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与满足”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思考

2024-02-18杜玉改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经典理论,其基本要义是:有效的传播效果必须满足受众的某种心理或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向受教育者传导符合社会标准的主流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信仰,满足人们“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在特质相一致。文章分析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式的各个环节,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践战略:识别并激活需要、提供教育资源、测量满足情况,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战略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1974年由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该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的媒介接触行为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影响下产生对媒介使用的心理需求与期望,并结合以往媒介接触习惯及媒介的可得性形成使用行为,而使用的结果决定其是否继续使用或者寻求其他满足形式。受众需求的满足情况是衡量媒介传播效果的标尺,倡导“信息活动的发展应始于研究潜在的信息使用者和人们为要了解世界而提出的问

题”[1],教导“媒介策划者应对他们潜在的受众和受众想要获得的满足做更多的研究”[1],对提升媒介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旨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一个结果,即教育者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及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个人需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及其行为方面的期望或规定,基本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导符合社会标准的主流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信仰[2],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蕴。从这个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种传播过程,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那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就可以借鉴、吸收、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提升教育实效。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首先,“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去使用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文化媒介化、工业化的今天,在资本、权利、意识形态与媒介的串联下,受众的需求是模糊的,或者是被制造出来的“伪需求”。另外,受众的需求也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有物质或精神等不同类型的需求,这与“使用与满足”理论预设的不一致。当然,在某些时候,受众在使用媒介时有明确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所占的比例不大。

其次,现代人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媒介包围,面对多样的媒介选择时,受众更多地是习惯性地使用媒介或与之互动,并不像“使用与满足”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具有一定的需求和目的。当然,也有人是带着一定目的去使用媒介的,如出行时通过媒介来规划路线等,但是这种有明确目的的媒介使用情景在总体受众使用场景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因此,“使用与满足”理论貌似只能解释这种小比例的媒介使用习惯[3]。

最后,关于媒介使用满足的测量情况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落脚点是受众需求的满足,但是受众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很难界定或是难以测量的。有研究用对需求的估算代替对满足的测量,或把需求放置在使用和满足之前,但是没有提供测量需求的方法,也没有连贯的需求理论[4],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确定到底是需求影响了使用,还是使用进一步影响了需求。当然,测量受众即时的需求满足情况是相对容易的,但要衡量受众的某种媒介或者消费某种内容后是否满足了其内心的需求以及后续的使用情况是困难的,无法通过简单的量化来判断,需要结合多方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估。

总之,“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学理论,它积极关注受众的主体性、能动性,把受众的需求满足情况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标尺,这与传统倡导以媒介为中心的理论是相反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其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并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与“使用与满足”理论特质是一致的。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使用与满足”理论,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漫灌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满足他们成长成才的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从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把该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高校在引入该理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需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关键。根据以往的研究实践可知,他们的需求有一部分是明确的,这部分需求主要来自个人对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但是受多元文化和特定利益的驱使,这部分需求可能会被大学生忽略或其只关注眼前的需要;还有部分需求是来自重要的“他人”的影响或社会期待。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识别大学生的需求,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动来激活他们的需求。其次,大学生在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往往将其当作普通的课堂或活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在课堂上传播一定的社会思想理论体系、价值观念等,其仅能被动地接受或使用教育者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向大学生传导能满足其全面成长和进步需要的道德情操和正确政治信仰以及主流价值观,但是大学生是否把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个体的意识和动机,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是较难测量的,需要教育者参考更多的因素。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者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或措施激活学生的成长需要,基于此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对大学生的需求满足情况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测量。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践策略

(一)识别并激活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实现自身社会本质的重要纽带。人的一切现实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并受其支配的,但是,需要的存在并不是时时、处处被意识到,它有赖于教育者的识别和激活。

人的需要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具有增长科学知识、树立崇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培养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需要。国家和社会也会根据当下和长远的发展需要把他们塑造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容易忽略有利于个人全面自由成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真需要”,而去追求无助于甚至有碍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非理性的“伪需要”。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尚浅,他们更多地关注当下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或对自己现阶段有意义的需要,对某些长远、间接但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层面的精神需要和社会层面的保障性需要还认识不清。因此,教育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辨析“真伪需要”,使他们关注远期、间接的需要,并引导他们把这些需要转换为近期的现实需要。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激活大学生的需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4]。教育者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育者通过“四史”和科学发展史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经历感受“真需要”的力量和“伪需要”的危害,明初心、担使命,提升明辨是否真伪的能力;教育者通过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和远大理想,明确新时代下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激活大学生的需要。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高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因此,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实践教学,把教育目标融入实践活动中,把抽象化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科技服务、文体活动、社会工作等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其求知需求,使大学生的需要始终保持在活跃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

当然,需要的识别和激活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方式,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示范式的教学方法,在互动中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另外,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运用现实刺激激活他们满足需求的渴望,使他们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提供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主动性

每个人都有被社会接纳、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都有着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社会参与水平的需求,基于这些需求,他们必然会主动地寻找并使用相应资源。但是,由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及以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历,大学生在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主动性还不足。这就需要教育者考量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思想困惑,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他们主动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满足基本需求。

其一,打造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性教材。“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如何取决于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要使传播取得实效必须使传播的内容符合受众的需求,使他们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需要尽可能地缩短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其教学内容就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5]。教育者可以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接受程度,在不改变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将晦涩难懂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

其二,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其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要唤起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接受、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首先要做到“入眼”,教育者要以鲜活的网络载体与表现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主流价值观等。例如,教育者要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大学生可亲可信、可知可感的思想空间和精神家园。同时,教育者可通过校园媒体,设计符合大学生知识体系和审美的栏目和作品,采用大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来传递学校的办学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另外,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打造有温度的网络思政文化,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三)测量满足情况: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满足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发展期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落脚点。首先,教育者要设定阶段性目标并对此进行测量。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设定短期目标,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困惑,满足他们当下的成长需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善于使用教育资源,为满足大学生长远、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奠定扎实基础。例如,教育者可设计精巧的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社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巩固学习效果,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满足情况进行合理的研判。其次,教育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满足大学生当下、即时的需求,而且要关注其长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期许。大学生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他们未来的发展和需求满足情况,以及他们能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身心理结构,将来外化为实际的动机和行为在短期内很难测量。但是,教育者可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大数据技术等分析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基于此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并根据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及时调整对其的教育教学引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人”展开,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符合传播学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逻辑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激活他们当下和长远的需要,基于此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计短期教育教学目标并进行测量,同时制订长远的规划,以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其强大的生命活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赛佛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海淑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对策及其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09):138-140.

[3]崔小波,杨晓英.“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21(01):33-36.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3-10-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008/t20200831_483752.html.

[5]徐锋.“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112-115.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643)。

[作者简介]杜玉改(1984—),女,河南驻马店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