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024-02-21李建红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咪鲜胺赤霉病乳剂

李建红

(济源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河南济源 459000)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世界性小麦重要病害之一。FHB 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尤以小麦开花至灌浆期最为严重,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主要为害穗部,可引起苗枯、秆腐、茎基腐和穗腐等,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1-3],其次生代谢产物如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还会威胁人类和家畜的健康[4]。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活体寄生真菌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病害。病原菌随气流传播,专化性强,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使其呼吸作用增强、光合效率降低、干物质积累减少,阻滞小麦的生长发育,致使病株分蘖少,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5]。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发生日益频繁,肥水条件的改善和高产田群体密度增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已发展成为小麦田间的主要病害。为评价30%恶唑菌酮·氟硅唑、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安全性及小麦生产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各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22 年在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开展了该项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作物品种

试验地安排在济源市大峪镇试验基地,试验田为机械直播小麦田。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质地为中壤,pH 为5.5,有机质含量≥1.89%,各小区的肥力、管理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且与本地农业生产实践相符。试验防治病害对象为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试验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感病品种宁麦24。

1.2 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有30%恶唑菌酮·氟硅唑、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均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和安排

试验期间药剂有效成分、施药剂量及试验分组设计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施药方案设计

1.4 小区排列

试验设5 个处理:30%恶唑菌酮·氟硅唑按施药剂量10 mL/亩、15 mL/亩、20 mL/亩分别设置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按施药剂量70 mL/亩设为试验Ⅳ组;对照组喷施清水。采用大区试验,共5 个大区,大区面积200 m2(20 m×10 m),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重复1 次,大区之间设置隔离行,周围设置保护行。

1.5 施药方法、时间和次数

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施配好的药液。兑水450 L/hm2。本试验各处理于2022 年4 月6 日小麦处于初花期施药1 次;4 月18 日小麦处于盛花期第2 次施药。

1.6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在小麦乳熟期(4 月30 日)、小麦蜡熟期(5 月10 日)对各处理组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调查,每点调查40 穗,每区调查200 穗,调查各级病穗数,计算防治效果、病情指数、病穗率。严重度分级标准,0 级:全穗无病;1 级;枯穗面积不超过全穗面积的1/4;3 级:在全穗面积中,枯穗面积占1/4~1/2;5 级:在全穗面积中,枯穗面积占1/2~3/4;7 级:枯穗面积不超过全穗面积的3/4。

于小麦乳熟期(4 月30 日,小麦白粉病病情稳定期)对各区小麦白粉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调查,每点调查40 株,每株调查上部3 片叶,每区调查600 片叶,调查各级病叶数,对防治效果、病情指数、病叶率进行计算。严重度分级标准,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面积的5%;3 级:在整个叶面积中,病斑面积占6%~15%;5 级:在整个叶面积中,病斑面积占16%~25%;7 级:在整个叶面积中,病斑面积占26%~50%;9 级:病斑面积超过整个叶面积的1/2。每次施药后的1 d、3 d、7 d、14 d 观察药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8]。

在小麦成熟收割后进行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测定,每个处理随机选取2 个40 m2(2 m×20 m)的小样方,调查样方内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指标,并按照12%的含水量折算小麦每公顷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1.7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经Excel 初步整理后,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的安全性

施药后进行密切观察,通过调查可知,试验期间小麦生长不会受药剂影响。经田间观察,无论是小麦乳熟期第1 次施药,还是蜡熟期第2 次施药后,全部药剂处理组小麦生长并未受到影响,未发生药害现象。

2.2 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小麦乳熟期调查,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试验Ⅳ组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95.12%、97.18%,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和对照组(表2)。

表2 2 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乳熟期)

在病情稳定期(腊熟期)调查发现,试验Ⅳ组对小麦赤霉病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Ⅳ组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93.75%、96.70%,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和对照组(表3)。

表3 2 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腊熟期)

在小麦乳熟期调查发现,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恶唑菌酮·氟硅唑对小麦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6]。试验Ⅲ组、Ⅳ组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防效分别为95.90%、98.29%,病指防效分别为97.10%、98.87%,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Ⅱ组(表4)。

表4 2 种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乳熟期)

表5 每组处理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比较

2.3 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

每个处理组中随机选取2 个40 m2(2 m×20 m)的小样方,通过测定样方内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指标,计算每公顷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小麦价格按3.0 元/kg 计)。试验Ⅳ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分别为9 374.65 kg/hm2、2.81 万元/hm2,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施用30%恶唑菌酮·氟硅唑、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均可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以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效果最佳。

3 讨论与结论

30%恶唑菌酮·氟硅唑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可用于多种果树、蔬菜、粮食作物,它的主要剂型有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等。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止和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的生物合成,使细胞膜不能形成,菌丝体不能生长而起到杀菌作用。氟硅唑喷施到作物后,进行双向传导,迅速被作物吸收,把病原菌及孢子杀死,且渗透性能好,耐雨水冲失,持效时间10~15 d[6]。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由戊唑醇和咪鲜胺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科学复配而成,防病范围广、持效期长,适用于对病害的抗性管理和综合防治,并具备抑制霉素产生、壮苗增产、一药多治的作用,对小麦叶斑病、白粉病、纹枯病、稻曲病、赤霉病、黑穗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菌核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7-8]。本试验结果表明,使用30%恶唑菌酮·氟硅唑、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药剂于初花期和盛花期喷第1 次药,间隔5~8 d 喷第2 次药,可以降低小麦感病风险,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造成病菌的抗药性。结果显示,30%恶唑菌酮·氟硅唑、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生长安全,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以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效果最佳。建议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在小麦始见花期第1 次施药,间隔5~8 d 进行第2 次施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防治应把握“立足预防、主动出击”的前瞻战略,落实“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灵活举措,以减轻赤霉病病菌的感染程度。加强田间各项管理措施,科学合理运筹肥水,把控小麦群体分布的具体状况,及时清沟理墒,保持适合植株生长的湿度,创建良好的植株培育环境。推广无人施药机等高技术器械,提高防治效率。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种植人员应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建立完备的合作关系。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关注小麦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情况,及时与气象部门做好沟通,协调把握种植管理的各项流程,如有预警,适时防治。同时,加强对作物抗药性的监测,制订抗药性治理预案,合理用药。完善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绿色防治技术体系,组织相关教学、科研、企业和推广单位联合对其展开研究,从技术上大力支持绿色防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科学选种育种,科学监测防治,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流行的风险。

猜你喜欢

咪鲜胺赤霉病乳剂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热带水果番石榴的保鲜技术
张渠集中处理站破乳剂筛选与评价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
破乳剂对化学驱采出液的作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