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施路径

2024-02-18郑青华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摘要]专业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度契合“三全育人”理念,对接媒体行业的融合需求,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目前,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存在教学理念有所偏离、思政教育手段和方式相对陈旧、思政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高校想要实现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就要树立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产品输出与价值传播相结合的策略,并建立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的制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价值内涵;实施路径

一、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专业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专业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深化与拓展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则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依托。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特征,可以说其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从理念维度、目标维度和现实维度来看,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

(一)理念维度:深度契合“三全育人”理念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三全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全体教职工参与育人过程,使育人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从多个维度推进育人工作。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凸显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对课程思政的促进作用,促使高校通过实践育人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由此可见,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在理念维度上与“三全育人”是高度契合的,可以说是“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育人层面上的体现。

(二)目标维度: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新作为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其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既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和新闻传播理论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也可以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验、实训和实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政治认同。由此可见,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契合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新闻传播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新的环境。

(三)现实维度:主动对接媒体融合行业需求

从2014年开始,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媒体行业的主流趋势。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高校將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有力推动了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课程思政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融合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主动对接媒体行业融合需求的关键步骤,有利于推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当前,专业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已全面加速推进,且建设成效显著。与之相比,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还比较滞后,其思政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具体来说,课程思政在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教学理念有所偏离、思政教育手段和方式相对陈旧、思政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所偏离

当前,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实验课、实训课和实习课三类。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不含公共基础课中的实践课)一般要占到总学分的20%~30%。高校开设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视频拍摄与剪辑、后期制作、广告创意、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视域下,技能训练仅仅是手段,而非目标。高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想政治素养。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却出现偏重技能训练,而轻视思政教育的现象,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往往有着较为丰富的业界工作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则形成片面强调技能培训的思维;二是部分教师的授课任务较为繁重,授课压力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三是部分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认为课程思政应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思政育人可有可无,这种认知显然不利于课程思政的融入。

(二)思政教育手段和方式相对陈旧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有着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特殊规律,这也使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方式具有特殊性。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沿用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与课程特性不匹配,课程思政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融合成为一种形式融合,无法起到真正的思政育人效果。此外,新闻传播实践的技术属性比较明显,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到课程思政当中。然而,部分教师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手段较为落后,并没有将新兴技术应用到课程思政当中,降低了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思政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

如何挖掘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要课题。课程思政需要有效的支撑载体,而实验项目、实训作品、实习活动是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传播技能训练的主要载体。因此,应用性很强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若能用好这些载体,那么将大大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政理论储备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导致其无法充分利用实验项目、实训作品、实习活动这些载体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而有效载体的缺乏,也使得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做好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充分重视实验项目、实训作品、实习活动等载体,将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四)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主体参与,形成多方合力、全员参与的育人新格局。目前,课程思政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还没有建构起完善、坚实的协同育人机制[2]。因此,课程思政需要建立多部门的协同机制、多课程的联动机制,推动构建多方合力、全员参与的育人新格局。例如,高校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平台提供商等多方主体,要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中加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创新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离不开这些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但是,当前课程思政的建设仍然没有突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也有待完善。因此,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无法形成思政育人的合力。

三、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应该认真思考“融什么”“谁来融”“怎样融”等问题,在融入理念、融入思维、融入方式、融入策略和融入制度上实现创新。

(一)融入理念: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理念会导致不同的行动表现。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理念层面的革新。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过程中,技能训练和价值引领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技能训练是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价值引领嵌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根本追求,也是决定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必须明确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树立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要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融入思维:坚持守正创新

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教师应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恪守正道,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教学工作。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后喻时代”的概念,认为世界正朝着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方向迅猛发展,进入一个知识创新的“后喻时代”[3]。在后喻时代,高等教育的主体特征、技术条件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课堂上单向的信息灌输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方转变为活跃的信息发出方。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当中。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发展变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积极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融入方式: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既是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直接的、外显的思政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简单、直白,但是单纯的显性教育可能并不适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或者说,显性教育如果缺乏隐性教育的配合,就会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从本质上来讲,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的方式。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隐性教育因素存在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新闻传播技能、传媒产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依据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结合优秀广告作品,在广告创意与表现的课堂上讲解我国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维护海洋的相关情况,深化学生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隐性教育因素还存在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物质环境(实验平台)和文化环境(各种校园活动)。因此,高校可以与学校职能部门和技术提供商合作,在全媒体新闻实验平台建设中添加思政模块,让教师对实验选题和实验内容进行评价时,可以进行思政方面的评估。高校还可以基于专业实践教学,举办纪录片展播、短视频创作大赛、视频创意大赛、报纸编辑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活动评奖中设置思政类奖项或者在评奖标准中细化课程思政要求,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融入策略:产品输出与价值传播相结合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以技能训练为重要内容,技能训练的效果则主要通过新闻作品、广告作品、视频作品、动画作品、新媒体产品等传媒产品进行体现。以传媒产品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传媒产品不仅是技能训练的载体,还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传媒产品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传媒产品的主题策划、内容策划,将思政元素与传媒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融合。例如,教师在布置短视频创作课程的期末作业时,可以围绕特定的思政元素设定作业主题,要求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策划系列短视频。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并思考和探索在短视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表现的方式。在短视频作品制作完成后,教师还可以组织线上和线下的短视频作品展播活动,鼓励学生对短视频作品进行转发和评论,转发和评论的数据也将成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这既可以实现产品输出与价值传播的结合,又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传播。

(五)融入制度: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

课程思政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融合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和支持。高校要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融合,推动不同部门以课程思政为线索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明确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要求。高校完善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以及对教师评价机制,可以为推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也需要教师的积极探索。其中,课程考核制度的建设是重点。课程考核的形式、方法和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因此,在新聞传播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在考核内容、考核指标与评价中加入思政元素的考核,并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持续改进后续的课程教学,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3-11-05].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eqid=d7e3175400035dc80000000664560dfe.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50-58.

[3]阳荣威,卢敏.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64-66.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3-11-0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eqid=c82ea30000092594000000036486c20e.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课程的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青华(1979—),男,山东临沂人,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