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要求
2024-02-21王海波
王海波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闻媒体要做到在实践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基本遵循。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人民日报》“长江禁渔”系列报道为例,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舆论监督报道的具体要求,提出新闻舆论监督应做到紧贴时代、服务大局、科学规范、公正有益、持续有效,旨在为舆论监督报道提供可参考的模式范例,进一步丰富舆论监督报道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时代性;科学性;建设性;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001-05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2021NDB1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新闻工作领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因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要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尤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进步,从而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助力新征程。”[2]
舆论监督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社会作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新闻的作用,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3]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这项任务,就要全面认识新时代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要求。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
4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虽然它不具备法律强制力,但是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现象的报道、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其柔性监督的力量不可小觑。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关注民生热点,坚守依法监督、准确监督、科学监督和建设性监督等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强调,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5]。《人民日报》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当代媒体提供了典范,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通讯作品《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和此后的系列相关报道是报纸舆论监督报道中较为典型的案例(下文简称“长江禁渔”系列报道),成功示范了当代媒体应该如何遵循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要求。本文以“长江禁渔”系列报道为例,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服务工作大局,回应舆论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6]其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一)选题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
在选题方面,舆论监督报道要尽可能抓住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工作重心进行选题。《人民日报》“长江禁渔”系列报道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报道,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7]《人民日报》“长江禁渔”系列报道正是准确把握了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才重点选择和策划了这一主题。
(二)选题要积极回应舆论关注焦点
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应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关注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开展选题策划,即选题要具有时代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江禁渔”系列报道既有长江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国家实施“禁渔令”的特殊历史背景,又有群众集中反映问题的紧迫现实性,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人民日报》准确把握了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环保”等方针政策,及时回应了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紧紧抓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要求,为进一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打下基础。这一选题体现了媒体的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保证了选题方向的正确性。
二、秉持科学原则,报道准确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8]在新闻舆论监督中要做到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就必须深入一线,实地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真实资料,用事实说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9]。因此,从工作方法上看,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新闻舆论监督还要科学掌握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时机节奏等,及时评估报道后将产生的社会效果,不能片面追求报道的轰动性而不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一)深入新闻现场,掌握第一手信息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10]要做到新闻报道真实准确,新闻工作者必须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深入新闻一线,掌握准确、权威的事实。虽然很多舆论监督类报道的线索都来源于群众的主动反映,但媒体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进行调查核实,确保报道内容准确、全面、深入。
例如,《人民日報》记者收到群众反映,长江沿岸仍存在非法捕捞现象,记者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亲自到长江沿岸实地采访,尽管采访调查受到疫情、汛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困难重重,但通过加强与湖北、江苏、安徽等分社的联动协作,同退捕渔民、饭店老板、农贸市场商贩等广泛交流,并深入采访相关省、市的农业农村(包括渔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获得了大量一手材料。根据采访调查到的真实情况,记者撰写了报道《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实地采访过程中既印证了群众反映的问题,又发现了禁渔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确保了舆论监督的全面、客观、准确。
(二)依法进行监督,规范报道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1],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要牢记的社会角色定位。新闻舆论监督通常涉及到违反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的现象,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认清自己在整个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注意规范报道中的行为。
1.依法行使权利,找准角色定位。在舆论监督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要依法开展舆论监督,依法行使采访权、监督权,不能认为自己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就可以给监督对象及其行为定性或定罪。新闻工作者不是执法者,而是观察者、记录者,在此基础上完成“传播者”“推动者”“守望者”的任务,一定要防止媒介审判等各类现象产生。此外,更不能出现威胁、恐吓、敲诈采访对象等各类违法行为。
2.规范报道行为,慎用暗访方式。公开的采访可能会遭到采访对象拒绝,而暗访的方式容易使采访对象放松警惕,记者能够采访到更多素材,所以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青睐。但“部分记者的暗访行为,经常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因此,记者应明确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受法律保护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不受法律保护的。”[12]在《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这篇报道中,记者也使用了暗访的方式,假扮消费者在鱼市进行采访,但采访行为严谨规范,未发生违法事实。采访中记者发现非法售卖江鲜的人员非常警惕,不会直接在市场上售卖,因此辗转打听到他们的电话,通过拨打电话、发送微信的方式了解到这些外地鱼贩依然可以售卖禁止捕捞的江鲜以及具体价格等信息。
3.保护信源信息,遵守职业道德。在舆论监督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还要注意保护信源信息,尤其是向媒体提供线索和举报信息的人员,在报道中要通过打马赛克、化名等方式保护他们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未将举报人姓名详细披露,而是使用“举报人邢先生回忆”等方式进行报道,体现了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三)科学开展报道,积极引导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做好舆论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他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曾针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指出,“特别要注意不应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群众有意见而我们工作中因限于目前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要让人民知道,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13]舆论监督类报道话题热度较高,涉及面较广,如果不能把握好报道的时机、尺度和效果,不仅容易将社会舆论引向极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不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
首先,舆论监督报道要掌握好时机和节奏。舆论监督报道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要关注舆论热点,又要配合国家相关工作开展的节奏,不能一味求新求快。新闻报道非常注重时效性,这个“时效性”中既包含及时、快速的一面,也包含时机性、时宜性等方面。“舆论引导要有精准的时机观念和适宜的节奏观念,要尽可能选择对引导舆论有利的最佳时机,运用恰当的报道节奏来发布新闻和引导舆论。”[14]关于“长江禁渔”系列报道,《人民日报》的记者接到举报后没有立即去采访,而是在“禁渔令”实施半年后才开展一线调查采访工作,一方面,考虑“禁渔令”在实施一定的时间后才能看到具体的效果以及是否存在问题;另一方面,留给记者充足的时间收集相关材料。如果记者急于采写报道,对事件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很难使报道引起关注,也难以达到推动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在报道类似社会疑点和难点问题时,新闻工作者要有缓一缓的意识,等事实或问题发展更加完整,调查更加全面再做出报道。
其次,舆论监督报道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分寸就是水平,度的把握是舆论引导的大学问,精心把控、精准拿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宣传报道才能取得理想效果。”[15]在具体的报道中,对非法捕鱼禁而不止的现象,《人民日报》记者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到现象背后的原因,如调查执法中遇到的难题、渔民退捕后生计艰难的情况等,不仅为解决“长江禁渔,禁而不止”问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一手信息,同时也引导读者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第三,新闻舆论监督要注重实际效果,这个效果不仅仅是“阅读量、点击率”,更应该从群众的态度和口碑,从实际工作的解决力度和成效上看。具体来说,要着重从舆论导向方面去把握,要看舆论监督报道的整体社会效果,从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开展、是否有利于群众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是否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等方面去衡量。
三、立足建设监督,确保报道公正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监督的重点应该针对那些严重违反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要抓典型事件。揭发的事实,务求准确。涉及党的一级组织和政府的批评,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先入为主。要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16]这一重要论述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建设性、典型性、准确性、平衡性等均做了具体阐释。
(一)立足建设监督,促进问题解决或工作改进
新闻舆论监督报道应及时回应舆论关注热点,以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为目的,使舆论监督具有建设性意义。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负面事实的曝光或是批评意见的提出,都不能出于恶意、有失公正,警惕出现单纯追求刺激以赢得市场、罔顾社会效益的做法。对负面问题的曝光,应通过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以事实为基准,查找问题之源头,找出问题之所在,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信息、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例如,2020年6月29日,經过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人民日报》刊发《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并同步发布于互联网平台,诸多媒体转载转发,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报道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还以调查结果印证了读者的举报,并且在报道中提供了详细、全面的事实信息,很多网民阅读后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报道也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部门就长江禁捕退捕行动作出表态,长江沿岸各省相关部门积极加强和改进工作。
(二)报道要确保平衡公正
任何重大问题的出现、负面现象的形成,均与多种因素关联或涉及多方利益,记者在报道中要深入调查各类成因、关注各方的信息和意见,保证报道的平衡性,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改进相关工作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
《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在揭示违法捕鱼禁而不止现象的过程中,不仅让读者了解了举报人、鱼贩、饭店老板以及渔政、公安等部门各方面的信息意见,还介绍了渔民在禁渔后的生存情况,反映出渔民虽有补贴但生活较为困难,如何吸纳再就业成为禁渔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种方式不仅使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完整的信息,使舆论监督具有建设性意义。
四、持续跟踪报道,形成舆论闭环
舆论监督类报道极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越是关注度高的话题,媒体越是趋之若鹜;而舆论热度一过,部分媒体却不再关注事件的进展。只顾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的做法是部分媒体应该反思和警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7]在舆论监督类报道中,新闻媒体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报道的问题或事件的进展情况持续关注,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
(一)有步骤、有节奏地跟踪调查,做到监督张弛有度
社会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媒体要有步骤地跟进事件进展,给事件相关方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并为解决问题创造积极条件、营造有利氛围、提供有益信息,注意掌握监督报道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二)有耐心、有恒心地采写报道,做到监督切实有效
舆论监督报道不仅要引起社会关注,更应重视报道的正面社会效果,即监督要切实有效。对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解的社会问题,媒体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和耐力,以产生实效为最终目标。媒体在长期的调查报道中经常会遇到话题逐渐冷却、舆论关注度降低等问题,甚至遇到各种困难、阻力,但监督报道务必坚定方向、持之以恒,适时让话题回到公众视野,督促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改进,同时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切忌“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只有监督见实效,才能让群众放心,使舆论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形成舆论闭环。
例如,在《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发表后,《人民日报》在读者来信版面连续刊登两篇跟踪报道《让“禁渔令”落地有声》《如何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2020年11月,《人民日报》又刊发了《大江大河·关注长江禁渔》系列报道5篇。2021年,《人民日报》仍针对这一主题发布新闻、时评等作品,使读者完整了解了禁渔问题的后续解决情况,同时也形成了持续的舆论关注度,有利于禁渔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也有利于群众增强信心。
五、结 语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8]因此,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
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20],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规范、公正有益、持续有效,维护公众的监督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才能完成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20]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4+188.
[2] 季为民,叶俊.论习近平新闻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4):5.
[3][9][13][16][19]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3+86-88.
[4] 《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175.
[5] 吕尚.人民网评:如何理解“从人民日报里寻找‘定盘星’”[EB/OL].http://opinion.people.com. cn/n1/2016/0222/c1003-28139824.html,2016-02-22.
[6][7][8][11][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1-333+394.
[10]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2-20(01).
[12] 刘万永.调查性报道[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09.
[1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93.
[15]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223/c1003-28141033.html,2016-02-23.
[17]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5.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