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双 古今鲜对
——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2024-02-19孟会祥
□孟会祥
《快雪时晴帖》东晋·王羲之 纸本墨迹 23cm×1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快雪时晴帖》,传为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在唐褚遂良《右军书目》、张彦远《法书要录》,宋内廷《宣和书谱》、米芾《宝章待访录》,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内府《三希堂法帖》《石渠宝笈》等均有著录。全文共4行,文曰:“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此帖句读各家不同,还有一种断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此帖大意为,羲之拜上: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山阴张侯”四字乃是题封。古人写信,自右向左,边写边卷,信写完,留出空白继续卷,即将正文卷封在内,而在封口处写上收信人姓名。此信收信人即山阴张侯,也有人说山阴张侯是摹书人所书,聊记于此。
帖末“君倩”题名,米芾认为是梁秀,近人考为唐高祖驸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传为褚遂良所钤,今人穆棣则认为君倩即褚遂良。此帖于南宋、金、元皆曾入内府,元延祐五年(1318年)赵孟奉敕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明明是摹本,赵氏何以谓之真迹,殊不可解。或其中另有故事,亦未可知。
此帖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入内府。乾隆皇帝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同置于养心殿温室内,额其室为“三希堂”。他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共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快雪时晴帖》为王羲之行书之精品。其结体以方形为主,平稳匀称,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十分多变,富有轻快的节奏感。帖中“羲之顿首”以行草开头,“山阴张侯”以行楷收笔,形式优美而富于层次。正如启功所言:“此帖行笔流畅,在妍美中又有厚重之感。”我早年一直认为《快雪时晴帖》勾摹不精,正是由于它的厚重之感。如“快雪时晴佳想”六字,原帖可能也平正些,但笔致变化不会如此单调,只要看一看《奉橘帖》中字的精妙程度就可以揣测到。乍一看,此六字的笔致不无拖沓之嫌、布白不无算子之讥,令人想到唐人或者书法珠圆玉润的乾隆皇帝。“山阴张侯”四字,结构不像王羲之,而隐隐透出甜软,像是唐寅。
赵孟 跋《快雪时晴帖》
明代鉴藏家詹景凤评其:“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如今看来,《快雪时晴帖》的平静安详、了无火气,自有它的境界。第一行上疏下密,对比强烈;第二行上下疏,中间密;第三行“羲”字下用草书,变化丰富,气息通达。结字则欹中求正,不夸张、不拘谨,文质彬彬,端庄流丽。“安”“为”“次”等字尤其精妙,楚楚动人;而“快雪时晴佳想”六字,以文意猜想,当甚精彩,然而的确不无排布之感,特别是圆起圆收的点画太多,几近米芾所谓的“蒸饼”,我疑心是勾摹不精所致。比如“佳”字,似乎约略感受到双钩线的存在,好像未能克尽母本的精微,右部也温温吞吞,竖画的起笔不甚清爽,诸横画也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再如“想”字木旁横画,约略感觉到其涂擦之感,也当与母本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