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五重改革” 培养卓越工程师
——东莞理工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4-02-21宋雪晶程发良罗鸿斌孙浩松马宏伟徐勇军彭晓波廖文波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专业学位东莞

宋雪晶 程发良 罗鸿斌 孙浩松 马宏伟 徐勇军 彭晓波 廖文波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这一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崛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开始试点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 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1]。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硕士学位授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等,旨在引导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讲话,提出应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2]。2022年3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启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4个要求,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3]。同年9月教育部与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进一步提出,要破解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难题,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培养目标从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根本转变,评价标准从唯论文唯奖项等向考察实际创新贡献为主的根本转变[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是新时代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东莞理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关于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通过重树培养目标、重构专业实践、重组培养流程、重塑培养要求、重建培养平台,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动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然而,通过调研和对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中,发现部分研究生导师或培养单位领导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误区。

1.1 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边界模糊

专业学位制度是在学术学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现有研究生导师基本也是通过学术学位制度培养成长起来的,因而部分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5-6]。首先,一些高校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不够精准,或者简单地参考、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其次,培养模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和改进,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第三,职业发展规划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意识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专业学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1.2 专业实践以校内科学研究为主,缺乏产业情景实践

专业实践培养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是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初步规定了专业实践的时长、方式、内容和考核等。过去,东莞理工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依托导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依托培养基地提供的研究项目或实践岗位;依托研究生原工作单位;研究生根据本人就业意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实践的内容可以是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工程实践、专业实验、专业调研、产品设计、技术攻关、工艺研究、工程管理等。虽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内容和方式上有多样选择,但实际情况是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科研实践,并采用依托导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的方式进行。然而,这种实践方式与达成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1.3 各培养环节之间缺乏支撑和融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大致为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依次展开。以时间为顺序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会导致各个环节之间彼此独立,缺乏系统性、融合性和对彼此的支撑性[7-8]。首先,各个环节通常会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或导师进行指导,难以保证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容和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有机的体系;其次,不同环节之间是流水线型线性关系,学生可能难以将各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互相关联,构建起整体性的知识和技能框架;第三,各环节之间缺乏对彼此的支撑性,例如开题报告有时与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脱节。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和方法的预设,它应当是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深化,但如果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兴趣,或者专业实践中缺乏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经验积累,那么开题报告可能就会显得形式化,无法真正指导后续的研究工作。

1.4 培养要求执行不到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同时也是培养目标的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又应具体贯彻到各个培养环节之中,然而,在培养过程中,部分培养环节的要求执行情况不佳。例如,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中,校外导师指导不到位,双导师制流于形式。研究生学位论文既有研究领域前沿、紧跟技术热点、研究方法新颖等向好的特征,也有只关注基础理论、脱离产业技术困境、研究方法趋同或运用不当等问题。

1.5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缺乏组织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校和行(产)业优势资源,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研究生。然而,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高校、导师和企业的积极性却不够高。从企业角度看,他们认为高校研究的内容偏重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与企业产品开发周期不匹配;从高校角度看,企业研究的技术理论深度不足,技术攻关与市场短期需求联系比较紧密,缺少本行业或者是产业发展的长期研究方向需求,不符合中长期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从导师角度看,导师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很重,还需要利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对接企业,维系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个人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不一定匹配,因此会感到身心疲惫[9-12]。

2 东莞理工学院“五重改革”举措

2.1 重树培养目标:立足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灵魂,为培养活动指明方向[5]。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通用目标是为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这要求各高校在确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须综合考虑国家战略发展、地方区域经济需求,以及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技能和人才需求。同时,学校还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结合学科专业特长和优势,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和细节。

东莞理工学院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组织全校各学位点广泛调研粤港澳大湾区行业产业技术、职业方向和职业素养需求。结合调研结果,根据地方应用型大学实际与生源多样性的特点,各专业学位确定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同时,围绕这些目标,在品德素质、知识结构、学术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制定了更为明确、详细的基本要求。例如,机械专业学位点以“面向企业技术需求、复合交叉团队培养、校企联合协同创新、项目牵引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围绕制造系统集成设计与智能优化、精密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新材料成形技术与应用等方面培养解决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2.2 重构专业实践:多阶段、多层次、多维度的四维四化实践模式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始进行。大部分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期间已根据导师安排开展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而第二学年的专业实践环节则延续科研项目研究作为专业实践的内容。导师和研究生对去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实践的意愿均不强,导致专业实践没有充分体现与行业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密切联系[10]。为了改进这一情况,东莞理工学院通过逆向思维对专业实践培养环节进行了重构,将其解构为多阶段、多层次和多维度。第一个维度为“选题实践”。研究生确定录取后到正式上课前,学位点靠前指导,与研究生建立联系,安排已录取的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选题实践。选题实践采取企业张榜、师生配对揭榜的形式,将企业实际问题与研究生个人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结合,使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具有“项目化”的特点。第二个维度为“理论实践”。在“选题实践”结束后至第二学期,研究生带着“选题实践”阶段确定的研究目标和问题到校进行理论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并经过校内实训掌握项目研究的初步技能,将理论“应用化”,初步确定研究方法和主要技术路线。第三个维度为“综合实践”。入学后的第二学年,研究生进入行(产)业,实施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初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或工程问题,研究与应用同步开展,使研究生的项目研究具有“场景化”的特点。第四维度为“迭代实践”。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总结、验证或优化前期实践研究成果,实现“研-用”交替迭代,要求研究生将研究应用“成果化”。通过重构专业实践环节,实施多阶段、校内校外往复沉浸式的四维四化实践模式(图1所示),使研究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基本方法、技能和素养,夯实其实践创新能力。

图1 多阶段“往复沉浸式四维四化”实践模式示意图

2.3 重组培养流程:实践贯穿全流程,促进各流程之间融合支撑

东莞理工学院将专业实践培养环节进行解构,细化为选题实践、理论实践、综合实践和迭代实践四个维度。通过重组培养流程,将这四个维度的实践融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中。重组后的培养流程将各个培养环节紧密关联、相互支撑,整个培养过程更加系统化,让研究生能够在往复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再将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校内校外往复交替培养提升职业发展能力。重组后的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东莞理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

具体地,在选题实践环节中,研究生将根据行(产)业实际技术需求以及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点,梳理出完成该选题所需的理论知识。然后,研究生可以有目的地进入课程学习培养环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实践,例如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参加校企合作课程、使用校内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等。接着,研究生将根据已选定的课题,结合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进行开题报告培养环节。这个阶段不仅需要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为之后的综合实践做好准备。综合实践是专业实践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研究生会实施开题报告论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或工程问题,并将研究与应用同步开展,确保研究成果具有实用价值。最后,在学位论文撰写和迭代实践阶段,研究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总结和验证前期实践研究成果,并按照“研—用”交替迭代的方式,不断完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应用型创新成果。以上各个部分构成了专业实践培养过程的完整体系,实践将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采用“产-学-研-用”轮动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科技链和人才链的贯通,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应用创新能力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4 重塑培养要求:四必须一鼓励,强化专业学位培养特色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同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学位论文选题、培养方式、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采用与学术学位差异化的培养要求,以避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质化培养,有效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实现。东莞理工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提出了四必须一鼓励,即必须需求引选题、必须多元导师组、必须实践多维度、必须创新出成果、鼓励双职同发展。

需求引选题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须来源于行(产)业真实场景,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同时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鼓励采取“企业张榜、师生揭榜”的形式选题。在“选题实践”期间,研究生要充分了解企业张榜课题的背景和技术需求,结合自己研究兴趣和特长,对“企业张榜”课题进行“揭榜”。多元导师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严格执行学校、企(行)业“多元导师组”指导制,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导师组至少包括校内导师、行(产)业高级研发人员、校内及行(产)业一线技术人员。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调动研究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多维度即通过四阶段、四层次、校内校外沉浸往复式实践,结合需求引选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用递进迭代培养,夯实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创新出成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期产出多样化成果,成果类型可以是论文、专利、竞赛、项目、方案、智库等。把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等实际水平作为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推进“破五唯”、“分类评价”改革,制订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分层次、分类别学位授予标准。双职同发展,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职称和职业资格双线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双重特点,东莞理工学院探索在读研究生参与职称评审。同时,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目录》,引导和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前通过考试获得目录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根据《广东省职称评审管理服务实施办法》规定,取得目录内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可视同其具备对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层级职称的条件。

2.5 重建培养平台:以产业学院为依托,构建研究生培养共同体

要克服产教融合所面临的困境,关键要关注各方利益诉求,并建立一个包容各方利益的联合培养共同体。科技小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两种模式探索出了实践共同体育人的新模式[13-15]。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一般是在农业生产工作情境中,解决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问题,培养农学门类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生[13]。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高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实体,在建设初期就具备了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属性。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通过“校园+地方政府+产业”、“校园+产业园”、“校园+龙头企业”等多种模式,建设了10个综合功能现代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技能培训等于一体。其中有2个已被教育部选为首批现代产业学院,5个入选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进一步利用产业学院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聚集优势,促进导师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一个产学学院对外可以对接N家企业,对内对接N个校内导师和研究生。企业在产业学院平台发布项目需求,研究生导师评估这些项目需求是否适合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或者辅导企业凝练适合研究生培养的选题。同时,研究生通过产业学院安排为期3~6个月的选题实践,带着选题实践的需求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之后再次通过产业学院安排到不同的企业进行现场综合实践,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更深入地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直至企业为主导招生和定制化培养。通过产业学院为桥梁和链接,解决了过去研究生专业实践单位需要导师个人关系安排和企业项目需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不匹配等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分散实践带来的管理难题,协调了各方利益,形成了有组织化、集约化的管理方式。

3 初步成效及思考

通过重树培养目标、重构专业实践、重组培养流程、重塑培养要求、重建培养平台,旨在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东莞理工学院实施的这一系列研究生培养改革方案已初见成效,获得了研究生和实践单位的广泛认可。《光明日报》《羊城晚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东莞理工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即实践的专业实践改革情况。东莞理工学院组织研究生教育督导对本次改革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研究生实践单位普遍赞赏本次专业学位培养改革方案,认为本次改革方案将工作场所融入人才培养场所、将实践场所融入知识生产场所、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激发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在回访中,研究生也深有体会地说“这才是读研应该有的样子”。

本次改革方案实施时间尚短,改革的成效初见端倪,但还需时间的检验。未来,东莞理工学院将结合本次改革,完善全链条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创新评价体系,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专业学位东莞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江苏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理工学院简介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任意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