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 变化及意义

2024-02-24陈新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患肢溶栓血浆

林 彬 ,张 铠 ,王 杰 ,陈新民

(1)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2)呼吸科,云南 昆明 6502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因血液在深静脉异常凝结所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是常见外周血管疾病,约占周围血管疾病40%[1],患者在急性期可引起肺栓塞和下肢坏死,远期可能出现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2]。置管溶栓术是治疗早期DVT 主要途径,治疗效果确切,尽管患者接受置管溶栓治疗,但患者PTS 发生较高,可影响生活质量[3]。目前有研究显示,DVT 发生与患者深静脉凝血功能障碍有关,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fragment1+2,F1+2)是评估凝血功能特异性的标志物,其在血栓形成、血栓疾病辅助诊断以及溶栓评估等具有重要作用[4−5]。P 选择素(P-selectin)属于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可反映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形成,研究表明,P-selectin 浓度升高与DVT 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6−7]。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初步探究急性DVT 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 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 例急性DVT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术后12 个月以门诊形式进行随访,其中4 例失访,共182 例完成术后随访。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201907113)。

1.2 选例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第三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8]:(1)患肢出现突然肿胀、疼痛等,且皮肤温度及软组织张力增高,有明显凹陷水肿,在大腿内侧和(或)小腿后侧、股三角区及患侧腘窝有明显压痛;(2)发病1~2 周,患肢出现浅静脉扩张或显露;(3)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 征、Neuhof 征呈+;(4)血浆D-D 浓度升高;(5)经超声、CT 等影像学辅助检查确诊。

纳入标准: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均为单侧腿;均行置管溶栓术,无手术禁忌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疾病;患者精神或意识正常,无交流障碍;近3 个月内无大手术或创伤史。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既往存在血栓形成史;病情不稳定,出现大出血者;入院前3 个月存在抗血栓药物治疗史;凝血功能异常者;血栓病程≥14 d;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或预期生命 < 1 a 内;出血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完善血常规、下肢静脉彩超等,提醒患者注意卧床休养、避免挤压患肢,给予相应抗凝治疗。了解患者病史、排除禁忌症,患者行局部麻醉,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AegisyTM滤器或Cordis 可回收滤器)。患者仰卧位,穿刺健侧股总静脉,置入导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定位低位肾静脉,将下腔静脉滤器头部送至低位肾静脉水平。根据术前彩超结果判断病变范围、确定置管溶栓术:腘静脉存在血栓,将溶栓导管经健侧股总静脉置入对侧肢,头部埋入血栓中;腘静脉无血栓,患者需俯卧位,在超声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至血栓近心端,头部置入血栓中,固定血管鞘和溶栓导管。经溶栓导管泵入尿激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抗凝100 U/kg,q12h。

治疗期间,通过观察凝血指标、经静脉造影明确溶栓效果,达到溶栓效果,撤出导管、血管鞘,用无菌敷料对其包扎。患者出院后至少3 个月给予抗凝治疗,患肢给予弹力袜治疗,叮嘱患者适度活动,休息时抬高患肢,每个月复诊1 次。

1.4 PTS 评估标准

自置管溶栓当日起,术后患者接受1a 随访,根据Villalta 评分评估患者PTS 发生率。Villalta评分[9]:包括6 个体征(皮肤色素沉着、皮下脂质硬化、小腿胫前肿胀、下肢挤压痛、皮肤红肿、浅静脉曲张等)和5 个症状(患肢疼痛、倦滞、瘙痒、静脉性跛行、皮肤感觉异常),每项根据严重程度打分:0 分(无)、1 分(轻度)、2 分(中度)、3 分(重度)。

Villalta 评分处于0~4 分:无PTS;5~9 分:轻度PTS;10~14 分:中度PTS;≥15 分:重度PTS 或伴有溃疡。

1.5 血浆D-D、F1+2、P-selectin 检测方法

采集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 周、溶栓后1 个月静脉血5 mL,抗凝出后,离心收集血浆,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F1+2、P-selectin 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

1.6 观察指标

(1)分析急性DVT 患者PTS 发生情况,将其分为PTS 组及非PTS 组;(2)比较2 组一般资料(性别、病程、年龄、溶栓时间、BMI、尿激酶总用量、患肢、术中失血量、合并症、静脉通畅评分、术后并发症、血栓分型)、溶栓前、溶栓后1 周及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3)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发生PTS 影响因素;(4)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溶栓后1 周及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 预测PTS 发生价值;(5)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对PTS 的影响。

1.7 统计学处理

EXCEL 2019 统计病例资料,SPSS 26.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行K-S 正态性检验,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以()表示、t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效能分析采用ROC 曲线,联合诊断采用二元回归拟合,RR 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对PTS 的影响。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DVT 患者PTS 发生率

术后12 个月进行门诊随访,4 例失访,其中2 例因随访意识不强失访,2 例因无法联系失访,27 例发生PTS,发生率为14.83%(27/182),将其纳入PTS 组,剩余155 例纳入非PTS 组。

2.2 2 组一般资料、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

2 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 周、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一般资料、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n(%)]Tab.1 General data,plasma D-D,F1+2,P-selectin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表1 2 组一般资料、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n(%)]Tab.1 General data,plasma D-D,F1+2,P-selectin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P<0.05。

2.3 PTS 发生影响因素

以急性DVT 患者是否发生PTS 为因变量(是=1,否=0),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D-D、F1+2、P-selectin(赋值:实测值)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结果显示,随着BMI 增加,急性DVT患者PTS 发生风险越高;随着溶栓后1 周、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 含量升高,急性DVT 患者PTS 发生风险越高(P< 0.05),见表2。

表2 PTS 发生影响因素Tab.2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PTS

2.4 血浆D-D、F1+2、P-selectin 含量预测PTS发生价值

以PTS 组为阳性标本,非PTS 组为阴性标本绘制ROC 曲线,结果显示,溶栓后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 联合预测PTS 效能明显优于溶栓后1 周D-D、F1+2、P-selectin 联合预测效能,见表3、图1。

图1 血浆D-D、F1+2、P-selectin 含量预测PTS 发生价值Fig.1 Value of plasma D-D,f1+2 and P-selectin contents in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PTS

表3 血浆D-D、F1+2、P-selectin 含量预测PTS 发生价值Tab.3 Value of plasma D-D,F1+2 and P-selectin in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PTS

2.5 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对PTS 发生的影响

基于溶栓后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截断值划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结果发现血浆D-D、F1+2、P-selectin 高表达者发生PTS 风险是低表达的4.211、2.550、3.189 倍,见表4。

表4 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对PTS 发生的影响[n(%)]Tab.4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sma D-D,F1+2,P-selectin expression on the occurrence of PTS[n(%)]

3 讨论

PTS 是急性DVT 常见的并发症,其定义为继发DVT 后所出现一系列慢性静脉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目前临床上有关PTS 诊断尚无明确金标准,临床主要依靠Villalta 评分进行评估,故不同研究中心所报道PTS 发病率不一,总体发病率处于15%~50%[11]。置管溶栓是治疗DVT 主要途径,该术式利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将溶栓导管置入目标血管,将溶栓药物经溶栓导管送至血栓部位,可有效溶解血栓、疏通血管通畅性,能预防血栓复发,可保持静脉瓣膜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以减少置管溶栓术PTS 发生或PTS 严重程度,也可改善患肢缺血状态[12−13]。本研究发现,急性DVT 患者术后12 个月,182 例患者中有27 例发生PTS,发生率为14.83%,远低于杜果城等[14]报道结果,分析可能是因为术后随访年限不同有关。

国外研究学者发现,急性DVT 患者BMI 越大,发生PTS 风险就越高,国内也有研究证实这一观点,肥胖患者腹围普遍较大,而腹围又是评估腹腔压力客观指标,腹腔压力越大,下腔静脉承受力就越大,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限,增加PTS 发生风险[14−15]。目前有研究显示,急性DVT与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高凝及循环障碍有关,下肢静脉内皮损伤可增加血小板黏附功能,造成静脉血流减慢,血液受阻可促进促凝物质蓄积,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加上术后需要卧床休养也可增加血液黏滞度,进而加重患肢水肿、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促进PTS 发生风险[16]。D-D 是交联纤维蛋白的水解产物,可间接反映凝血和纤维蛋白激活情况,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状态下DD 水平增高,说明此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7]。F1+2 是凝血酶原水解后所产生的多肽片段,是体内凝血活化早期敏感标志物,在凝血过程中Ⅹa复合物直接作用凝血酶原,此时酶原两个肽键断裂形成凝血酶、F1+2[18]。高凝状态下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纤维系统等因子含量或活性可发生变化,机体多处于血栓形成状态,在血栓前状态下凝血酶原活性增强,导致F1+2 含量增高[19]。Pselectin 是糖蛋白Ⅱb/Ⅲa 和纤维蛋白原结合形成血小板凝聚因子,正常状态下位于静止血小板a粒子中,血小板激活后a 粒子通过与血小板膜融合、释放,10 min 后P-selectin 达到峰值,认为是血小板活化特征[20−21]。本研究单因素分析,PTS 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 周、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高于非PTS 组,Logistic 证实BMI 及溶栓后1 周、1 个月血 浆D-D、F1+2、P-selectin 是急性DVT 患 者PTS 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患者置管溶栓后需卧床休养、BMI 越大,可引起血液速率减慢,造成静脉血流受阻,促进促凝物质积聚,引起患者下肢静脉压力增加,血液多于高凝状态、利于血栓形成,导致患者血浆D-D、F1+2、P-selectin 水平增加,促进PTS 发生风险性。

通过绘制ROC 曲线,溶栓后1 周、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 联合预测PTS 效能优于各时段指标单独预测,且溶栓后1 个月治疗联合预测效能大于溶栓后1 周;经危险度分析显示,溶栓后1 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越高,患者发生PTS 风险结越高,表明急性DVT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 联合预测PTS 具有一定价值参考。

综上所述,急性DVT 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 表达升高,其联合对急性DVT 患者发生PTS 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猜你喜欢

患肢溶栓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