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政治学本科生阅读中国史

2024-02-21黄承炳

读书 2024年2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政治学论文

黄承炳

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是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路径。我从本科到博士读的专业都是历史学,毕业之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任教,成为政治学专业的教师。我为“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设计了“政治学+ 历史”三部曲课程与导读计划,开启了一场带政治学专业本科生阅读中国史的奇妙旅行。

首先是围绕核心知识的课程和阅读。“政治学+ 历史”三部曲课程的第一部是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四学分专业必修课,旨在为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政治和制度的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中国古代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丰富,线索繁多,因而课程主要侧重知识的讲授,除了在部分知识点引介相关研究著作之外,并没有时间专门开展导读教学。

不过,为了让有兴趣且时间充裕的学生有书可读,我还是为学生开列了三类阅读书目。第一类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类作品,如白钢主编的两卷本《中国政治制度史》(相比十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更符合政治学本科生的阅读需求)和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主要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第二类是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研究专著,例如关于宰相制度,推荐学生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科举制度推荐学生读《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著),地方行政制度推荐学生读《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著)等,主要着眼于知识的经典性。第三类是一些可读性较强的中国传统政治研究作品,比如像侦探小说一般精彩的政治史著作《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着重叙述政治历程和历史演变脉络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阎步克著),以皇帝自述口吻书写的《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史景迁著)等,主要侧重知识的趣味性。

在这三类阅读书目中,我最看重的其实是第三类。因为对初学者来说,第一类读起来可能稍微有些枯燥,第二类则显得过于深入,而第三类则或许恰恰可以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下一步的阅读才有可能顺利展开。基于这一考虑,我布置的期中作业便是让学生从第三类阅读书目中选择一本撰写读书报告。

其次是围绕基础文献的课程和阅读。“政治學+ 历史”三部曲课程的第二部是 “《资治通鉴》导读”,主要是带领学生阅读以《资治通鉴》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政治典籍。《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宋神宗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与政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资治通鉴》导读”作为文献研读类选修课,虽然只有两学分,但事实上却负有相当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我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有哪些与政治学相关的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出土文献,以及如何找到合适的版本进行阅读和使用。因此,我花费了相当多的功夫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版本目录知识,当然,这种知识性的介绍只能点到即止,不能与历史系专门的历史文献学课程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我还希望学生能在这门课上初步形成阅读中国历史文献的感觉与能力,建立某种“近身”的历史感。因而我在课上并不只是带着学生阅读《资治通鉴》,而是以《资治通鉴》为中心辐射一系列相关文献。比如读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时,我会带学生一起阅读分析《上官婉儿墓志》、新旧《唐书》、张说《中宗上官昭容集序》、《景龙文馆记》、《唐大诏令集》等相关文献;读到唐朝某项制度变革时,我会带学生一起翻阅《唐六典》、《通典》、《唐会要》、新旧《唐书》,乃至吐鲁番出土文书和传世书法作品中的官员告身。如此下来,学生对中国古代各类政治文献基本上都有了一些初步摸索与阅读体验。当然,就《资治通鉴》本身的导读来说,我并不太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疏通,而更加侧重对故事感的呈现,这也是本着保护与提升政治学专业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兴趣所做出的选择与调适。

最后是围绕前沿研究的课程和阅读。“政治学+ 历史”三部曲课程的第三部是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评析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前沿论文。这门课程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由我向学生细致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从选题与问题意识形成、学术史梳理、史料辨析与使用,到篇章结构安排、措辞达意等,几乎涵盖了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全过程。第二部分是由学生在我指定的几十篇中国传统政治研究论文中选择一篇进行精读,消化吸收后制作PPT 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讲解。

这种以阅读历史学前沿研究论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看似有些拔苗助长或不务正业,但事实上作为政治学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最是恰当不过。一方面,学生可以借此了解有关中国传统政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深入体会学问知识的生成过程,乃至不同学者关于同一问题、同一史料的不同看法。这一点恰可作为前两部曲的延伸,既让学生知晓“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讲授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让他们接触到不同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的观点,比如我在讲皇帝制度时引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介绍五德终始说对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而让学生阅读的《如何定位秦代——两汉正统观的形成与确立》(陈侃理,《史学月刊》二0二二年第二期)一文则认为秦用水德之说是汉儒为支持革除秦政的主张而构拟出来的;也让学生体验到“《资治通鉴》导读”课上阅读的文献原来藏有如此丰富的历史密码,例如关于唐隆政变的系列文献,便可在阅读《碑传与史传: 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仇鹿鸣,《学术月刊》二0一四年第五期)一文时被再次激活。另一方面,学生在观摩老师剖析自己的研究,以及精读并讲解前沿研究论文的同时,也能够初步了解论文是什么,论文应该写成什么样,学术规范包括哪些等,为之后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基础。

除此之外,我还大胆地将学术研讨会的评议机制引入课堂,要求选课学生不仅要精读并讲解一篇论文,还要从政治学的角度评议一篇其他同学展示的论文。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政治学知识,甚至有学生在评议中提出,如果要求他从政治学的角度改写那篇历史学的文章,他会如何修改,政治学与历史交融的魅力由此展现。

以上便是我设计并实践的“政治学+ 历史”三部曲课程与导读计划,不难发现,这一计划引导政治学本科生阅读的中国史,主要是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长期以来,政治学谈论历史、研究历史大多侧重政治思想史,而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则显得沉寂很多。事实上,类似于“剑桥学派”所主张的“Idea in Context”,任何政治思想无不形成于特定的政治与制度环境之中,即使是关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也难以完全脱离对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本身作为研究人类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关系与制度安排的学科,亦能为政治学提供独到的经验价值。当前国内政治学开始尝试本土化转型,致力于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其路径之一就是回溯中国历史传统,这就使得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经验价值的发掘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打破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内部的沉寂局面呢?我想“新文科”建设对学科交叉的倡导其实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直以来,相比政治学,历史学领域的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发展得也更为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治学要推进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不仅不能无视这一点,盲目“平地起高楼”,反而应该充分重视并吸收其成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经验丰富的政治学学者将之付诸研究实践,在历史学学者廓清的历史事实基础上进一步激活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的经验价值;然而从长远来看,将对历史学相关领域核心知识、基础文献与前沿研究的导读付诸政治学人才培养实践,实现学科素养的整合与更新,也是推动“政治学+ 历史”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举措。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政治学论文
胡三省苦心作注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