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

2024-02-21杨永彬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厂化漳州福建省

杨永彬

(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 福建福州 350003)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又名雪茸、刺芹侧耳、平菇王和干贝菇[1],子实体菌肉肥厚、质地脆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降胆固醇、降血脂、促进胃肠消化、调节机体免疫力等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杏鲍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意大利和印度,20 世纪90 年代日本、韩国等实现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杏鲍菇栽培研究,21 世纪初福建漳州开始杏鲍菇工厂化生产,随后生产发展较快并趋向稳定,目前漳州已成为全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主产区。

1 福建省杏鲍菇产业的发展历程

1993 年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开始研究杏鲍菇菌株选育和生物学特性。1998 年漳州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从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杏鲍菇进行试种,2 年后在漳州市逐步推广。2004 年漳州市创新推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模式,即墙式温控菇房栽培模式,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提升了杏鲍菇袋栽工厂化生产技术,并推动了全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发展。据统计,2008 年全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约为40 家,2012 年增加到80 多家(集中在漳州地区),是全国杏鲍菇生产企业最集中、日产量最大的产区。之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小规模企业逐渐减少,大规模企业有所增加,2022 年全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约为50 家(日产5 t 以上的约为30 家),分布在漳州、宁德和三明等地,其中2/3 以上在漳州地区(主要分布在龙海市、南靖县、台投区),全省杏鲍菇年产量约40 万t(鲜菇)、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 亿元。现阶段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发展总体稳定,产量、产值稳居全国前列,也是国内实现杏鲍菇高效稳定生产的少数省份之一。

2 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研究现状

2.1 工厂化生产设备设施应用

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发展初期,因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多数企业厂房规划设计不规范,设施设备简陋,机械化程度不高,平均单产较低,生产效益不高。在全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配料、拌料、装袋(瓶)、高效灭菌、接种、发菌、栽培环境调控等环节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先进设施设备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使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硬件条件大大改善,平均单产和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目前福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分袋栽和瓶栽2 种,以袋栽墙式栽培为主。2005 年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设备并开始杏鲍菇瓶栽生产研究,2009 年绿宝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食用菌瓶栽生产线,2 家企业杏鲍菇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推动了杏鲍菇菌包专业化生产+菇农设施化出菇的生产模式发展,如福建成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生产600 万菌包供应给菇农栽培,与菇农自制菌包相比,杏鲍菇生产周期缩短90%、产量提高10%,既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户增收,又有效带动了漳州当地杏鲍菇生产发展。

2.2 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选育

高产优质、种性稳定的优良品种是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获得较好效益的前提,福建省先后选育有杏柱1 号、杏球1 号、大杏2 号、日引1 号、杏优1 号、成杏2015-6 等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品种,目前有些品种已出现退化现象、有些品种商品性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优良专用品种有待进一步选育开发。

2.3 生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为提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水平,全省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对杏鲍菇生产工艺做了大量研究,逐步完善了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体系。21 世纪初厦门市农科所和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始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率先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模式[2-3]。林兴生、林衍铨等的研究发现,开袋采用长袋颈的产量比短袋颈高,子实体发育以200 lx 光照度为宜,栽培房CO2浓度随层架升高而递减,开袋前后袋内CO2浓度分别以2.01%和0.8%~0.97%为佳[4]。福建成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漳州芗城区绿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极短时间内拉大温差或提高CO2浓度处理可达到疏蕾目的,此技术现已在瓶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中应用。福建农林大学黄毅教授提出在杏鲍菇疏蕾过程中,当有众多菇蕾出现的趋势后,立即将出菇房湿度降低至75%,温度提升到18℃维持数小时,随后恢复到原来温度,可使弱小菇蕾因为缺氧而夭折,保留下强壮菇蕾[5]。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于2005 年起草并发布了福建省地方标准《杏鲍菇栽培技术规范》,在此基础上于2020 年发布了省地方标准《DB 35/T 597-2020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为全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全省杏鲍菇生产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杏鲍菇生产各阶段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条件(表1)。

表1 杏鲍菇生长各阶段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

2.4 杏鲍菇产品销售及加工

福建杏鲍菇产品主要以鲜菇形式销往国内外市场,市场上有少量杏鲍菇切片干菇和盐渍菇等,基本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目前产品加工方面仅有杏鲍菇脆片、饼干和精粉等研究报道[6-8],市场上缺乏深加工产品,因此应加大杏鲍菇精深加工研发力度,挖掘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益。

2.5 废菌渣资源化利用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产生大量废菌渣,如何有效利用是推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目前福建省杏鲍菇废菌渣利用方式多样,如作为双孢蘑菇、草菇、姬松茸等草腐菌的栽培原料[9-12],或制成鸡、猪、牛等禽畜饲料,或作为有机肥料发酵后还田[13],或用于沼气生产,促进节能环保增效。但总体上看,杏鲍菇废菌渣的全量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如杏鲍菇菌渣用于栽培双孢蘑菇、栽培双孢蘑菇后的菌渣用于栽培草菇及菌渣发酵生产有机肥的技术等需要深入研究,以提高菌渣再种菇的效益及菌渣有机肥的高效利用,促进杏鲍菇产业绿色发展。

3 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发展思考

3.1 加强研发攻关,促进品种更新

整合本地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单位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品种研发攻关,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强、受市场欢迎的优良新品种,通过生产工艺研究集成配套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杏鲍菇生产发展提供良种基础和技术支撑。

3.2 健全标准体系,确保质量安全

梳理现有标准体系,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围绕菌种生产、原料要求、生产工艺、产品加工及包装等环节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先进实用、可操作、可追溯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及产品标准体系,指导企业按标准生产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强杏鲍菇品牌建设与营销,打造杏鲍菇区域公用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培育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

培育杏鲍菇生产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产业联合体,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作用,引导发展定单农业或股份制生产经营,构建风险共担的良好机制。培育杏鲍菇加工型龙头企业,优化加工设施装备,进一步提升采后商品化处理及盐渍、烘干等初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杏鲍菇即食食品、冻干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形成产品系列化生产格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业效益。

猜你喜欢

工厂化漳州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