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猪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4-02-22李新荣吴晶胡骑王娟孙强
李新荣,吴晶,胡骑,王娟,孙强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生猪产业作为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和山地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云南省生猪存栏3120.4万头,出栏3453.2万头,均居全国第4位,生猪产值1273.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5%[1]。2022年3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云南“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全省生猪存栏稳定在3400万头,生猪出栏4200万头,猪肉产量350万t,生猪产业综合产值3000亿元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力争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优质种猪生产基地和重要生猪供应基地。目前云南省生猪产业已稳居全国前列,但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还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总结云南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云南生猪产业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云南省生猪产业现状
1.1 生猪产值现状
从表1可见,云南省生猪产值从2011年的563.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273.3亿元,年均增速达22.58%,虽然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十年的平均占比都在50%以上,说明生猪产业仍是云南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对提高农民的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1 云南省生猪产业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情况
1.2 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现状
从表2可见,2011—2020年云南省生猪存栏从2011年的2689.8万头增加到2020年的3120.4万头,占全国比重从5.75%增加到7.68%;生猪出栏从2964.7万头增加到最高的3850.5万头,年均增长1.91%;猪肉产量从243.9万t(2011年)增加到323.8万t(2018年)。
表2 云南省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情况
1.3 规模养殖现状
从表3可见,2011—2020年云南省规模饲养场(户)中年出栏1~49头的散养场(户)最多的是2013年(7754987个),最少的是2020年(3930515个);年出栏500~9999头的中规模养殖场从2011年的3049个增加到2016年的5337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大规模养殖场从2011年的44个增加到2020年的154个,年均增速达35.00%;同时,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比重扩大了2.33倍,占比从2011年的0.05%上升到2020年的0.11%。
表3 云南省生猪规模养殖情况 单位:个
1.4 种猪场和种公猪站现状
从表4可见,2011—2020年云南省种公猪站规模呈“M”形分布,从2011年的448个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580个后急速下降,到2020年全省种公猪站仅有254个。年均仅建有种猪场231.3个,出场种猪35.29万头。2011—2020年云南省累计建有种公猪站4817个,年均建有种公猪站481.7个,对外销售精液数412.58万份。
表4 云南省种猪场和种公猪站情况
1.5 不同养殖规模盈利能力
从表5可见,2011—2018年由于受“猪周期”的影响,云南省生猪不同养殖规模效益差异明显,散养户除2011年和2016年以外,均处于亏损状况。小规模养殖利润率平均为14.43%,其中2011和2016年利润率超过25%。中规模养殖利润率平均为18.30%。大规模养殖平均利润率为25.96%,平均净利润为319.20元/头,其中2011和2016年分别达539.64元/头和712.22元/头。但是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2019—2020年云南省生猪养殖无论规模大小,养殖利润率均在35%以上。
表5 云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盈利情况
2 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良种自给能力不足
良种作为生猪产业的“芯片”,是保障生猪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云南作为我国地方畜禽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现有保山猪、迪庆藏猪、撒坝猪等9个地方猪种资源,培育了大河乌猪、宣和猪、滇陆猪3个新品种和滇撒猪配套系,但受引进种猪的冲击及没有有效的系统选育,云南地方猪普遍存在生产性能退化和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国内的牧原、温氏、正邦、新希望、东方希望、大北农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在云南布局核心育种、扩繁和养殖基地,基本形成了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国外引进品种集中饲养的核心基地,到2020年云南省虽然有种猪场173个,出场种猪65.25万头,但与四川的293个种猪场出场种猪231.49万头、广东的272个种猪场出场种猪235.68万头、河南的194个种猪场出场种猪238.19万头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
2.2 规模化程度不高
2011—2020年云南省生猪规模化养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小、散、低”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2011—2020年散养户比例均在95%以上,说明云南省生猪生产仍然以千家万户的散养为主[3,4]。2020年全省生猪出栏率147.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与全国202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2.3%相比[5],云南省规模化养殖比重还比较低。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最多的省份依次为四川、湖南和河南,其年出栏1万头及以上的大规模猪场分别为294家、379家和554家[6],分别是云南省的1.91倍、2.46倍、3.60倍,表明云南省生猪规模化养殖与国内发达省份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3 养殖成本高
由于云南省可利用耕地面积少,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85%,粮食总产量不高,导致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饲用玉米价格比全国平均价格高10%以上,生猪产业形成了“成本高地,价格洼地”的局面。从表5可见,2011—2020年云南小规模养殖过程中每生产1千克活猪需要的精饲料为7.39元,比同期四川的6.39元和河南的7.04元分别高1.00元和0.35元;中规模养殖过程中每生产1千克活猪需要的精饲料为7.41元,比同期四川的6.54元和河南的7.12元分别高0.87元和0.29元。同时云南省在养殖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生猪死淘率高、出栏率低等问题。
2.4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非洲猪瘟2018年8月传入我国后,对我国的生猪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19年和2020年云南省的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滑,同时也导致大量散养户被淘汰,散养户2020年比2013年减少了49.32%(3824472户)。特别是2020年以来,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呈现多样性的局面,非洲猪瘟的流行已呈常态化[7],这给云南省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云南省地处西南,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4060km,由于受边民活动、活畜和畜产品贸易的影响,跨境动物疫病严重威胁云南畜牧业健康发展。
3 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随着“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提出和《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的实行,云南省要持续开展国家和省级地方猪保种场、保护区和备份场的建设,扩大种群规模,增加商业化培育和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利用地方猪的优良性状和基因,积极开展新品种(配套系)的培育。对培育成功的滇陆猪、大河乌猪、宣和猪等新品种(配套系)要加大世代选育和推广示范力度。在继续引进国内外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对引进的外来品种生产性能进行持续选育,保证其生产性能不降低。大力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同时利用正在重新建设的云南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对具备对外销售种猪资质的企业,按照一定周期内必须开展性能测定的要求,大力开展第三方测定,杜绝不合格种猪流入市场。在加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发挥养殖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有效增强云南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8]。
3.2 加大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规模化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国家和云南省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的开展,云南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虽然多家省外大型知名养殖企业纷纷入驻云南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全省已备案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有6864家,但作为西部的山区省份,生猪规模化养殖必须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大户等重点挖掘增产潜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养殖,着力提高云南生猪产业竞争力。
3.3 加大饲料原料基地建设和非粮饲料资源开发
2020—2021年云南省生猪养殖过程中精饲料成本占比平均为49.78%,所以云南省必须按照《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在宾川、沧源、昌宁等81个玉米生产重点县(市、区)开展集中连片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玉米资源优势,适时开展境外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继续完善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为核心,《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等配套规章制度相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工业饲料质量严格监管的同时,以昆明、玉溪、曲靖等州(市)为重点,打造区域性饲料原料仓储、生产和销售中心,大力培育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饲料企业和全产业链企业。同时还要按照农业农村部提出的《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开展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加大黑水虻、蝗虫、竹虫等昆虫蛋白饲料资源以及燕麦、青稞、大麦等地方特色饲料资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豆粕用量占比到2025年降至13%以下。
3.4 加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的建设
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相关要求,依托省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制品企业大力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检测技术研究、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在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要支持和鼓励省内符合条件的养殖企业通过购置相关仪器设备,改造生物安全设施,提高养殖企业生物安全水平,在已经建成5个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的基础上再认定一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在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点猪病防控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境外疫情的监测工作,还要推动区域化管理和提高科学免疫水平,力争开展无口蹄疫小区建设。切实推动伪狂犬病等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工作,在推广2个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1个省级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3个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的工作经验的同时,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和示范场的建设工作,真正实现从有效控制到逐步净化的转变。大力提高边境8个州(市)25个县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的同时,完善省内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着力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能力和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