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探索

2024-02-18苏静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期
关键词:译介走出去传播

[摘要]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載体和表现形式,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译介与传播有利于诠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中华文化价值观,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文章探究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从“组建优秀译者团队,架设文化沟通桥梁”“建立译介传播机制,提升文化传播效度”“拓展作品内容选题,创新译介出版路径”方面展开分析和阐述,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增进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法国;译介;传播;文化

当前,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文学外译工程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持续升温,相关各方通过搭建社科学术互动平台,促进人文思想的深入对话,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生态,让中国当代文学中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走上国际舞台。

一、组建优秀译者团队,架设文化沟通桥梁

译本的品质如何,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效果如何,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目标能否得以实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并依赖于翻译家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工作[1]。翻译是跨语言和文化、跨地域和时间的传播过程。译者通过对源语精神与文化的阐释、对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探寻、对内涵寓意与价值理念的理解及对创作环境和意图的审思,使译介内容在异域语境中获得读者情感与审美认同。作为实现中外文化平等对话、互学互鉴、交流共生的路径,文学外译要求译者摒除功利主义、唯接受论的干扰,避免曲解和误读,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原作品的关怀与思考,通过自我与作者的对话阐释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和智慧,为构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跨文化传播网络打好根基。

多年来,汉学研究在法国的兴起和繁荣推动了诸多优秀的汉学家积极投身中国文学外译事业,使中国当代文学法语译者队伍不断壮大,深入践行文化交流传播的使命。其中部分译者与出版发行机构长期合作,专注于特定作家作品的译介工作,精心打磨译作,形成鲜明风格。汉学家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译介相结合,既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上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也在译介上尊重原本的文学文化特质并进行有效传译[2]。例如:艾克斯—马赛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杜特莱(Noël Dutrait),巴黎第七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名誉副教授尚德兰(Chantal chen-Andro)均译介有莫言的多部作品,并通过与作者的深入交流,追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身份认知、成长印记和心路历程,探索如何通过译介拓展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和联想空间,从而增强读者的体验感和代入感,使读者参与作品思想建构的过程,理解作者对生命、人性、情感的阐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妮·居里安(Annie Bergeret Curien)作为中法当代文学交流项目“两仪文舍”(ALIBI)的负责人,立足文化寻根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开展研究,译介了汪曾祺、史铁生、韩少功等作家的作品,以译作打开文化相知之窗,向法国读者阐释中华文化和情怀;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语言与文学教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何碧玉(Isabelle Rabut)倡导在忠实度和审美旨趣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关系,译介有余华、池莉的多部作品,获得2023年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里昂第三大学中文系教师关首奇(Gwennaël Gaffric)作为刘慈欣作品《三体》三部曲的法语版译者,致力于将原作的宏大立意与缜密思维呈现给读者。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性资源,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家赋予自我的使命,也是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所在[3]。优秀译者团队通过辛勤耕耘在中国当代文学作者与法国读者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跨越语言藩篱,增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情感理解。中国文化译研网、法国文学翻译促进会及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共同发起的中法译者工作坊项目推动了后备人才库建设。这种持续发展的译介体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持续注入学术活力,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展现中华文化之美,传递东方智慧和思想力量,使中国当代文学在异域语境中实现精神契合与情感共鸣。

二、建立译介传播机制,提升文化传播效度

当前,由政府指导,译者及出版发行机构密切合作,吸纳民间组织作为补充力量,建立起多语译介、多元传播的输出机制。在这种场域内,相关各方共同协作,建立从顶层设计、配套政策到落地实施的全领域扶持体系,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化产业链,提高中国当代文学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在跨文化、多语境视域下诠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文化根基,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景。

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项目的实施,助力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译介传播机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感召力。同时,各地也相继出台由地方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出版资助项目,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在对外传播进程中书写特色篇章,如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繁花》获得“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项目资助,达成法语版权输出意向。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为中法精品图书互译搭建更好的平台,中法出版发行机构、民间协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开拓合作路径,搭建译介传播矩阵,发展多样化业态,使出版合作不断纵深推进,由传统的图书商品贸易、版权贸易逐步拓展为合资、兼并、收购、建立分支机构等多元形式,在跨文化管理和传播方面迈上新台阶。总体而言,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参与中国文学外译传播和中外出版机构合作模式,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新特点[4]。由此,中国当代文学也应适应对外出版国际化转型的需求,实现有效译介与传播。例如:201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法国映象文库出版社合作,使中国主题图书编辑部正式在法国成立,着重通过本土化布局与运作模式,推动我国图书产品进入当地主流市场;2019年,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和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在巴黎书展联袂举办中法出版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共同探索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文化传播路径;伽利玛出版社、南方文献出版社等在法国颇具影响力的出版发行机构长期致力于译介和推广中国文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法国传播。

此外,专栏评论、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书展、文化对谈、学术论坛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也拓展了文学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路径。例如:2013—2014年莫言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巴黎和艾克斯举办,莫言接受了《世界报》等媒体的专访;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王安忆、毕飞宇、刘震云等20余位作家受邀赴法参加巴黎图书沙龙,共话创作心路,吸引当地多家媒体报道,掀起中国当代文学热潮;创办于2009年的中法文学论坛以高规格的交流机制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路径,打开了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欧洲的窗口;2021年,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各国文学组织者、爱好者共同发起的“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在北京正式启动,法国位于首批成立该读者俱乐部的12个国家之列,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定期组织中国文学主题阅读与讨论活动,碰撞思想火花,促进中法文学交流。

三、拓展作品内容选题,创新译介出版路径

信息技术革命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方式[4]。在新媒体时代, 顺应数智化转型潮流,多模态话语联合是译介与传播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就是说,出版融合化、载体多样化的传播体系开辟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新航线”,为文学评论创作、文化资源共享共建、作者与读者深度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高效的技术支持。第一,网络、影音等多种媒介形式从不同维度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建立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增强经典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传播效能与读者接受度。第二,人机交互协同翻译等智能化辅助技术在文学文化翻译领域的实验与探索正逐步铺开,如中国外文局与鹏城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出“丝路2.0多语言翻译平台”,形成“智能翻译+译后编辑”模式,以科研创新推动精准化对外传播。

近年来,除了严肃文学,以科幻、悬疑、历史、儿童等为题材的中国当代文学也颇受海外读者欢迎,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新的增长点,在法国赢得较大的读者市场。由此,中国当代文学的构建视角日益宏大,小说种类趋于完备、“译介地图”扩张[5],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主编姚建彬认为,在《三体》的带动下,科幻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新名片”[6],刘慈欣、陈楸帆、郝景芳等作家在法国科幻爱好者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2016—2018年,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相继由法国南方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近年来,郝景芳的小说《看不见的星球》《流浪苍穹》《孤独深处》的法译本面世,彰显中国科幻文学的生命力。此外,悬疑类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扬帆出海”的进程中也收获丰硕成果。例如:2015年,麦家的悬疑小说《解密》由拉封出版社在法国出版发行,获得极高的关注度,麦家还在2018年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举行的“中国日”活动上,为法国读者带来中国当代文学讲座,并在凤凰书店举办签售会,分享创作经历;蔡骏的《生死河》法语版首印达两万册,迈入畅销书行列,法国媒体对该书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蔡骏在悬疑叙事中融入了对时代、社会发展变迁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也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法国拥有稳定增长的读者群体。例如:“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2008年由毕基埃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又由法国图书俱乐部再版;2017年,曹文轩曾参与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告白”系列讲座,讲述儿童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智慧;法国鸿飞文化出版社创始人叶俊良等童书编辑致力为中国作者和法国插画家搭建合作桥梁,实现中西文化的共鸣共振,将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译介到法国。可见,走出去的中国作品越多,就越容易形成集群效应,读者群也就更加稳固[7]。

当前,“网文出海”已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现象。网络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在法国主要通过线上网文法译形态传播,形成大体量、多元化、多模态的传播格局,成为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重要阵地[8]。“网络轻小说法语翻译网”“小说更新网”等均是访问量和阅读量位居前列的网站,颇受法国年轻读者欢迎。同时,网络文学也引入更多样化的分类标签与更清晰丰满的故事主线,并通过IP孵化、影视改编、漫画和绘本创作、周边文创产品开发等多元路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个性化、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渠道,让中国当代文学以更加生动的姿态走进法国读者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展示创新活力,传递中华文化价值观。

四、结语

当前,为了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相关各方应更全面、立体地审视与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流程,解决版权交易、营销机制、资源整合、读者黏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深入合作,联合相关法律人才、版权代理人、文学经纪人等共同参与专业策划与运作,实现各个环节的精准对接,持续开展译介与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多元化的商业出版模式,助力翻译作品的有序输出和差别化推送[9],从而构建文化输出产业链,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云虹.翻译家的选择与坚守:杜特莱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之路[J].中国翻译,2019(04):104-110.

[2]许钧.我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J].中国外语,2013(05):1.

[3]栾荷莎.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历程与阐释流变[J].外语学刊,2022(01):66-72.

[4]姚佳伶,王佳.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历程与新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7-06.

[5]张珣.中国当代小说在法国:“汉学”主导下的翻译与接受[J].中国文艺评论,2022(11):36-46.

[6]白杏珏.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普查 什么樣的中国文学海外受欢迎[EB/OL].(2019-05-31)[2023-11-

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945522447655509&wfr=spider&for=pc.

[7]刘月悦.走向世界 讲述中国:中国当代文学“出海”之路[N].光明日报,2023-05-05.

[8]高佳华.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传播研究[J].中国出版,2022(17):60-65.

[9]孙宜学.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与翻译机制创新[J].国际传播,2019(02):49-52.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苏静(1985—),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译介走出去传播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