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课堂思辨性学习策略举隅

2024-02-23张娟娟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和氏璧廉颇秦王

张娟娟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将相和》,是一篇改编自《史记》的著名历史故事。笔者在教学时,有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真与假很感兴趣,提出:《史记》是历史著作,讲求真实,课文中有真假难辨的情形,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等。于是,笔者抓住这一真与假的议题,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学习,让学生在快速读课文之后,再慢下来仔细思考与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基本上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就课文中的真与假的理解、把握进行提问。接着,笔者顺势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从真与假的角度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学生提出: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是真有把握还是假装有把握?秦王愿意拿城换璧是真还是假?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真要拼命还是假装要拼命?在“负荆请罪”这个环节,蔺相如是真躲廉颇还是假躲呢……笔者在充分肯定学生动脑筋提问的同时,引导学生梳理这些问题。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大多数与蔺相如有关,决定先思考、探索与蔺相如有关的真与假的问题。笔者要求学生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对真与假的判斷,说出自己的理由,以批注的形式加以呈现。

学生进入自主研读时,笔者提醒学生先找出与真假问题相关的语句,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与所作出的决定。在“完璧归赵”这个环节,学生找到的语句是“蔺相如捧着璧……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在“渑池会”上,学生找到的语句是“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在“负荆请罪”这个环节,学生找到的语句是“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学生在自主研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真与假的问题,蔺相如都面临着重要的抉择,无论是往前冲(捧着和氏璧撞向柱子、与秦王拼命),还是往后躲(不与廉颇碰面),都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受此影响,蔺相如撞柱子、与秦王拼命必然是真的,但与廉颇不碰面却是假躲,因为他并不是真的怕廉颇。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进而形成对上述真与假问题的基本认知。

为了让学生对上述真与假问题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笔者采用的是组织辩论的形式。比如,针对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这个论断,笔者让同桌的学生组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活动,各自亮出观点,然后陈述理由;接着,两人互换正反方进行辩论,注意把对方未能列出的理由说得充分一些;最后,学生比较正反两方的观点,总结得出真正的结论——蔺相如在危急之中真的抱定了与“和氏璧”共存亡的决心与意志,所以只要秦王一意孤行,撞向柱子的事情肯定会发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式,笔者让小组之间选择一个真与假的问题,组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活动。在组队分工时,笔者要求学生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需要由一人担任主辩手,提出本方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另派一人主要反驳对方的观点,反驳时也需要提出自己的证据。辩与驳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从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作为依据,对故事人物有深度的感知。

有了上述对蔺相如在故事中多种表现的分析、探究,学生对文本中的蔺相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笔者让学生对前面提出的对其他人物真与假行为的认知,自主进行梳理与学习,在举一反三中完成思辨活动。如秦王拿城换璧是真还是假,有的学生抓住文本中秦王的表现“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认为秦王只想得到和氏璧,根本不想拿城换璧;也有的学生认为,秦王只是太爱和氏璧了,那一刻他忘记了一切,和氏璧那么惹人喜爱,值得拿十五座城来换。在这样的辩论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越辩越明了。

总之,在《将相和》学习中,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真与假系列问题开展思辨活动,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和氏璧廉颇秦王
和氏璧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
完璧归赵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