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关税对我国钢铁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024-02-21潘雨虹

中国市场 2024年4期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钢铁

摘 要:随着碳减排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以及碳关税的实施,我国高能耗的钢铁产品将面临高额的碳关税和急迫的绿色转型。碳关税属于新型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本质上是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为名的贸易保护机制,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碳型工业产品及衍生品。虽然我国已经在积极地针对钢铁生产进行绿色转型的研究与宣传,但碳关税的出现依然会对我国钢铁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文章对我国钢铁行业目前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以及碳排放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针对碳关税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与思考,并提出我国钢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举措建议。

关键词:碳关税;钢铁;进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4-0064-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4.017

1 引言

为了应对高耗能企业的竞争,维护境内企业的竞争力,2023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根据CBAM,向欧盟出口特定商品的企业需要支付原产国碳定价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定价之间的差额,即碳边境税。此类商品覆盖了钢铁、水泥等诸多碳排放量较高的生产行业,以此来消除欧盟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成本差异,从而保护欧盟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是钢铁制造业大国,钢铁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26年1月1日起,CBAM覆盖的商品进口商需要履行申报及纳税责任,届时碳关税将提高我国对欧盟出口成本,这将对一直处于高碳排水平的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造成冲击,使我国钢铁生产行业在国际市场贸易上丧失竞争力,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格局。欧盟对我国部分商品征收碳关税会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产生多大的影响,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2 文献综述

针对碳关税在进出口贸易以及绿色转型方面的影响,多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刘志豪(2022)经过研究认为,我国对于受碳关税影响较大的行业应该进行积极应对并加强关注,利用政策改变行业碳减排时需要有所倾斜[1]。任亚楠(2022)等学者认为,我国面对碳关税需要积极“合纵连横”、秉持多边主义原则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与此同时我国的绿色贸易数据体系亟待完善[2]。关于碳关税的实行对我国的长远影响,景卓(2023)认为短期内碳关税会使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下降,甚至对GDP产生不利影响;长期看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3]。

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可知,碳关税对我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有重大影响。要想更好地应对碳关税的到来,必须结合我国钢铁行业的生产现状分析碳关税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进而分析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绿色转型的挑战。

3 我国钢铁行业现状

3.1 钢铁行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2000年以来,钢铁生产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工业之一,近几年我国钢材进口规模基本呈稳定的趋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全球经济降温,全球钢材贸易量大幅降低。由于中国率先通过政策支持与宏观调控先行恢复钢铁生产,同时国外产品价格下跌,2020年中国钢材进口量上升至2023.3万吨。2021年国外钢铁价格回升导致我国钢铁进口成本显著提高,我国企业进口钢材数量大幅减少。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钢材进口量为1057万吨,进口金额为170.88亿美元。

出口方面,近年来,中国钢材出口数量随着国际钢铁贸易摩擦加剧、中国钢材出口价格优势减弱等诸多原因逐年递减,并于2020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21年,我国钢材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绝对出口量也基本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较2019年小幅增长。2022年我国钢材出口量为6732万吨,出口金额为965.49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我国出口钢材共达4388万吨,同比增加1041万吨。其中,2023年5月我國出口钢材高达835.6万吨,同比增长7.7%,创下自2016年10月以来的出口量新高。

目前我国钢铁进出口贸易的形势在政策、市场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困难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据欧盟公布的贸易数据,2020年欧盟自全球进口的钢铁贸易额为471.8亿美元,其中进口自中国的贸易额最高,以75.7亿美元占据了总进口金额的16.1%;2021年钢铁进口总金额为804.6亿美元,其中进口自中国的有109.6亿美元,以13.6%的占比居于首位;2022年欧盟进口了893.3亿美元钢铁相关产品,其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中国,共进口158.8亿美元,占比17.8%。由此可见,欧盟实施碳关税后中国钢铁的进出口贸易会受到较大影响。

3.2 钢铁行业碳排放现状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生产过程中蕴含的巨大碳排放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钢铁业排放了8.13亿吨的二氧化碳,占据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4%;2020年我国钢铁总产量为10.65亿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6%左右;2021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35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3%,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3%,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2022年全国碳排放量约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为2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约19%。

近30年,我国钢企已经取得了吨钢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约50%的卓越成绩,但进一步下降逐步趋缓。目前,我国的钢铁业在碳排放总量中仍以16%左右的比例居于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的碳排放首位,其生产流程节能减排压力极大。

4 碳关税对我国钢铁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4.1 成本角度

CBAM的出台加剧了钢铁生产绿色化的趋势,企业要想进行绿色转型势必需要引进环保设备、加强碳排放工作的管理、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这必然会提高我国企业生产钢铁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CBAM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为其他发达国家产生带头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也正在筹备符合国情的碳关税政策,这将恶化我国钢铁进出口贸易环境。

虽然到2026年1月1日起碳关税才需要正式地缴纳且具体税额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息息相关,但碳关税会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多大程度的成本方面的影响仍值得讨论。基于目前已公布的CBAM规则,CBAM税费=CBAM税率×碳排放量=(EU ETS碳价-出口国碳价)×(产品碳排放量-欧盟同类产品企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额度),以我国2022年出口到欧盟的钢材量为例粗略估计。2022年我国向欧盟出口钢材约389万吨,总金额64.4亿美元,欧盟当年碳市场的均价为81欧元/吨,据估计我国出口到欧盟的钢铁产品成本预计会增加4%~6%,那么2022年的钢铁出口需要向欧盟支付的碳关税约为2亿~4亿美元。显然碳关税的实施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钢铁生产成本,进而削弱商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优势;与此同时严重压缩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时间线、减少了其产业发展收益,从而增加制造业绿色转型成本,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利益。由此可见,CBAM对我国钢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上升压力,这意味着我国的钢铁生产企业需要尽快地研发低碳型钢铁产品,以提高在国际钢铁贸易中的竞争力。

4.2 国际合作与对外贸易角度

碳关税的施行将会削弱中国高碳型工业在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竞争能力,也势必增加高碳商品的国际流通成本及部分跨国贸易企业的竞争压力。未来会有更多的发达国家针对碳市场定价体系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并以碳定价、碳市场管理等手段争夺国际贸易的主导权或提高国家对国际碳市场的影响力。碳关税征税机制是发达国家针对全球气候治理提高国家话语权的边境调节手段,我国的钢铁生产将面临极大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力,这也同样意味着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钢铁的对外贸易将会受制严重。

碳关税的实施将大幅增强国际贸易摩擦的形态和影响范围,并极大地增强其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管理手段仍未落实、征收标准难以统一,导致了征收工作难以保证合理化、专业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会受到不利影响,本就以价格为优势的外贸环境会变得更加恶劣,新兴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出口也会随之优先考虑碳排放低的国家和产业,这也会拖延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欧盟公布的碳关税排放标准是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很难实现的,本质上看,碳关税属于绿色贸易壁垒的一种,是以缓和全球变暖的名义设定的贸易保护机制,主要目的为抑制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欧盟的举措限制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碳关税政策上与发达国家的博弈能力,我国应当科学评估碳关税政策带来的正反两面影响并借助成果在国际上进一步谈判,化被动为主动[4]。欧盟等发达国家在碳关税征税范围方面具有主动权,在进出口贸易中凡是产业链碳排放不达标的商品,无论产地、品质、性价比如何都可以征收碳关税,长此以往碳关税的征收范围将会逐渐扩张,对我国对外贸易会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

4.3 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角度

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近30%,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是稳定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受生态环境和资源产出的影响较大。为了实现我国在2050年前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国工业还需要极大幅度的增产,预计制造业产值、自然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将增加近一倍。碳关税的征收限制了我国制造业原有的发展进程,导致我国不得不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强制摆脱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根据海外市场碳排放政策调整产业结构。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矿物燃料的燃烧碳排放、工业生产流程中的废气排放、生产流程电能以及热能消耗的净额、固碳产物所产生的潜在碳排放量。对于长流程钢铁厂来说,钢铁生产主要的碳排放量是由炼钢过程中的燃油消耗所构成,大约占90%;从外部购买的电力,其碳排放量约超过5%;此外,其所使用的碳质材料,包括石灰石、白云石、电极、生铁、铁合金等,都会产生大约3%~4%的碳排放量。而在短程炼钢中,碳的排放量可以比长程炼钢减少50%以上。由于其输入量大幅增加,与之对应的电能排放所占比例也大幅增加,从而使得绿色电力供给减少了碳排放。由此可以看出,炼钢过程对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影响。

炼铁产生的碳排放在化学角度看主要是碳的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也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目前我国钢铁生产采取的绿色转型手段为氢气炼钢。氢气炼钢指的是以氢取代碳作为还原剂,从而减少氧化还原中产生的碳排放,主要针对的是钢铁生产流程中的炼铁工艺,也就是长流程中的高炉炼铁和短流程中的直接还原炼铁环节。虽然完全采用废钢冶金的短流程由于缺失炼铁的环节而无法采用氢气炼钢,但氢冶钢的覆盖面依然很广,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钢铁生产工艺开启了绿色转型的开端,也为我国以后的钢铁工业碳减排事业起到了铺垫作用。

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全方位发展之后,一些先进的企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已经形成了全世界工业规模最大、工艺最完备、流程最清晰的工业体系。从产能的集中程度來看,钢铁工业的集中程度不高,降低碳排放的协作性不强。我国钢铁工业有超500家大小企业,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钢铁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国内前十大钢铁公司的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在2016—2021年5年间提升了5.6%,截至2021年企业集中度为41.5%,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70%~100%相比还差得很远。钢铁产业集聚程度偏低,影响了各企业之间的协同、相互支持和整体发展。在碳减排难度方面,钢铁行业“总量大,能力弱,挑战多”,形成了多方面的叠加压力,随着碳关税的逼近,实现我国“双碳”任务变得更为复杂与艰巨。

5 钢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5.1 完善以碳市场为主的碳定价机制

我国应该加快完善以碳市场为主的碳定价机制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完善碳定价机制首先可以考虑减轻对燃烧的化石燃料中其他能源掺入比例的限制,对钢铁生产流程碳配额总量分配等制度进行探讨。同时我国需要加快对碳资产产权确立的研究和实施,加强气候信息披露,统筹整合国内产业发展、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为实现碳资产产权确立提供政策支撑。准确测算我国各类工业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和经济效益、建立国家统一的绿色贸易数据体系,既是科学评估和防范碳关税影响的基础,也是关键的技术难点。

如果有了完整的碳定价机制和定价体系且能确立碳资产的产权,未来我国可以实现碳金融的发展,即生产型企业可以将可核算的碳资产用作质押、发展碳期货等,金融机构也开展碳金融相关服务、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提供便利的碳金融产品咨询和低碳生产全流程相关的专业金融服务。同时碳金融体系下衍生的金融产品同样可以助力钢铁转型,例如实施可持续挂钩债券、绿色转型保险、绿色生产基金、低碳转型股权投资基金和相关的一系列并购基金等,实现碳金融体系具体化、完整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碳市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流通,这样的碳金融模式既可以保证行业绿色发展的活力,又可以促进减排投资和技术创新,综合助力我国钢铁企业应对碳关税带来的挑战。

5.2 提高钢铁制造业减排力度和能耗效率

钢铁行业作为中国高能耗产业的代表型产业,正是我国“双碳”目标贯彻落实中最艰难的一关。在目前新形势要求下,如何转变生产方式、提高钢铁制造业减排力度和能耗效率是影响钢铁企业能否实现绿色发展的一项关键要素。

要想提高我国钢铁生产的减排力度,首先需要加大对钢铁制造业低碳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推进熔融还原、氢冶炼等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和普及,提高钢铁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力度。同时,加强对绿色技术工艺的研发和推广,推动钢铁企业采用更加环保、高效的设备和生产工艺。通过鼓励研发人员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积极研发碳排放低的生产线和绿色生产技术,企业也可以随着低碳生产技术的普及进行转型升级,高碳行业逐步向低碳行业转变,从而减少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出口带来的冲击。

其次需要在钢铁的国际市场中努力提高“低碳钢铁”“绿色钢铁”在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碳关税带来的出口压力。为应对低碳钢的国际市场需求,我国钢铁行业要坚持实施去产能工作,持续努力压减粗钢产能,加强生产线的低碳转型管控,从而减少生铁生产过程中的化石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能够生产出低碳绿色钢铁产品的企业要勇于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整个钢铁行业尽快推出高品质的低碳钢材产品、促进钢铁行业低碳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形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绿色智造特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

同时,我国需要有针对性地向生产型企业大力普及节能减排的理念,鼓励企业积极制定减排规划,尽可能加大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大对烧结烟气内循环、高炉大比例球团矿冶炼等技术的推广力度。

5.3 加强国内的环保法律体系建设

要想企业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国家层面应加大对碳排放税的立法力度,在法律上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制。碳环保税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正式出台,会对公司的生产模式绿色转型起到很大的正面影响。

第一,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与统计。钢铁行业可以在碳排放核算及核查标准互认方面加强与国际接轨,加强对欧盟碳市场、碳关税制度的研究,加快完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建设,开展相关核算方法研究,逐步建立碳足迹标准、碳计量标准等,提高中欧核算标准、核查结果的互认度。目前我国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碳排放统计体系,一是要建立覆盖全社会各类碳排放源的监测、统计和分析机制;二是需要建立由国家统一领导、各行业共同参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信息平台;三是必须搭建起国家温室气体及有害污染物排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源实时监控、多维动态分析”,及时掌握并利用全国碳市场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为制定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这需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大对钢铁制造业环保和能耗政策的引导和监管力度,督促企业认真落实环保、能耗要求,强化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碳排放的监管和约束,促进企业和社会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如果碳交易市场和碳价格制度稳定建立,我国政府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改善地区间产业结构,以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出口转型,就必须在能源等高效率产业上增加政府投入,并且强化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现代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利用高新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低碳化生产从而降低高能耗部门的隐含碳排放量[5]。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生产型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开展低碳项目、推出低碳金融产品、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保事业。同时,需要加强对钢铁制造业环保、能耗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实,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加强政府监管和立法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和沟通等,中国钢铁行业才能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碳关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志豪.欧盟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2.

[2]任亚楠,田金平,陈吕军.中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及碳关税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2,14(6):100-109.

[3]景卓.新格局下碳關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普洱学院学报,2023,39(1):11-14.

[4]李鑫,魏姗,李惠娟.美欧碳关税政策的发展、影响及中国应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5):85-98.

[5]吴欣桐.欧盟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福利的影响[J].北方经贸,2022(10):37-40.

[作者简介]潘雨虹(2000—),女,汉族,辽宁鞍山人,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猜你喜欢

进出口贸易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侠”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拜访“钢铁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