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探究
——以广东交通职业院校为例
2024-02-23廖金宝
廖金宝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P196)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命题."劳动育人"也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规定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如何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劳动教育内容等具体的新要求."[2]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向.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3]国家政策的高位引领映射出新时代劳动教育亟待转型调适与创新发展的现实境遇.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要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高质量地推进高职劳动教育.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笔者发扬调查研究精神,开展了"以解决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构建广交特色劳动教育的模式"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在问题导向视域下,以广东交通职业院校为例,探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的构建.
一、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状况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重中之重,更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大多历史悠久深厚,校内教职工及广大学生普遍认同劳动教育的开设,具体情况如下:
(一)有良好的劳动教育传统,对劳动教育认同度高
高职院校的建校目标明确指向培养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劳动生产具有密切联系.因而,高职院校基本自建校以来就有重视劳动教育的传统,且其劳动教育本身就内含于专业教育之中,与专业教育同步育人育才.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院校为例,调研显示,广交院至今开展劳动教育的传统已持续近三十多年,这与学校发展历程有关.广交院自1959年建校后,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在实践中养成大学生劳动习惯、认真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倡导和弘扬劳动精神,这种优良传统成为了兄弟院校学习的榜样.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以劳动周为抓手,逐步形成了有安排、有落实、有学分的劳动教育体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劳动精神.调研还发现,大家对职业院校劳动认同度非常高,几乎所有参与调研的教师都认同"职业院校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精神."
(二)落实劳动教育政策速度快、覆盖面广、形式多样
高职院校的建校效能及其与劳动教育的密切关联要求其及时、即时关注并响应国家相应政策措施.即《意见》和《纲要》颁布后,高职院校纷纷积极响应落实.广交院严格按照《意见》和《纲要》提出的要求,开设了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保质保量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覆盖年级来看,广交院将"劳动周"按照大一、大二、大三的顺序覆盖到了所有年级.同时还在"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中安排了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了劳模文化和工匠精神,形成了具有广交特色的"铺路石品格和航标灯精神"的劳动文化,有效解决了"有劳动没教育"的问题.调研显示:广交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置劳动教育学分的形式强化了教学成效,并在各个专业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评价方面,《纲要》中提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平时表现评价,也有学段综合评价."[3]调研发现,广交院将劳动教育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业综合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采用调研报告、实习实训心得感悟、口头谈话等方式进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三)把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在"五育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且《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一大特色即在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调查显示,广交院积极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在劳动实践项目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公益劳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调研发现,我校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劳动教育实践.具体如下:参与过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为47.4%;参与专业课程实训的占比43.13%;参加过校园内环境清洁的为84.62%.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课外实践相通相融的方式完成了育人目标的同时强化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解决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广交院发扬调查研究精神,在调查中面向教职工的座谈会覆盖天河、花都、清远三个校区,面向全体学生的调查问卷填写有效人次为5483.通过座谈会、个别谈心、集体研讨、学术研讨等方式全面了解广交院劳动教育现状.调研发现,我校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劳动教育效果一般.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崇尚劳动"观念有待加强
大学生群体应是未来国家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主要力量.但反观当下,受部分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等观念,消费主义的痼疾难以根除.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来自农村的同学占68.79%,来自城镇的同学占31.21%,对这些同学劳动观念强弱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其中,有59.24%的同学参加劳动实践的初衷是锻炼自己,其余的同学是因为可以加分、评奖评优、获得经济报酬、完成学校任务而参加劳动实践.学生劳动教育成效不足还体现在其对劳动内容的了解程度上,调查发现:仅有14.77%的同学非常了解劳动内容,61.21%的同学一般了解,19.53%的同学不太了解,4.49%的同学完全没有概念.这充分说明目前我校对部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图3).
图3
(二)缺乏顶层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愈发重视劳动育人并多次下发劳动教育相关文件以引导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但其中并未对课程设置细节加以明确规定.此外,对劳动课程的学分设置、评价方式标准的规定较为模糊等都造成高职院校劳动相关课程设置之间承接不顺畅、联动内容不相容,导致劳动教育实效性不足而逐渐边缘化.调研发现,广交院同样存在着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劳动教育理论及实践课均存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缺乏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劳动教育教材.目前广交院劳动教育没有专用教材,无法满足各专业特性明显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劳动实践课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未能形成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三是课程管理简单.在关于"广交院劳动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有20.52%的同学认为劳动教育管理不规范、开展时间较随意;42.06%的同学认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图4).四是广交院现行劳动教育无法完全体现学生专业特性和特长,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岗位与自身需求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现象严重,大大削弱了劳动教育的教学实效.
图4
(三)校内管理劳动教育的部门不明确,难以统筹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职责明晰的管理部门对相关事项做明确管理与分配,方能辅助理想教育效果的达成.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因管理弱化而导致实际虚化、实操弱化等问题.调研发现,广交院劳动教育主体工作几乎全部由学工部承担,具体统筹工作全部由学工部的老师一人安排,而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俱存的课程,仅由注重实践的学工部门负责,易形成"有劳动无教育"的教育现状.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理应与其他专业课及公共课一样,由注重理论建设的教务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实施,再由二级学院及学校各部门配合行动,打造出"既有劳动又有教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四)人、财、物保障不足,缺乏科学的研究与指导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重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虽也强调劳动教育,但大多在理论方面比较突出,而未充分落于实践.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能的展现需要劳动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作为保障.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劳动经费、劳动场地、劳动项目不足的现状,这都是劳动教育发挥功能的制约条件.调研发现:广交院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关于"所在专业提供的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和资源"数量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图5).
图5
如图5显示,有63.4%的同学表示基本满足,12.46%的同学表示"机会很少,就是走个形式",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广交院劳动教育方面师资严重不足.没有专任教师队伍,全校两万多名学生的"劳动周",仅依靠学工部极少教师兼任此工作统筹实施;在经费方面,负责统筹劳动教育工作的教师没有相应课时补贴及建设经费;在劳动安全保障方面,劳动安全教育仅存在少量劳动开展前的动员活动中,在劳动过程中保障措施极度缺乏.教师普遍认同"缺乏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缺乏人力、物力支持"是我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最大障碍.
(五)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缺乏
时代性是开展劳动教育不可忽视的关键属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强调,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加快育人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从目前我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劳动教育课程使用超星平台、学习通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专业课程,更别提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了.这就导致了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么是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么是生产劳动的体验,没有建设起二者相互融合的在线教学平台,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缺乏,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呈现.
三、构建高职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落实劳动教育,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系列讲话精神,遵循《意见》《纲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意识、崇尚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意识等综合素质,构建起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形成如下对策性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统一领导
开展好劳动教育需要科学的统一领导.首先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再由责任主体部门统筹全局,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系统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打造出具有广交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因此,必须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计划.根据工作任务,自上而下形成任务清单.教务部主要负责制定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工部和团委作为劳动教育组织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总体规划,牵头打造劳动教育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各二级学院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建设适合自己专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劳动技能大比武、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劳动品格.
(二)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目前我们处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也要结合时代背景制定出符合时代特征、适合学校实际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基于"做中学、学中做",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进行课程设计,把育人目标融入到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中,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培养学生有担当、敢作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多层次、全方位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一般情况下,要在第一课堂落实好课程劳育、思政劳育和专业劳育.在第二课堂里设置劳动周、勤工俭学岗位、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劳动技能.第三种显性课程是把课程劳育、思政劳育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大赛等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题演讲、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进行讨论、反思和交流,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三)完善劳动教育保障制度,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开发等方面构建好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制度.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个学分,16学时."[3]为此,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完成1个学分16学时的教学任务.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老师们进行专题理论培训和外出实践研修,学习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理念,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最后,要全方位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开发.既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如专业实训室、新媒体教室、图书馆等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关于"希望劳动教育基地提供什么样的劳动实践活动"的调查中,有32.76%的同学选择"与农事生产有关的实践活动",有66.68%的同学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图6).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可以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场馆、校企合作的企业、工厂、农场等共建,以满足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同时在实习实训中也可以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主体性.
图6
(四)科学实施考核评价,将劳动教育成效纳入人才考核体系中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4]广交院采用多种方式贯彻落实了这一精神.制定了劳动教育清单指导手册,用清单式任务执行在实践层面使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明确的劳动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评价等.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中,"要强化过程评价、改善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避免形成单一的"考评式"评价."[4]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更为清晰的考核评价标准.例如,在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考核中,主要由任课老师通过笔试、答辩等方式考核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劳动教育实践的考核中,重点考核其出勤、劳动表现记录、劳动实践活动成果的产出等;对参加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情况的考核重点由社区、企业以及服务对象等他人对其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表现做出形成性评价.每学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完成之后,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要进行表彰,让先进劳动典型的同学分享和传授劳动经验,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和示范作用,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5]的育人目标.
(五)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打造"互联网+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教育也要注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打造"互联网+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为此,要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效应.首先要依托"互联网+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其次,要充分运用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深入挖掘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数字化、虚拟化教学资源;最后要运用VR、裸眼3D等信息化技术为劳动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载体.重视互联网平台教学,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运用信息化平台,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教学规划与跟踪、数据收集与储存等,全面打造"互联网+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提升广交院劳动教育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