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茵陈四逆颗粒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及对MELD-Na评分、TGF-β、M30、M65的影响

2024-02-21李兆明张晓芳

吉林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茵陈性反应肝细胞

李兆明,张晓芳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江苏 南通 226000)

慢性乙型肝炎(CHB)属于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以肝功能持续减退为主要特征,随着病程的延长,肝损害不断加重,解毒、排泄等功能发生障碍,甚至导致肝衰竭,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异甘草酸镁(MGIG)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患者细胞内脂过氧化反应,延缓肝纤维化,降低肝损伤,但长期用药会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等),效果不佳。中医认为,CHB肝衰竭属“急黄”等范畴,气血不足、元阳虚衰为主要病因,治疗应以扶阳抑阴、退黄祛湿、活血散瘀为主。加味茵陈四逆颗粒属于纯中药制剂,具有解毒退黄、运化痰湿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肝脏组织及细胞的炎性反应,调节机体免疫机制,降低肝脏损伤,加快症状缓解[2]。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味茵陈四逆颗粒联合MGIG治疗CHB肝衰竭的疗效、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30、M65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CHB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8~60岁,平均(45.64±5.38)岁;CHB病程3~15年,平均(10.78±3.24)年;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8~59岁,平均(45.59±5.35)岁;CHB病程3~16年,平均(10.82±3.27)年。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3]中CHB肝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出现肝功能减退及失代偿问题,可见精神情绪异常、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部分伴有腹膜炎、出血等问题;②均符合《中医内科学》[4]中CHB肝衰竭黄疸-阴黄证的中医诊断标准,症见神目黄染、不欲饮食、神疲乏力,亦可见大便溏稀,舌胖大,腻白苔,脉濡缓;③认知及听力正常,可配合治疗;④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性肝癌者;②入院前使用肝保护剂等药物治疗者;③对本研究用药(加味茵陈四逆颗粒或异甘草酸镁)过敏者;④存在肝移植手术者;⑤患有精神系统性疾病,服药依从性较差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均实施对症治疗,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等问题,加强对病情的监测,以预防并发症发生。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规格:10 ml∶50 mg)治疗,加入至250 ml葡萄糖注射液(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0247,规格:250 ml∶12.5 g)中静脉滴注,150 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茵陈四逆颗粒(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9106342)联合治疗,50 ml/次,2次/d,温水冲服。两组均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通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判定,显效:恶心、乏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缓解,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有效:上述症状、体征有所缓解,中医证候积分降低50%~70%;无效:症状、体征未缓解,中医证候积分降低50%以下,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MELD-Na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分别评估MELD-Na评分,MELD-Na=MELD+1.59×(15-Na+),其中Na+水平若超过135 mmol/L按照135计算,未超过120 mmol/L按照120计算,在120~135mmol/L按照实际值计算[6]。③TGF-β水平: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分别采集各2 ml外周静脉血(晨起空腹),于室温内静置20 min后送至实验室检测,将血液标本置于离心机中实施离心处理(3 000 r/min、15 cm半径),10 min后分离并获得血清,对血清中TGF-β水平进行测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瑞典Peviva公司提供的试剂盒)。④M30、M65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采集各3 ml空腹静脉血(外周血),静置20 min后实施离心处理(3 000 r/min、10 cm半径),15 min后将上层血清分离取出,对血清中M30、M65水平进行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瑞典Peviva公司提供的试剂盒)。⑤不良反应:统计患者眼睛浮肿、恶心呕吐、皮疹、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50]

2.2两组MELD-N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MELD-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ELD-Na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MELD-Na评分比较分,n=50)

2.3两组TGF-β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TGF-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GF-β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TGF-β水平比较

2.4两组M30、M65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M30、M6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30、M65水平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M30、M65水平比较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50]

3 讨论

CHB是因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或体液等方式进行传播,HBV感染后会出现恶心乏力、腹痛畏食、肝区疼痛等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随着肝脏炎性反应的不断加重,则可能发展为肝衰竭[7]。肝衰竭发生后会加重全身乏力等症状,逐渐出现黄疸问题,甚至出现肾损伤,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抗炎保肝、肝移植、对症治疗为常用治疗方法,其中MGIG为常用药物,作为第4代甘草酸制剂,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的作用,能够对多种炎性反应因子起到抑制作用,减轻炎性反应对肝脏的损伤,促进肝细胞功能改善,但单纯使用时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8]。

肝衰竭属于“黄疸”“鼓胀”等范畴,因正气不足、湿毒侵袭所致,病程日久、耗损元阳,而致肝气失于疏泄,治疗的关键在于利湿退黄、化瘀泄浊为主。加味茵陈四逆颗粒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药物,其中,茵陈可有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白附片可有效燥湿化痰、解毒散结;干姜可有效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大黄可有效泄热通便、凉血解毒;白术可有效燥湿利水、健脾益气;赤芍可有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茯苓可有效渗利水湿、健脾和胃;炙甘草可有效益气补中、通阳复脉;以上药物共同使用,能够起到活血解毒、益气生津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能够促进机体局部炎性反应降低,对抗氧化反应,降低肝损伤,预防肝细胞死亡,纠正肝脏微循环紊乱问题,促进肝脏解毒功能的增强[9]。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加味茵陈四逆颗粒与MGIG联合治疗具有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能够通过改善脾脏功能促进黄疸消退,加快症状缓解,而且能够对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及肝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肝纤维化指标的降低,从而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本研究中,研究组MELD-Na评分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加味茵陈四逆颗粒与MGIG联合使用能够发挥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利于促进肝脏微循环改善,抑制血栓形成,发挥肝保护作用,降低肝损伤,改善预后,降低MELD-Na评分。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加味茵陈四逆颗粒与MGIG联合治疗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机体炎性反应因子的释放进行调节,促进T细胞数量减少,加快Th1/Th2平衡恢复,降低巨噬细胞活性及血浆内毒素,抑制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降低炎性反应,减轻对肝脏造成的炎性反应损伤,从而加快TGF-β水平改善。

角蛋白与细胞凋亡及周期存在密切关系,其中K18在肝细胞骨架中有着重要地位,能够对肝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有效反映;K18片段主要通过M30及M65进行识别,能够对肝细胞死亡方式进行有效反映,当M30与M65的比值升高时,提示K18酶切片较多,说明肝细胞出现坏死[10]。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M30、M6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加味茵陈四逆颗粒与MGIG联合治疗,能够刺激活性代谢产物单18α异构体甘草次酸,提高肝细胞膜稳定性,促进肝细胞炎性反应降低,避免肝细胞凋亡及坏死,从而促进M30、M65水平降低。此外,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为加味茵陈四逆颗粒与MGIG均可对肝细胞及肝组织的损伤进行修复,在恢复肝功能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且药物服用后并不会对消化道产生较大的刺激,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

综上所述,CHB肝衰竭患者采用加味茵陈四逆颗粒与MGIG联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MELD-Na评分降低,加快TGF-β、M30、M65水平改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茵陈性反应肝细胞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SIAh2与Sprouty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