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研究
2024-02-21文琼梅
文琼梅,文 琪,李 薇
(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原发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主要由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等诱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难以入睡、醒后精神状态差、性格变化剧烈且易怒等,患者因长期饱受失眠困扰,会提升冠心病、情绪障碍等发病风险,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1-2]。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原发性失眠主要依靠抗焦虑类和镇静催眠类药物强制助眠,此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成瘾性,加之戒断反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3]。该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不寐”范畴,常用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该法主要原理是对全息耳穴进行局部刺激,从而诱导经络传达,实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与恢复气血脏腑功能的目的[4]。有研究证明耳穴压豆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能缓解因失眠引起的情绪焦虑等症状[5]。而揿针是作为一种浅刺法,针体较短,可持久刺于穴位,长期失眠会导致气血亏虚,造成无神、乏力、涩脉等症状,从而引发冠心病等发作。《黄帝内经》有言:“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对于此类慢性病症,利用揿针持久作用穴位功能,对其进行长时间刺激,以实现补虚泄实,缓解失眠症状的目的。既往研究将耳穴压豆法与揿针联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两法联用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我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112例,按照均等随机单盲法将112例患者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39~61岁,平均(51.53±3.21)岁;病程1~8年,平均(5.24±2.06)年。试验组男27例,女29例;年龄42~57岁,平均(50.77±3.78)岁;病程2~9年,平均(4.93±2.27)年。两组性别组成、年龄以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本试验中原发性失眠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6]中对失眠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本试验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原发性失眠中医诊断标准。主症:轻者入寝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长达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兼症: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对原发性失眠的西医与中医诊断标准;②无精神类药物用药史或停药达2周以上患者;③自愿参加并对研究内容及风险知情同意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耳部严重感染性疾病患者;②存在针刺穴位附近有损伤或红肿患者;③存在心、脑、肝、肺、肾等实质器官严重性疾病患者;④女性患者处于孕期或哺乳期;⑤存在作息混乱或夜晚因工作无法就寝患者;⑥存在酒精或精神药物滥用行为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内容包括生活习惯调理、心理行为治疗,若经上述治疗后仍无法缓解失眠症状,可采用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包括艾司唑仑等。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治疗法,穴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8]中对皮质下、心、脾、肾、肝、耳神门、交感、皮质下进行定位;压豆材料选取王不留行籽,于上述穴位各按5 min,4次/d,次日轮替对侧耳进行治疗,双耳轮替1次为1个疗程,按压15个疗程,共计30 d。按压力度以患者耐受或耳部发红为度。
1.2.2 试验组:在对照组耳穴压豆治疗基础上,采用揿针治疗,穴位参照《针灸治疗学》[9]中对风池、太冲、合谷、神门、三阴交、安眠穴进行定位;对揿针(华佗牌,0.2 mm×1.2 mm)与双手进行消毒,患者取坐位,以90°刺入已消毒穴位皮肤,轻柔按压以确保牢固,行针3次/d,按压30 s/次,行针间隔4 h,按压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 d,上述为1个疗程,治疗10个疗程,共计30 d。
1.3 观察指标
1.3.1 失眠严重程度:于治疗前后,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10]对患者失眠程度进行评价,该评价量表共7个项目,满分28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失眠程度越严重。
1.3.2 睡眠质量: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11]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该评价量表包括7个项目,满分21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3.3 心理状态:于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2]及抑郁自评量表(SDS)[13]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定。SAS与SDS均表由20项组成,每项按照1~4分计分,共80分。评分细则:SAS分级,<50分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80分为重度焦虑。SDS分级,<53分为正常;35~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
1.3.4 神经内分泌水平: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5-羟色胺(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临床疗效进行制定。若患者睡眠时间≥6 h,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少梦,醒后精力充沛,则判定为痊愈;若患者睡眠时间≥6 h,睡眠深度增加,觉醒次数减少,少梦,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睡眠时间>3 h,睡眠时间增长>1 h,觉醒次数减少,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4.64%,对照组82.14%,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失眠ISI评分、PSQI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ISI、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SI、PSQI评分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失眠ISI评分、PSQ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5-HT与NE水平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血清5-HT、N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水平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NE水平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患者5-HT与NE水平比较(ng/ml)
3 讨 论
中医可通过刺激耳穴,避免服用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达到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目的[14],《灵枢》中有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结合现代中医理论中全息脏腑耳穴疗法,该法以脊神经分布规律为依据,将经络理论应用到耳廓对应人体全息上,以耳廓“阳性反应点”对应脏腑经络,因此刺激耳穴可实现调节脏腑经络的作用。原发性失眠在中医理论范畴中称之“不寐”,《医效秘传·不得眠》说道:“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类证治裁·不寐》有言:“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基于上述,其病机主要由于心、脾、肾气血亏虚及脏腑功能受损,气血变化影响阴阳平衡,导致阳浮于外,阴亏于内,阴阳失衡,心血耗伤,脾气亏损,气血乏源,心失所养,致使心神不安,形成不寐之症。据研究报道,耳穴压豆法通过刺激耳廓穴位改善原发性失眠病症,刺激心、脾、肾、肝穴位,具有滋阴补肾、养心安神、平肝益气之效;刺激耳神门可改善脑部血液运输情况,并能安抚神志;刺激交感可起到双向调节大脑皮质神经中枢兴奋性的作用,实现镇静安神的功效,能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刺激皮质下能调节大脑皮层活动,进而改善人体内分泌系统[15-16]。揿针治疗通过浅刺穴位,可持续留针,相较于常规针刺可减轻疼痛,同时延长治疗时间,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17]。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ISI、PSQI、SAS及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在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失眠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能促进病症消除,缓解患者失眠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进而可安抚心理焦虑、抑郁的情绪。分析其原因,揿针治疗中,风池穴为治风之要穴,既可祛风利头目,又能消风平肝胆;太冲为肝之原穴,配合谷穴,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神门为“心经之原穴”,心主血、藏神,刺激神门能通调气血通畅,镇静安神;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滋补肝、脾、肾阴之效,常联合神门与安眠穴治疗失眠症状。因此在使用耳穴压豆法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原发性失眠,可促进临床症状快速消退,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心理负面情绪。
5-HT是一种在大脑皮层与神经突触内含量极高的吲哚衍生物,主要分布在松果体与下丘脑内,参与睡眠等生理功能调节,同时也是产生后愉悦情绪的信使,具有促进觉醒和慢波睡眠的功效[18],研究显示,失眠会导致5-HT水平显著降低,而针刺能明显促进5-HT水平升高,因此5-HT水平与睡眠质量有密切联系[19]。NE属于脑中主要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因其对大脑能产生兴奋作用,故其水平升高能抑制睡眠,针刺可显著降低下丘脑与动脉血中NE含量,从而抑制大脑兴奋作用,缓解失眠症状[20]。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治疗后两组5-HT水平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NE水平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耳穴主要分布于耳甲区,结合现代解剖理论,该区为迷走神经耳支的主分布区,据证实刺激该区可增强迷走神经的传入冲动,由此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分泌水平,促进抑制神经递质释放类物质如5-HT的水平,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如NE的含量[21-23]。针刺神门穴等可显著提高5-HT受体5-HT1A水平,该受体激动药被证实具有增加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并提升脑内5-HT含量的作用,进而增强抑制神经递质释放作用,帮助睡眠[24-25]。基于上述研究说明,在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原发性失眠,能有效抑制NE水平升高,减弱大脑兴奋性,同时促进5-HT水平升高,有效促进患者睡眠,缓解失眠等症状。
综上所述,揿针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能通过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有效降低失眠严重程度并提升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