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的书法之妙
2024-02-19衡正安
□衡正安
《李贺南园一首》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今天,喜欢书法的人不知道林老的恐怕不多。一个书法家想成为名家,除去书法以外的因素,其作品需要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个人面貌和风格;如果要成为大家或像林散之这样被誉为“草圣”,那一定要在书法史上有所贡献。以草书为例,书史上的张芝、“二王”、怀素、张旭和黄庭坚等无不如此。就林散之而言,他对书法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长锋羊毫在生宣上写草书。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出现及使用比较迟,大概要到明代晚期,它的出现起初是用于绘画。长锋羊毫蓄墨多,相比狼毫更加柔软,蘸一次墨可以用很长时间,甚至能完成一幅作品。生宣纸的晕化效果好,墨色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力强,但用长锋羊毫书写难度大,不易控制。而林老凭借碑学的功力和独特的笔法,不但将长锋羊毫运用于草书创作,还使用自如,臻于化境。
二是将中国画及水墨运用于书法创作。林老是有相当造诣的中国画家,他将中国画的皴法特别是水墨画中用水、用墨的方法,以及新墨、宿墨和水的调和用于创作,使书法的墨色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墨分五色,而且能清晰地看到运笔的轨迹。古人创作书法多用绢或熟纸,没有生宣纸的渗化力强,在中国画水墨的运用下,林老的草书墨色变化大,线条更加丰富,感染力强。
三是碑帖结合。碑帖结合是林老书法的内在理路,也是成就其高超艺术水平的关键。他曾自言“写了30年的汉碑才开始写草书”,所以我们在其草书线条里看到了多种元素。其中,与前人最大的不同是融入了碑的用笔方法,呈现金石之气。他是晚清民国以来“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
四是裹锋笔法的运用。长锋羊毫运用于生宣,一方面能产生丰富变化,另一方面因其笔毫较软、缺少弹性,一旦笔毫倒下或散开就很难聚拢、弹起,也很难保持中锋用笔,这大大增加了书写难度。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林老创造了裹锋的用笔方法,这在古人草书中是很少见的。
五是实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理想。我们经常形容好的书法作品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但由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使用硬毫毛笔很难充分表现这些审美理想。然而,林老通过长锋羊毫、生宣纸和水墨的综合运用,加上他坚实的汉碑功夫,以及独特的裹锋用笔方法,使这些传统书法审美理想得以充分展现。虚处不空、实处生动、虚实相间、墨彩丰富,既有书卷之气又富金石之美。
我们探究林老的书法成就和历史地位,对当代书法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书法创新具有广阔的空间。书法发展到今天,历史的积累越来越深厚、越来越丰富,所以要有所创造和突破,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我们继承的有:以“二王”为代表的帖派书法,有着1500余年的历史积淀;清代碑学,一直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大大丰富了书法的历史和审美内涵,使书法的发展更加饱满稳定;清代晚期碑帖结合,使书法更加深厚并产生新的审美价值,这一脉络的发展之路到今天还未走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书法的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我们通过林老书法的探究可以发现,书法除了外在的纸、笔和水墨等因素外,重要的创新思路是碑帖结合。明代晚期帖派书法的式微、碑学的兴起以及晚清倡导碑帖结合,出现了一批碑帖结合的书法大家,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和于右任等。林散之就是沿着这条书法脉络的发展走向成功,成为一代“草圣”、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
《红雨青山》七言联 林散之
综上所述,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之妙,主要在于其借助时代材料、工具为新的物质载体,以帖派书法的书卷之气与碑学的金石之气深度融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形式,将草书艺术推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