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4-02-21梅晗

今传媒 2024年2期
关键词:叙事陌生化

梅晗

摘 要:2022年11月18日,由中央电视总台、荆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在央视科教频道正式播出,聚焦于瑰丽的楚文化,被认为是继《楚国八百年》后的又一重磅之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看见纪南城》的叙事策略,解构纪南城的历史谜团和文化特点,探析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深层次开掘文明背后的人文主义光环,明确人类文明未来指向的。

关键词: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叙事;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083-04

历史人文纪录片是电视纪录片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它通过历史资料汇编、当事人口述、情景再现和历史遗址纪实拍摄等手段,完成了对“已发生事件”的真实还原和创造性解读[1],是以视听手段为载体,对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人类文明加以记录的岁月承载形式。2022年11月1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荆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2023年2月6日,又重新登陆央视综合频道复播。《看见纪南城》以楚国古都城纪南城作为时空焦点,从文物考古和时代背景等多重视角聚焦楚文化,深入挖掘隐蔽在历史中的细节,展现楚都的光辉文明。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看见纪南城》的叙事策略,解构纪南城的历史谜团和文化特点,探析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深层次发掘文明背后的人文主义光环,明确人类文明未来指向的。

一、回环式套层叙事结构:揭开纪南城之迷雾

在视听语言上,情景再现、现代实况、专家解说、文物展示、史料呈现和数字技术的结合构成了《看见纪南城》的多元化表达。从结构上来看,《看见纪南城》共6集,每集约30分钟,有固定的模式构架,即以简短的情景再现为开场,再接入片头,主体部分主要采用非线性叙事的回环式套层叙事结构。这种“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叙述上的多层叙述线索为叙事动力,以时间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这种结构不以事件进程的因果关联为动力叙述故事,而是以叙述层次上的精巧编织和时间回环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来引发思考。“回环”是从叙事的时间向度而言的,从不同层面和侧重点对事件进行反复叙述,并重新组织排列[2]。这个“环”的中心,便是纪南城。

纪录片《看见纪南城》以考古楚墓挖掘出的文物为叙事中心点,以专家解说、文献记载为叙述蓝本,通过文物展示、现代实况采编等方式实现完整叙述。其“套层”结构大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现实社会。在现代社会中,拍摄者以水利工程、农民春耕、考古文物、城市、菜肴等为拍摄和叙述对象铺陈展开,通过对现代文明的探讨和文化价值的宣扬实现非线性的横向叙述。第二层叙事的焦点则是第一层中提取出的小叙事点———文物。纪录片通过梳理考古人员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采访,以时间为纵轴,穿越2000年的历史长河,利用文物连接古今,讲述了文物本体的千年故事。第三层再次由点到面,从文物出发,通过情景复现回到楚都纪南城,讲述楚都文明的辉煌灿烂史。以第二集《楚人的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为例,在第一层结构中,纪录片以“现代荆州市污水处理”为叙事出发点,通过专家讲解和实况记录,说明城市排污大小和处理能力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息息相关,并以此为楔子引出第二层叙事;第二叙事层以考古发现的排水管作为连接古今的线索,叙述了纪南城古河道的勘探情况,并用数字技术模拟建构了古城的大小和形状,勾勒出纪南城的虚拟影像,让观众对古郢都城产生一定的认知;第三叙事层通过情景演绎把观众拉回到2000年前的古都纪南城,从而获得沉浸式体验,展现了这座繁华古都的烟火气。层层推进的叙事结构也一点一点地揭开了纪南城的神秘面纱。通过解码层层叙事可以发现,叙事线索都是围绕纪南城这个中心点展开的,因此,《看见纪南城》的套层结构实际是对纪南城这个中心点的破译与解码。

“回环式套层”则是时间上的回环往复。《看见纪南城》整体是一种非线性结构的叙述,从主题框架来看,主要是从遗址考证、城市规划、哲学思想、时代格局、青铜文明以及传承与流播六个角度出发深入发掘楚文化,即以“楚文化”为中心叙述点展开叙述。虽然叙述对象是碎片式的,但创作者经过精巧编织,实现了对纪南城文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反复叙述。具体到每一个小叙事环节来看,呈现的是跳跃性叙事,比如,前一节在讲述战甲的制作,下一节就跳到了苏秦游说诸侯国合纵连横,这些碎片化的叙述对象通过组合排列形成了回环式套层结构,各环节内部遵循套层叙事结构,外部以“楚文明”为内核串联回环叙事,实现对纪南城文明的反复叙述,引发了观众对纪南城的思考以及对这座古城精神价值的认同。

《看见纪南城》以简短的情景再现拉近了观众与纪南城的心理距离,而古今对照的交叉叙事又营造出与历史接触的忽近忽远之感,观众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得以借助当局者和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交替思考,一层一层地拨开纪南城的迷雾。

二、跨时空对比叙事:多角度展现纪南城之文明

2014年2月,历史人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它以编年体叙述的方式第一次完整、系统地讲述了楚国筚路蓝缕的800年历史。《看见纪南城》承袭了《楚国八百年》以地域文明视点考察早期中国历史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的道路,为历史题材对比的现代化表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方法、新思路[3]。它以璀璨浩瀚的楚国文明为叙事基底,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將楚文明以现代化表达方式呈现给观众,通过对比叙事的方法展现了楚都纪南城的繁华与楚人的智慧。

首先是正面对比叙事,即通过显性的对比叙述叙事主体。第二集《楚人的世界》就以现代摩登都市深圳作为参考。深圳是南方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纪录片从深圳上下班的潮汐现象出发,回溯到东汉桓谭对纪南城的描述———“摩肩接踵”,从而说明古纪南城人口密度大的特点,佐之以城周的排污、饮水河道和出土的汤鼎等文物,解释了“正因人有集聚的需求,才需要建城,城市才会有明确的社会分工”这样的结论。有人就会有信息,就会创造财富,而纪南城出土的相关文物也都在印证着2000年前楚人的无穷智慧。《看见纪南城》通过古今两座大都市的比较,向观众说明两千年前的楚国都城纪南城在当时的经济文化地位,并不亚于当今国际化的都市———深圳,深圳因而成为纪南城的“时空替身”,进一步实现了对繁华的郢都的描绘与视觉建构。

纪录片还通过介绍古今阳干鱼的腌制方法进行对比叙事。阳干鱼是荆州特色菜肴,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不同时代荆州人制作阳干鱼时对鱼类的选择、腌制方法和烹饪过程,从而以饮食为线连接古今。哪怕历经2000年,古今腌制阳干鱼的方法依旧相差无几,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掌握了防腐“黑科技”,同时,纪录片以小见大,强调了技法传承的神奇与不易,彰显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第五集《青铜》提到,现代楚文化研究者常常会将楚国与同时期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这是当时受地域局限和信息桎梏的楚国思想家们无法做到的。例如,空间跨度上谈论远征的楚威王时,亦提及西方东征的亚历山大,认为他们都有勇有谋、善用青铜武器,从而彰显了楚人之骁勇善战。从屈原的《国殇》转向古希腊悲剧,把个人悲剧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而使个人文明与人类精神文明、楚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相连接,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层级转换。

其次是侧面对比叙事。文字像一部穿越历史的时光机,能够让现在的人看见过去,看见另一个人类意识的平行世界。从现有的文献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楚人对探索真相的渴望。2000多年前,楚国冠子夜观天象,得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结论,推算出春耕的最佳时机;2000多年后的21世纪,邓李才建造天文观测台探索银河奥秘,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进程迈上新台阶。这种古今思考者的比较是为了从侧面强调:思考者自古有之,有的思考成果甚至能沿用到2000年后的今天,成为璀璨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献史料记载,这些思想家在思考的同时,也在借鉴前人的思考成果,用自己的理解重新描绘世界,而现代的我们,也在借鉴前人的思考,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给世界添色,这种隐性的对比叙事体现出了一脉相承。“一脉相承,如薪传火,无他道也。”一脉相承体现了楚文明的历久弥新,跨越千年仍然具备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新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纪录片还通过文物的防腐与修复工作进行侧面对比叙事。纪录片中提到,古人为了保存食物、器皿、古籍等物品,会对其进行防腐处理,通过不断尝试,楚人发现朱砂具有防腐作用,又在探索和试验中发明了青膏泥等防腐用品。如今,考古学家为了实现对文物的考古,利用现代技术完成饱水简牍修护等文物修复工作,弥补了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空白。古人防腐,今人还原,先人在摸索中把时代成果封存,留给千年后的子孙去探索和发现历史的奥秘,防腐技术正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式搭建了古人与现代学者技术思考和沟通的跨时空桥梁,实现了不可能的“对话”。

《看见纪南城》跨时空的对比叙事想展现的不是楚文明的与众不同,而是其与现代文明的一脉相承。无论是2000年前还是2000年后,人类都不会停止对世界的思考,也不会停止对文化的传播。《看见纪南城》跨越了数千年的文明长河,实现了跨古今、跨地域的对比叙事,赞扬了先贤智慧和思考成果的现代持续性,展现了纪南城文明的多样性与传承性,再现了郢都的烟火气。

三、陌生化叙事手法:新视角创新审美体验

视像时代正在创造并不断规范着一整套新的话语,这种话语的推行策略便是不断地陌生化[4]。“陌生化”理论提出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变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5]因此,陌生化就是“将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化处理,使之以异于前在的面孔呈现于我们面前”[6]。纪录片的创新就是一个不断陌生化的过程,这种“陌生化”表现在对传统叙事或表达方式上的偏离,能让观众从中获得新奇的视觉感受。

历史人文纪录片依靠史料文学搭建叙事框架,而原始影像资料的普遍缺失使得情景再现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式[7]。为了丰富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表现效果,创作者常常会采用情节再现的方法进行叙事表达,但与目前大多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不同,《看见纪南城》在情景人物复现中运用了情节转化进行陌生化叙事。《史记·楚世家》有载:“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来伐楚”,是以秦楚两国为叙事对象记录了“秦军伐楚”这一历史事件;《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则是:“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是以秦国大将白起作为叙事对象。可见,史书对此次战争的记载皆以秦军伐楚、白起攻楚,从大国、大人物的视角展开叙事,从而实现对历史的宏观记录。然而,《看见纪南城》以楚国探子的角度讲述秦军攻楚:探子传出了错误的情报导致楚国国君产生了严重误判,楚国国都纪南城最终被付之一炬。这名楚国探子是数万、数十万将士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由于“小人物”的错误情报导致“大国”危在旦夕。《看见纪南城》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历史大事件,突破了传统的宏观叙事视角,增加了历史故事的戏剧性,也带给了观众不同的视觉审美体验。

《看见纪南城》的陌生化叙事手法还体现在主题的表达上。同样是弘扬楚文化的《楚国八百年》,以故事演绎的叙事方式讲述楚国历史;《书简阅中国》以留存的古人书信为蓝本,讲述人物与故事;《画里有话》通过历史名人之画作,运用虚拟动画影像讲述时代故事,展现市井生活……与当代多数历史人文纪录片的直接“记录”、弘扬人文精神不同,《看见纪南城》是迂回而又隐秘地实现了主题的表达。例如,它记录了现代新疆出土的丝织品,从而与2000年前的楚国古都纪南城产生联系,并运用数字技术挖掘建构了一条从郢都到新疆的商道。这种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影像消除了“仿造”与“真实”的界限,带着试图还原真实的意图,遵循着罗伯特·弗拉哈迪的“非虚构搬演”,体现出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结合,是一种虚构的非虚构[7]。安徽出土的铸客大鼎也是楚都沿着淮河一带不断迁徙遗留下的珍贵宝物,这些楚国文物在我国其他地区的出土,将纪南城与纪南城以外的地域进行了有机联系,形成了以楚都纪南城为中心的网状文明脉络,实现了从地方文明到中华文明叙事层次上的升华。从内容来看,《看见纪南城》以异地出土的楚文物为叙述点探索楚人迁徙、战争等社会活动痕迹,实现对楚文明传播的迂回叙事,这种从其他地区出土文物着手的叙事角度创新了地域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叙述方法,与直接叙述本土考古发现的文物相比,具有同样或更加可观的主题升华效果,这种陌生化的主题呈现体现了楚文明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也建构了一座繁华的超级古都———纪南城,而数字影像在其间的运用也成为《看见纪南城》陌生化叙事的重要技术支持,成为了纪录片视觉感受上的“加分项”。

《看见纪南城》的陌生化叙事手法也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从新的叙述视角讲述历史,陌生化的情景再现和主题表达方式都以全新的视角解构并重塑着大众熟知的楚国、楚文化,从而实现微观历史到宏观历史的双重书写,观众得以在纪录片多样化呈现的短视频时代感受视听语言的多元表达带来的新体验,《看见纪南城》也因此在众多历史人文纪录片中脱颖而出。

四、结 语

《看见纪南城》坚守传统纪录片的影像结构和叙事方式,实现地域上小的“微观历史”到我国宏观历史的双重书写,虽未直接言明是宣传、弘扬楚文化,但全片都在以文献资料为蓝本、以考究的文物和遗迹为线索讲述楚工匠的技艺之精湛、楚文化之绚丽、楚都城之繁华、楚人之智慧。在叙事上,《看见纪南城》通过非线性叙事连接古今,产生了有趣的同频共振,突破了传统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客观叙述视角,在情景人物复现中运用情节转化进行陌生化叙事,让历史“复活”,从而展現了纪南城的精神内核,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碎片化的主题表达方式也对当代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岳.从《历史的拐点》看历史人文纪录片宏大叙事的创新[J].电视研究,2017(2):38-40.

[2] 李显杰.电影叙述学:理论与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51.

[3] 黄慧,伍涛.历史人文纪录片的现代化表达———兼谈《楚国八百年》的叙事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5):105-107.

[4] 林少雄.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00.

[5] 杨向荣,熊沐清.取消“前在性”———“陌生化”命意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2):44.

[6] 维·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9:213.

[7] 王若璇.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美学观察(2010-2020)[J].当代电视,2021(1):63-67.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叙事陌生化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