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学校文化,滋养教师成长
——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经验总结

2024-02-20杨莉俊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研修青年教师专业

杨莉俊 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一、基本情况

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打一小学)创办于1953 年。学校秉承“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坚持“创建人文校园、生态校园、创意校园、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谋发展、求突破、见成效。

二、关键问题

如何突破单一的师徒带教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吸纳了不少新鲜血液,2~5 年青年教师占比约42%,这一教龄阶段是教师职业适应与过渡、分化与定型的关键期,亟须跟踪培养。但与入职第一年接受系统性、针对性强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不同,2~5 年的培训更多是单一的、传统的师徒带教模式,不能有效地解决专业发展上面临的教学常规、课堂管理、职业认同等诸多问题,不能适切地满足青年教师多元的专业发展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助力2~5年青年教师稳步成长为成熟型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研修设计与实施

如何基于校本研修破解难题?我们的思考与行动是: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基本的土壤,对于塑造青年教师品格、厚实文化底蕴、建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享受职业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建校70 年,学校形成了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的“摇篮”文化,创设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专业自励文化,强调“好教师素质的五条价值判断”,学校以此作为2~5年青年教师培养的沃土,实施了“慧苗工程”,引导青年教师“一生只为做个好老师”。

(一)价值引领——以人本化理念启迪职业梦想

价值文化彰显教师理想,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勉励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我们围绕“德高业精为‘人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向身边的榜样——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学习,深入开展“让于漪老师成为我们共同的形象”主题系列活动,青年教师读于漪、诵于漪、演于漪,今年6 月,老师们排演戏剧《于老师的大年初二》参与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建设,在富有艺术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楷模、传承师道。

此外,学校做强“摇篮”师德先锋号文化品牌,深化师德教育,开展了“打一人文讲坛”“党旗下的故事”“青春在打一飞扬”“学生最大,老师最好”德育年会等系列活动,分享教师育人智慧,传递正能量,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生态。

(二)建章立制——以精细化管理保障专业发展

科学的制度文化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校制定全面务实的2~5 年青年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青年教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措施与保障机制,并就实施目标、导师带教、活动原则、活动方式、管理保障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设计、实施了“学校规划—部门规划—个人规划”环环相扣的规划链,指导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自主研修计划,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三)合作共行——以协同化学习积聚发展力量

合作文化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力。学校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高级教师研修坊”“男教师励志联谊会”等合作发展共同体。以项目建设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例如,正高级教师姜娅敏工作室,带领4 位青年教师,围绕“项目式学习教学评价实践研究”这一主题,利用《教研活动属性表》等教研工具量表,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6 月,承办了市教师教育学院主办的研讨活动,展示了研修共同体开展教研的成果,经验在上海教研平台发布。

又如,学校形成了由高级教师领衔的组团式带教链模式,即高级老师、区级骨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见习教师五方组成的带教链,实施“五个一”培训模式。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研修,实现五方教师共同成长,取得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赢,经验发表在《上海师资培训》中。

(四)多元研修——以浸润式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研修文化是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能量。学校采用群体研修与个体研修相结合、课例研究与项目研究相融合等多种方式开展研修。

1.精设课程,研修系统化

学校结合调研数据,基于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新时代教师的发展定位以及团队合作项目的实际需要,构建了具有课程化、系统化、专题化特点的“摇篮”成长培训课程,包括“尚德”“专能”“慧研”“厚文”四大模块、24 个科目:“尚德”课程,提高师德素养;“专能”课程,提升教学技能;“慧研”课程,增进研究能力;“厚文”课程,提增文化品位。

培训课程以“1+X”模式实施,“1”是指每个模块中设置的必修课程,所有2~5年青年教师必须研修,而“X”指的是基于所教学科、研究课题、实践项目、个人爱好等需求选修的课程。

2.站稳课堂,念好“课堂经”

上好课,站稳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学校以龙头课题“以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建设为教本,引领青年教师学理论、读课标,形成正确认知;学操作、深实践,锤炼上课真功夫。例如,我们践行“课堂三听”,学会听自己的课,在录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与课堂对话,与学生互动,与伙伴切磋,与自己交心;学会听同行的课,课前读《教师用书》、教材内容,课中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听看记思相结合,课后听评课、主动评;学会听名师的课,通过教育部“智慧教育”网、上海市“空中课堂”、集团优质课频道等平台,走进身边的名教师课堂,总结经验,汲取养料。此外,学校通过家常推门课、导师指导课、学期汇报课、期末评议课、循环接力课、一课多式课等形式,推动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项目建设,增进研究力

项目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学校重视以项目为驱动,鼓励青年教师怀揣梦想、担当、奋进投入其中。例如,“摇篮”思政数字博物馆项目组,植入“大思政”课堂的理念,构建10 个线上博物馆,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党史学习和思政课相结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慧琳到打一小学调研青少年党史教育时,充分肯定了学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课研究的做法。

又如,学校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开发课程,构建了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摇篮”阅读课程、身体素质提增的“摇篮”健体课程、审美修养提高的“摇篮”艺趣课程等。青年教师学理论、慧实践、勤反思、乐总结,出版了《巧用思维导图看图写话》《小学低段口语交际通关手册》等成果,增进了研究力。

(五)创新模式——以共同体建设精育教育新秀

学校创新培养模式,在实施“慧苗工程”中,重点探索跨学科“小组式”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践。

这一共同体具体指多个具有互补性学科背景的教师,基于实践中解决共性问题的需要,自愿合作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愿景,呈现开放性、多元性、整合性的学校组织社群。它具有教师共同体的一般特征,又因“跨”学科而呈现了异于同学科共同体的独有特征。学校共有五个跨学科“小组式”专业发展共同体,分别是“绘本·会意·慧心”“‘摇篮’思政数字博物馆”“我与‘摇篮’共成长”“卫生习惯与健康”“玩泥看世界”。

以“卫生习惯与健康”小组为例。由十多位来自卫生、心理、体育、探究、数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成员集思广益,在合作参与中相互依赖,在互补、整合的课程研发过程中突破单学科边界,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挖掘本学科中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形成开放性视野,生成跨学科聚合思维。项目组搭建了三大课程主题模块,设计了16课时内容。

四、成效及辐射

(一)扎根生长,提升专业素养

两年来,30 多名2~5 年青年教师成为区骨干后备、区教育教学新秀、区学科中心组成员;1 名教师亮相上海市“空中课堂”,2 名教师参与“智慧教育平台”课例录制;9 位青年教师参与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128节,发表论文、案例35篇;80%以上的青年教师获全国、市、区各级各类奖项;90%以上的青年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多个课题成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立项课题;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获奖724 人次;涌现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学于漪先进集体等先进个人、集体,实现了青年教师的入门、入格。

(二)示范辐射,实现发展共赢

作为打一小学教育集团核心校,学校在机制共建、师资共培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依托上海市“双名”工程攻关计划等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例如,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学校与福建省沪明小学教育集团结对合作。2023年,共开展教研25次、微论坛13次、教研课38节、教育项目5个,打一青年教师在结对过程中引领辐射。4 月,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前往沪明小学考察期间,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一行与打一小学教育集团现场连线,了解了学校的结对情况。龚市长对此进行充分肯定,勉励双方继续探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在实施2~5年青年教师“慧苗工程”中,不断对“真问题”“真需求”深入探索,去短板,扬优势,破难题,出经验,营造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生态,形成系列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慧苗工程”扎实高效、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后续2~5 年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基层学校提供了有效蓝本。

厚植学校文化,滋养教师成长,我们永远在奋进的路上!

猜你喜欢

研修青年教师专业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