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共育,点亮孩子成长之路
2024-02-23孙荣生
孙荣生
“老师,我在试着和注意力做朋友。”“老师,我昨天和爸妈一起阅读了好久。”“老师老师,我昨天又……”我和小明交流了一个月,他越来越兴奋地和我分享自己的感受,我随即和他的家长通了电话,这一阶段的校家共育学习目标初步达成。
如今,校家社共育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校、家庭、社会,如同教育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校家社如何形成合力、携手共进?
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我切身感受到部分家长的焦虑和盲目。我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孩子不是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复制品,若是教育理念有所偏差,那教育之路便是南辕北辙。于是,在小明家长前来咨询时,我首先和他们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校家要形成教育合力,教育理念必须一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只有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才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当下,80后父母的教育素养有着更强的可塑性,也为校家社共育提供了坚强力量。
我与小明及其家长进行了深度沟通,了解到小明最近突然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在大考中会莫名心慌。这种心理现象其实是很多学生的缩影,用小明的话说,“总是有一种可怕的焦虑伴随我,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先来听一听学校的常青藤家校共育大讲堂吧。”这是我对小明家长的最初建议。其实这也是很朴素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聚集在一起,就像沙龙一样,互相交流和探讨,很多共性的问题在过程中自然就解决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当家长发现别人家的孩子也有着同样的学习问题,很多焦虑就自然消解了。
再分析小明的具体问题,我初步归结于缺乏自我效能感、习惯性自我否定。为此,我和小明家长商议,在一个月内降低学习作业量和难度;另一方面,找到小明喜欢跑步的习惯,不断肯定他鼓励他。并通过每天复盘,记录身心感受和学习心得,引导小明慢慢把全身心投入的感觉运用到课堂学习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引导,如同文章开头所说,小明对学习不再畏惧,心态也变得积极。
事实上,所谓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因为孩子未曾被看见。因此,我总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微信群、讲座沙龙等各种活动,倡议教育者为孩子提供心理能量瓶,平常多带孩子积极开展公益实践、志愿服务等,开阔视野,不断激发潜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家社共育需要精耕细作的长期主义,才能真正发挥功效和价值。最好的教育,是一群人同频共振的回响。在教育的世界里,学校承担智慧引路,家庭提供温馨港湾,社会搭建實践舞台,三方携手,孩子一定会在成长路上向光而行。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景山中学副校长)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