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劳动习惯的策略探索

2024-02-20朱佳妮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绘本劳动岗位

朱佳妮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旨在加强劳动启蒙,促进儿童夯实劳动根基、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素养、获得劳动情趣。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劳动习惯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自愿劳动、自觉劳动、安全规范劳动,促进学生认识和体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感受其过程,让学生想劳动、会劳动。

一、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绘本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反映,更是儿童心灵世界的写照。绘本中的文字不多、图画丰富,能吸引低年段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

(一)分享绘本故事,增强劳动意识

教师可通过分享绘本故事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在选择故事时,教师应挑选与劳动、努力和奉献相关的作品。例如,《小王子》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王子通过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实现梦想,成为杰出劳动者。这一故事有助于向学生传达劳动的价值和深层意义,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奋和付出才能取得成功和回报。另外,有些绘本故事关注家务劳动,如《小熊宝宝》系列中的《收纳高手》,通过小熊宝宝示范整理房间、分类物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这类故事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对家务劳动负责任,而不单单是家长的职责。

总而言之,通过分享绘本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一种有效途径。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时,教师应强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使他们真切领悟劳动的真谛和价值。

(二)延伸绘本故事,深化劳动认知

绘本故事的延伸意味着在绘本阅读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充活动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在引导学生阅读与劳动相关的绘本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角色扮演和手工制作等,以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含义和价值。例如,在《古利和古拉大扫除》中,古利和古拉兄妹合作进行大扫除,通过分工协作,将家中清理得一尘不染。学生通过绘本插图可观察到古利和古拉如何认真完成任务,学到如何整理物品、正确使用清洁工具等劳动技能。在此情境下,教师可激励学生模拟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或亲身实践体验故事情节及角色情感。

通过绘本这种直观、有趣、丰富而多元的呈现形式,将看似枯燥乏味的劳动呈现美好生活的创造性价值。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劳动对于塑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引导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切情感。在进行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合理选择适宜的绘本故事。

二、班级岗位,给予学生实践劳动的机会

针对新入学的低年段学生,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表现出极高的劳动积极性。然而,部分同学的劳动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同学参与劳动的经验尚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以劳动小岗位为切入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设立劳动岗位的目标主要集中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帮着做。

(一)班级小岗位设置

以班级为主阵地,设立劳动岗位,构建专属于学生的劳动体系。在班级内,可以划分卫生服务岗位,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排桌椅等任务;设立设施维护岗位,包括关门窗、关灯和管理饮水机等工作;同时设置环境管理岗位,如绿化小园丁、图书管理员等。

在学生详细了解这些岗位的具体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探讨岗位作用,并提供机会让学生提出其他可能的劳动岗位。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班级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位同学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为同学、班集体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紧密关系,促使学生培养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班级小岗位履职

在班级中,劳动岗位的设立覆盖整个班级。每位同学填写岗位意愿单,并通过竞聘方式进行岗位分配。若某一岗位有多名同学报名,将展开演讲、技能比拼、民主投票等竞选环节,最终确定岗位归属。每位同学至少选择一个小岗位,小岗位的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确定岗位。

这一过程不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还通过演说和技能比拼等形式激发了他们对岗位的热爱。此外,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确保了岗位分配的公平和公正。这种参与式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尽职尽责,同时也为他们展示才华和开发个人潜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通过这样设置,激发了学生对岗位的热爱,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个人才华。这种个性化的选择和竞聘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为他们在班级中发展全面素养提供了有益的途径。

(三)班级小岗位轮换

小岗位的轮换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多种劳动技能,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体验不同劳动岗位魅力的机会。在低年段学生中,选择实施每月轮换一次小岗位的计划,有助于确保学生对劳动的持续新鲜感,还有助于巩固他们在劳动中获得的技能。

此外,在班级中倡导“保洁一整天”的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维护教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小岗位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每天进行劳动锻炼的机会。通过日常真实的劳动活动,学生逐步体会了劳动的意义,激发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这种实践不仅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了技能,更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

三、家校协同,培养学生坚持劳动的品质

坚持劳动品质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品质。家庭是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的重要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应积极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掌握技能,培养其坚持劳动的品质。班级应开展相关活动,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一)联动营造劳动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环境对个人观念和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学校和家庭需共同创造积极的劳动环境。双方需保持劳动文化氛围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受到一致、连贯和持久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价值观。学校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家庭则要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形成以劳动为荣的家庭氛围。这种合作模式能强化劳动教育信息的传递,使劳动观念更全面地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统一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践行。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价值观。

1.共创多彩活动,拓宽劳动场域

学校应当常态化地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活动,如主题征文、图书整理和烹饪大赛等,以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营造积极的劳动氛围。此外,实施家校共育也十分关键,学校应邀请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初衷,获得家长的全力支持。同时,学校应开发校园劳动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对于家庭这一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强调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使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家长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参与劳动,如言语鼓励、设立劳动包干区、定期开展家务小比赛等。

2.发挥环境熏陶,调动劳动意愿

学校和家庭在联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应当充分重视环境氛围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双方需共同致力于环境创设,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重要场所都能接受正确的劳动思想和观念的熏陶。

一方面,学校应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不仅是育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基地。学校需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劳动课程和活动内容,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校园劳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还应营造“会劳动、爱劳动、要劳动、主动劳动”的校园环境氛围。这包括关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如设置主题板报、宣传标语等以及借助榜样力量展示优秀劳动成果和劳动模范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动力。

另一方面,家庭也应营造积极的劳动氛围。家长在日常劳动中要培养孩子主动劳动的习惯,让孩子参与每一次劳动,并引导孩子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家庭成员的模范力量至关重要,家长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共同营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可以向孩子寻求劳动帮助,也可以指导孩子做法,鼓励孩子发现不足并改进。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努力,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环境。

(二)协同转变育人观念,激励学生坚持劳动

1.制订劳动计划,共同合作劳动

有研究表明,在那些家务劳动有固定分工和计划的家庭中,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愿显著高于没有计划的家庭。当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获得成就感时,这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建立一个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着这一联结的反复出现,它会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即习惯。为了促进这一过程,教师可引导家长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共同制订家务活分工清单和劳动计划。

在制订分工清单时,首先需要详细列出家中的主要家务任务。随后,根据每个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和认领。例如,如果父亲下班早且擅长烹饪,那么烹饪任务可由他来承担。在分工过程中,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自主权和决定权,鼓励孩子亲自动手、积极参与家务,培养孩子责任心和合作力。

劳动计划的制订有助于孩子明确自己的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组织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家庭责任感。通过参与家务,孩子会明白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的共同责任,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实际技能,还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家庭参与态度。

2.坚持打卡活动,养成劳动习惯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积累,方能真正巩固。当前流行的“21 天养成好习惯”理念认为,形成一个新习惯,使之能够主动、自动完成某项活动,至少需要连续坚持21 天。比如,在参与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借助线上平台进行了21 天的打卡活动,包括学生学习套垃圾袋的正确方法、垃圾分类的正确步骤等,每个环节都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细致的指导,学生在坚持劳动中,不断取得进步。

3.完善评价机制,持续正向鼓励

劳动需要持续完善评价方式。考虑到低年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可以选择使用生动有趣的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对他们的劳动进行评价。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劳动结果的评估,更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其次,评价的主体应该具有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家长和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居家劳动为例。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劳动的时间和内容,以确保他们持续参与劳动。同时,对学生在劳动时的完成情况和创新意识进行综合评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以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劳动,促进他们在劳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在评价中,家长和学生应当进行真实劳动,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出现敷衍的情况,切忌虚假和欺骗的行为。这有助于建立诚信的劳动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4.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力量

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示范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树立榜样。凭借多年的劳动经验和技能,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劳动,充当榜样,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生动的劳动范例。在这种共同劳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的亲密关系使教师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在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同样至关重要。首先,家长需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同等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活动。其次,家长自身要成为爱劳动、勤劳的典范,积极传递正能量。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孩子的劳动态度。最后,家长要合理分配家庭劳动任务,给孩子提供做家务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完成个人事务,自主完成个人的劳动。家长也可以选择与孩子一同完成一项家务,培养亲子关系,让孩子体验合作劳动的乐趣。

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在于使他们从小就参与劳动,使劳动成为他们的天性和习惯。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在学校和家庭创设的劳动氛围中,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对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劳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绘本劳动岗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绘本
绘本
绘本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