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得到习得,劳动“御”见美好生活
——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4-02-20顾文荣上海市青浦区御澜湾学校

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学校

顾文荣 上海市青浦区御澜湾学校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日益改善。物质丰富的时代青少年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却缺乏对“生活为何如此美好”的思考与理解,更不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很多青少年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分不清五谷杂粮,不会洗衣做饭,不会扫地值日,缺少生活常识,没有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是家庭和学校长期忽视劳动教育所致。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也以“知识本位”为导向,以教学成绩凸显教学质量。21 世纪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体现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2 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文件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笔者通过学校多年劳动教育特色活动与课程的积极探索,构建了“三维”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与策略,并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一、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布后,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还需要与其他“四育”融合并举,共同支撑,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学会做人”是上海市青浦区御澜湾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的核心理念。因此,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注重在劳动中培养道德情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提高审美。在构建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协同体系中,强调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课本走向实践,注重手脑并用、知行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素养,在学劳动、会劳动、巧劳动,“御”见美好生活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

二、构建“三维”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一)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我校教师在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实践指导》指导用书后,充分解读劳动教育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立足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基本构想,从学段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从课堂到课程,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进行了梳理与顶层设计(见表1)。

表1 青浦区御澜湾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框架

(二)选择恰当的劳动课程内容

学校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方案(2022 年版)》,围绕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等三类劳动,以实践项目为劳动教育载体,以任务群作为劳动构成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参照不同学段任务群的内容要求归并课程内容,在系统架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后,依据分年级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确定分年段劳动教育任务群。

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例。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校为各年级做了分层梳理,聚焦生活,循序渐进,让目标和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契合。指标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创新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学校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以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劳动清单记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目标达成等为依据,开展荣誉评价、过程评价和展示评价,创新劳动素养的评价机制。

荣誉评价:荣誉评价是学校、家庭和社区不同主体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精神的综合评价,能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是学生平时劳动表现和学段综合评价的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坚持劳动、安全劳动、规范劳动,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劳动品质。

展示评价:注重促进学生动手实践、知行合一和学创融通,是对学生劳动能力与通过设计、制作、探究等方式取得劳动成果的肯定评价,鼓励学生传承工匠精神,积极创造。

三、实施“三维一体”的劳动教育

(一)“劳动”与“学科”融合

除了在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劳动还可以与不同学科教学进行融合。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教师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依据核心素养目标导向,重视劳动教育与学科的融合以及融合课程间的关联性。学校校长室、德育处和教导处共同对照课标,系统梳理各学科课程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对分散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统整再构。在实施教学时,由教导处落实学科组长制订单元教学基本要求,梳理出各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一览表;教研组长组织教研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等展开研讨,不断丰富、完善教学设计,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实时调整教学进度,分步实施课堂教学,整体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在融合中发挥育人合力。在部门联动、课程联动和教师联动下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融合育人价值,使劳动教育逐步系统化、课程化及项目化。

以一年级为例。在班队课、道法课、校本课程、美术课、学生社会实践、自然课等课程中,安排了整理书包和文具、学扫地、擦桌椅、小田园劳动观察及绘画以及体验农耕文化等内容。其中安排了九课时校本课程,有“小田园里有什么”春夏秋冬篇、照顾班级植物角、学会洗瓜果、摆果盘等,让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意识(见表2)。

表2 御澜湾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一览表

(二)“劳动”与“实践”结合

实践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根本方式。学校以劳动项目为载体,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劳动项目的实施有五个步骤。学校参照劳动教育内容的类别及任务群根据学段设计分层项目,综合体现“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学校整体设计多个项目,统筹安排各个学段的项目,不仅体现了项目在学年段的纵向衔接,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递进关系。以“我与‘御’米有约”为例(见表3)。

表3

在“我与‘御’米有约”的项目实施中,学校既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等劳动实践场所,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丰富劳动实践体验,深化对劳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实践中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专注度和持久性不够。学校针对这种现象,通过劳动实践卡设计可选择的劳动项目,开展“我有一双勤巧的手”劳动周活动。活动周期为四周,每个年级设置两个规定项目和一个自选项目,每天根据项目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练习,通过每天打卡的方式,让孩子坚持劳动,养成劳动好习惯(见表4)。

表4 四年级劳动实践卡劳动建议

(三)“家—校—社”联合

劳动课程在与学科融合、从课堂走向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学校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校—社”协同的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

学校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向家长宣传劳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家校协同合力做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学校还在劳动周活动中,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把劳动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完成,使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课程紧密联系,使学生习得的劳动技能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学校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勤巧节”,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分享孩子劳动成就感与获得感。

以四年级劳动实践活动为例。在劳技课上,老师带着学生去“御味坊”小厨房练习,请食堂的切菜师傅示范、教授洗切技巧,特别强调要安全使用刀具。学生分组练习,洗切好葱、姜、蒜提供给学校食堂选用。

在家里,家长指导孩子跟进练习,每天完成一次,就在实践卡上加一星。完成质量较高,在加星栏里追加一颗星。学生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掌握,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只要坚持练习,就一定能学会;把小事做好也能获得快乐和满足;洗切葱、姜、蒜是烧饭中最不起眼的小环节,家长、食堂师傅们每天为我们辛勤付出,我们要珍惜食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为我们付出的人。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劳动,做好垃圾分类,为社区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与社区协同开展劳动实践,带学生去敬老院,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包粽子,讲故事,提供服务性劳动。

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课本走向实践,让劳动“御”见美好生活,是御澜湾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旨。学校通过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和创新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深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