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校”协同视域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24-02-21蔡莹霏胡琼雍攀
蔡莹霏 胡琼 雍攀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医—校”协同合作的理念已经在高校领域初步进行实践尝试。本文通过调查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医院和医疗工作者的专业帮助与合作内容的实际需求,探索建立以“医校合作”为主体、家庭和社会组织为支持系统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建立专业的、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模式。为新时代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事业凝聚更大更强的支持力量,同时医院提供的专业技能也促进其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医校合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15个专项行动,其中第五个专项行动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国家层面建立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722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要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共同体,加强医校合作,推动各地学校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一)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精神大会,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建设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心理潜能,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医—校”协同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运用
丁爱芹、范祥科提出“医校合作”优势与作用早在几十年前就被认识到并广泛宣传,医院与高校合作共促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是时代需求也是国家的宏观指导[1]。姚斌认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中,精神医学服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作,是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切实需要,同时“医校结合”搭建医生走进校园的桥梁,让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工作更加顺畅,也是医院的工作需求[2]。另有学者指出,“医校合作”是处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是推动医校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3]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显,如何在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之上提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专业有效的教育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医—校”协同将专业的医疗资源与教育工作者相结合,对中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做出及时的辅导和教育。而目前“医—校”合作形式的尝试大都集中在医院与高校的合作中,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说,该领域的探索还在最初阶段。
二、“医—校”协同干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医—校”协同模式的介入对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影响因素众多,要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预防、监测、治疗,需要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指导,“医—校”合作可以弥补教育工作者在该方面的短板,用专业的医学视角和手段助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
(二)“医—校”协同为整合社会资源、多元联动共促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条件
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多元视角,构建学校与医院和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链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多元联动网络。
(三)“医—校”协同的合作模式能够促成学校与医院双方的互利互进
“医—校”合作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能够达成医校协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共建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共同推进高校和社会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医校合作的过程中,医院和学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共赢,学校可以依赖医院及医生扎实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切实的根源性的预防、诊断、治疗;而医院也可以借助在学校的工作增加临床经验的同时进行一些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同时,医院也承担了社会责任,体现出医院的整体水平和内涵建设,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
三、“医—校”协同参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困境分析
1.传统教育观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中小学学校承担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职责,在以往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任务量中,对于学生的所谓“主课”的教育科目十分重视,而对于升学考试之外科目长期被弱化,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被长期忽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零散的、偶发的、间断性的,而应当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往往在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才开始寻找解决办法。笔者调查过程中,依然有些家长存在“心理问题是因为想不开”“孩子只是比较内向而已,以后慢慢會好转”的想法,有家长和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情绪只是一时的,负面情绪不会存在太久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等类似的错误观念,长期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日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冷处理。致使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积压被忽视,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缺失
目前各大高校顺应国家的号召与要求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以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人才队伍服务大学生,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所占整个学校人数的比例少之又少。在教师队伍中,中小学教师持有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以各个教学学科分类,并没有专业的心理教育方向教师资格证。而教育类专业的人才无法考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因而学校只有较少的专门的岗位为心理学背景的人才准备,且在很多学校中被视为较为边缘化的岗位。因此,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专业心理学人才队伍力量十分有限。
3.缺乏长效和合作机制
目前存在的合作大都停留在讲座、专家论坛、心理健康月的宣传等,往往是短期活动的形式,对学生长期的成长发展无法进行持续的关注和介入。
4.医院承担较多任务与工作量
在目前呈现的或构想的合作中,学校及家庭更多地表现出需求,而医院和医生更多地承担“服务供给”的角色来满足其需求,因此在本质上给医院和医生增加了工作任务和压力,医生需要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的劳动。
(二)现状及需求评估
对合作医院的精神心理和临床心理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从医院对“医校合作”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医院在“医—校”合作中存在优势与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医院参与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在将来的服务中能够发挥的优势与特点进行梳理。
1.现状与条件
(1)合作医院及学院的基础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已经达成合作协议的医院中,医院基本是市级及以上医院,拥有较为成熟和完善的规模和水平,医院能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能力完成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研究的工作。在学校层面,擁有医务室、拥有心理健康中心、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是基本条件。
(2)参与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医院都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对“医校合作”的模式表现出极大的需求和热情。在访谈某小学教师时表示:“虽然我们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但是如果班级里真正有一个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孩子,其实我们是很难对其进行治疗与矫正的。一般来说只能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而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一对多’的工作性质导致没有办法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动态,因此也有可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日常的预防及排查工作。
医院及医生对于“医校合作”也抱有较大的热情,绝大部分医务工作者具有相当高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在学校相对于在医院问诊的病患来说,服务群体数量大、样本多,对于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环境。
2.学校及学生的现实需求
(1)心理问题摸查与测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阶段性地从各个方面进行测评来判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问题的认定与辨别中,无法提供全面专业的结论。专业的摸查与测评则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及专业人员进行。
(2)教育者的心理专业培训。在中小学的教育队伍中,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岗位,但是在学校的工作人员中比例很低。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体是班主任及代课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联系紧密,但往往教师们以学科教学知识见长而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常遇到相关问题时无法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
(3)医学知识科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建设人民健康社会。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标注和重要的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成为健康领域的重点新领域。
(4)心理危机干预及重症转介。对于学校来说,心理危机与重症是最严重和危险的情况,学生群体中心理危机出现日益低龄化的情况。心理发展不健全,心理障碍的出现都需要专业的医疗工作者及时进行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干预支持网络。
(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定期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525心理健康日”、社会活动或志愿活动、体育锻炼等,都有助于中小学生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建立良好的情绪。无论是主题班会还是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专业的指导和医疗工作者的支持。
四、对策与建议
(一)对策与注意的问题
1.建立“跟进”制度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问题的治疗时,医校合作很容易结合在一起,而当治疗结束后学生回归学校和日常生活之后,医院及医疗工作者如何做好跟进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应当形成医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畅通,及时反馈其变化和状态。另外驻学校的医疗工作者担负起对治疗返校后学生的跟进工作,及时与治疗的医师沟通反馈。
2.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人的心理特点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相应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也容易产生特殊问题。医校合作的工作开展,应当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围绕该阶段学生的常见问题及心理规律进行。
3.以专业社会组织链接医院和学校
医院和学校都分别用于主要业务和工作任务,且本职工作的任务栏十分饱和,因此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以社会公共力量和第三方来进行医校链接中的相关事宜。其中心理卫生协会、社会工作机构、相关社会组织、医疗社工等都能够凭借其天然的专业优势性质,为医校结合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和连接渠道。
4.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首先,学校作为“需求方”要給“服务提供方”给予正式的合作邀约,如与医院签订合作单位的相关协议,让医生以长久合作的形式融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和管理中来。
其次,对于交流合作的医生以及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师管理条例、职业道德要求、管理规章制度等,做好整个工作的计划、衔接、实施、总结等工作,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高质量的心理教育。对于工作中的具体过程也应有相应的明确要求规范,从而做好咨询接待、记录、汇报、会诊、转介、跟进等工作。
5.医校人员的交流与培训
医院可以为学校建立供教师进行见习学习的岗位和基地,为教师提供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住院部门的实地见习,以及门诊观摩见习的机会。心理教师通过在医院的观摩与见习,学习辨别严重心理问题的类型、识别心理问题风险的能力,能够及时预测、预防并治疗学生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岗位为医院提供心理档案以及宣传平台。
(二)实施的基本原则
1.学校为主、医院为辅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扩大化已成为明显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依然在学校。医院的介入是在该阶段学校专业人才不足弥补,在未来专业队伍得以发展后,医校合作的工作重心将与高校的医校合作一致,即集中在心理危机干预以及重症转介上。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医院以及医疗工作者作为辅助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专业支持。
2.科學性与针对性原则
建立“医—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它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在与医院协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另一方面要科学评价和对待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所有的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即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3.实现全方位的协同合作
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一时产生的,也不是一个人的单纯的内在问题,而是在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医校合作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汇聚资源进行多元合作,形成“家庭—学校—医院—社区—社会”的全方位合作,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连接的社会群体,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爱芹,范祥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医校合作,校校联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3):158161.
[2]姚斌.新时代背景下“医校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9(5):9094.
[3]赖海雄,张虹.基于“治未病”思想的医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研究,2017(6):104107.
[4]徐畅.高校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医校合作互助发展模式构建[J].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22(12):1517.
[5]武洪波.全面发展教育管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实施路径反思[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129131.
[6]冯世昌.高质量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三重逻辑:准则、挑战与破解[J].当代教育论坛,2023(4):112.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十四五”教育规划202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SGH22Q212)
作者简介:蔡莹霏(1989— ),女,汉族,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胡琼(1991— ),女,苗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雍攀(1989— ),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