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2024-02-23吕旭梦张桃锋
赵 雨 吕旭梦 张桃锋
作者单位:467000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肺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对较高[1-2]。临床针对肺癌多采取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治疗方式,以切除病灶、杀灭癌细胞,控制病情进展[3-4]。但手术创伤、化疗等均会对机体功能造成影响,致使免疫力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增高[5-6]。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痛苦,还会影响病情控制,不利于预后。因此,对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类型与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究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可为临床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指导。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70例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信息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肺癌;院内感染符合第2版《医院感染学》[7]有关诊断标准;患者病历有关资料齐全;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存在其余恶性肿瘤者;存有精神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免疫系统异常者;合并严重的脏器损伤者;合并酒精、药物依赖史者。所有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64±3.58)岁;体重指数(BMI)18.4~27.3 kg/m2,平均BMI(23.59±1.78)kg/m2。
1.2 方法
标本采集:收集所有患者的痰液、尿液等标本于无菌试管内,留存待检。细菌培养:将收集的标本放在培养容器内,于37 ℃孵育箱内培养48 h,培养完毕后把其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与麦康凯平板上,以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做菌株鉴定,观察菌落形态,严格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剔除同一患者相同致病菌,以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一般资料收集: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60岁、<60岁)、性别(男、女)、BMI(≥24 kg/m2、<24 kg/m2)、病理类型(鳞癌、腺癌)、白蛋白水平(≥35 g/L、<35 g/L)、感染性休克(有、无)、临床分期(Ⅰ~Ⅱ期、Ⅲ~Ⅳ期)等资料,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行多因素分析。随访1年,依据临床结局将70例患者分为死亡组(n=19)与生存组(n=51)。
1.3 观察指标
(1)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感染的类型。(2)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3)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4)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感染的类型
70例肺癌合并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比为51.43%(36/70),其他依次为泌尿道感染[21.43%(15/70)]、口咽部感染[18.57%(13/70)]、胃肠道感染[5.71%%(4/70)]。
2.2 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
70例患者的痰液、尿液等标本中,共分离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比56.79%(46/8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30株,占比37.04%(30/8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5株,占比6.17%(5/81)。见表1。
表1 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
2.3 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病理类型与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无关(P>0.05),白蛋白水平、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期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见表2。
表2 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例,%)
2.4 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35 g/L、有感染性休克、临床Ⅲ~Ⅳ期为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认为与吸烟、空气污染、电离辐射等有关[8]。近年来临床对于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均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获得良好预后[9]。院内感染是肺癌患者常见并发症,会影响化疗药物相对剂量与既定周期,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导致不良预后[10]。因此,及时明晰本院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微生物学特点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施行个体化的防范措施,对于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70例肺癌合并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他依次为泌尿道感染、口咽部感染、胃肠道感染,表明本院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类型以呼吸道最为多见。分析可能与大部分肺癌患者有长期吸烟史,肺功能较差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70例患者的痰液、尿液等标本中,共分离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30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5株,表明革兰阴性菌为肺癌院内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其原因为革兰阴性菌属条件致病菌,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会大量增殖,进而诱发诱发感染。而肺癌侵袭、手术损伤、化疗副作用等均会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故极易被革兰阴性菌入侵而诱发感染。本研究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病理类型与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无关;白蛋白水平、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期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35 g/L为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白蛋白<35 g/L:血清白蛋白水平可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低白蛋白水平与患者营养不良有关。营养不良者生理状况更差,治疗耐受性较大,不利于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影响病情控制效果,不良预后发生风险较高[11]。②有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患者通常处于呼吸循环衰竭状态,通常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12]。③临床Ⅲ~Ⅳ期:临床分期越高,则患者的病情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临床对于上述因素需高度关注,积极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类型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患者不良预后与白蛋白<35 g/L、有感染性休克、临床Ⅲ~Ⅳ期相关,临床需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