阴病论治肠息肉[J].山东中医杂志,2023,42(2):190-194.

[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S].2011:443

[15]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64

[16] 黄欣.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观察及中医证型规律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17] 许亚培,龙润,杨金国,等.“健脾化浊方”对内镜下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血清炎症因子、胃肠功能恢复及息肉复发的干预作用研究——附48例临床资料[J].江苏中医药,2021,53(7):30-33.

[18] 单永改,刘万里,吴昊.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后脾虚湿毒证31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22,54(8):45-49.

猜你喜欢

治疗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