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

2024-02-21韦赤善

中国市场 2024年4期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摘 要:有色金属作为现代工业领域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房地产、电业、汽车、新能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在有色金属产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经济总量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通过提高有色金属产量可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

关键词:十种有色金属;固定资产投资;GDP;正相关

中图分类号:F42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4-007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4.020

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领域应用中,公认的市场常用有色金属有十种,分别是铜(Cu)、铝(Al)、锌(Zn)、镁(Mg)、铅(Pb)、镍(Ni)、钴(Co)、锑(Sb)、汞(Hg)、锡(Sn)。国家统计局工业品产量中统称为十种有色金属,以下简称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是工业和经济必需原材料,我国已经成为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在有色金属研究、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文章将依据有代表性省份的有色金属相关产量数据,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运行与我国工业投资以及GDP之间关系,进而展望其与相关主要经济指标相互作用发展趋势。鉴于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价格、疫情、政治因素多方面影响,有色金属需求全线下挫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未知的,购买力减弱或是开源节流都有可能导致需求下挫。文章对有色金属产量需求与全国工业生产和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2 文献综述

中国成为有色金属材料的主要消费国,是全球50年甚至是百年不遇的大事件,改变了过去30年来有色金属需求的下降趋势。有色金属的使用反映了过去60年主要材料消费量格局。在截至20世纪70年代的30年间,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和日本经济崛起推动,使用量翻了一番,而在此后的30年间,随着发达经济体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发达国家有色金属使用总量减半。过去十多年有色金属使用量的上升主要是受中国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也提供了支撑。文章认为,这些需求的变化是造成当前中国有色金属产量高企的主因。在模型中反映的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体年均增长平稳,表明有色金属的使用将延续过去十年来的上升趋势,进一步推动增长。关于有色金属产量对宏观指标的影响研究,莫阳紫嫣指出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阶段,对常用有色金属需求十分旺盛[1]。方文龙等研究表明有色金属在新能源领域起到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周期作用[2]。张玮纯指出经济波动对有色金属产业链后端企业影响更加显著,而对以生产原材料为主、资源禀赋好的前端企业影响并不明显[3]。盛文等研究表明有色金属主营收入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之间高度正相关[4]。

2 模型设定

大多数有关经济方面的研究都采用面板数据,因为相比于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具有更多的优点。首先,面板数据可以同时考虑横截面和时间维度,有助于减弱不可观测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其次,由于样本容量大,面板数据包含了更多的个体信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数据集中的信息,提高估计的效率和精确性。由于各个省份的情况各不相同,为了减少个体差异导致的结果偏差,使模型更为精确,文章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文章重点利用面板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和GDP之间的关系:

lnGDPit=αMTLit+βCVit+μi+eit(1)

式中,被解释变量lnGDP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人均GDP;MTL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十种有色金属产量;CVit为控制变量,包括文献已经识别出的可能影响经济水平的系列因素:政府干预程度、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社会消费水平;μi为地区固定效应,以控制不可观测的随时变因素;eit为随机扰动项。

近几年,有色金属勘探和项目开发支出加大,但新增支出的利用效率则被资本开支和经营开支上升所掩盖。这反过来受到能源、劳动力以及材料、土地获取难度增大、税费上升、供电供水短缺等一系列因素制约,并且较简单的开发所剩无几。此外,多数项目的建设期都较长,需要五年,在一些情况下则需要十年。因此,有色金属产量新增与要素投入并未完全同步。

3 数据和指标选取说明

3.1 数据说明

文章选取了2012—2021年中国各个省份的宏观数据进行研究。选取有色金属产量前十的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排名使用2021年省(市、区)有色金属产量排序来选出前十名,包含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

3.2 指标选取说明

被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lnGDP)。经济发展水平使用人均GDP来表示,考慮到GDP的数字较大,且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因而对该指标进行取对数处理。

核心解释变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MTL)。用各个省份的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来表示,并做取对数处理。

控制变量:除了核心的解释变量外,也考虑加入其他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以减少遗漏变量发生的问题,提高模型的准确性。通过现有研究,文章选取政府干预程度、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社会消费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不确定的投资环境不仅包括资本和经营成本非常不确定,还包括地缘政治、行业及环境风险加剧。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激励了包括地方政府、当地园区投资环境及行业组织在内的诸多利益相关方,其对未来和现有有色金属项目的期望上升。最终的结果是项目与预期产量有较大出入。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相关地方政府和企业继续将大笔资金投向并购而非新建项目,进一步优化有色金属产量与经济的平衡性。

(1)政府干预程度(GOV),引入了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这可以反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可能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影响,具体度量指标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取对数。

(2)固定资产投资水平(K),固定資产投资水平的增长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能够揭示地区在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活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度量指标为固定资产的增长率。

(3)城镇化水平(Urb),考虑到了城市化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城市化通常伴随着人口流动、就业机会增加等,对有色金属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加入了城镇化水平指标,具体度量指标为城镇人口数在年末常住人口的占比。

(4)产业结构(Ind),文章将第三产业产值比第二产业产值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可以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表示中国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的大趋势。

(5)社会消费水平(Consume),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取对数来表示。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表1是我国十种有色金属含量前十省份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lnGDP)的平均值为10.668,表明样本中地区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十种有色金属产量(MTL)的平均值为15.009,反映了相对较高的有色金属产业水平。政府干预程度(GOV)的平均对数值为8.426,代表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K)的均值为9.397,其标准差较大,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在样本中具有显著的变异性。城镇化水平(Urb)的平均值为0.527,显示了城镇人口占比的中等水平。产业结构(Ind)的平均值为1.184,表明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较高。社会消费水平(Consume)的平均对数值为8.692,反映了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这些描述性统计数据提供了对数据分布和特征的初步洞察,为后续深入分析和建模奠定了基础。

4.2 豪斯曼检验

豪斯曼检验通常用于检验两个模型之间的一致性,特别是在面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选择时,检验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P值非常接近零,说明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更适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估计,因此文章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4.3 回归分析

表 3 显示了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可以看出MTL的系数为0.038,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的增加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即有色金属的产量每提升1%则人均GDP提升0.038%。这反映了有色金属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化以前,该行业由国有大型企业主导,随着我国金属行业规模化的深入发展,开放进一步扩大,民企力量涌入,市场活力增强,与工业投资、消费、GDP更加紧密。有色金属中游主要为矿物冶炼及矿物产品加工环节,该环节中大部分企业也直接参与上游环节布局,目前产业链中上游一体化发展已较为完善。有色金属下游涉及行业众多,主要为民生领域汽车、家电、建材、机械制造、3C电子等。此外,GOV的正系数(0.256)表明,政府干预程度的增加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这意味着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干预可能对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K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可能不是显著的。Urb的正系数(4.037)非常显著,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城市化可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Ind的正系数(0.364)非常显著,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这可能反映了向服务业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Consume的正系数(0.195)非常显著,说明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这可能表示居民的消费活动对经济有积极作用。

4.4 稳健性检验

印证文章由基准回归得出的实证结论是否能作为一般结论予以推广,抑或只是特殊回归下的偶然现象,文章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采用了扩大样本的方法,使用了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前二十的省(市、区)数据进行重新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发现,MTL的系数依旧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是稳健的。

5 结论和启示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的增加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即有色金属的产量每提升1%则人均GDP提升0.038%。从总体上看,近10年有色金属产量展现出总量增长、波动和结构调整与国家宏观经济紧密相关的总体趋势。一方面,各行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持续增加,同时相关政策的日益严格也推动了有色金属产量的波动。另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整、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调整造成GDP增速放缓等压力成为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过去几年,疫情导致经济衰退等周期性事件打断了上述趋势,但只是暂时性的。未来几年,预计在国家基础设施投入、新能源、城镇化进程等宏观环境带动下,我国有色金属产量的增长势头应保持稳健。展望未来,有色金属产量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与整体宏观投资和经济增长保持更为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莫阳紫嫣.有色金属行业景气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研究[J].青海金融,2019(10):4-8.

[2]方文龙,赖丹,吴一丁.经济周期、交易成本与有色金属业投资——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J].管理现代化,2023(4):11-20.

[3]张玮纯.“双循环”背景下经济波动对有色金属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J].华北金融,2022(6):45-54.

[4]盛文,邹建成,袁雪华,等.有色金属行业与宏观经济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与预测[J].世界有色金属,2019(10):1-3. 

[作者简介]韦赤善(1974—),男,壮族,广西西林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猜你喜欢

固定资产投资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有科研单位发展影响分析
盐城市亭湖区固定资产投资现状简析
浅谈基于BIM的固定资产投资全过程造价审计解决办法
榆林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