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PNF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

2024-02-18徐立伟刘辉何兵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患肢康复训练下肢

徐立伟,刘辉,何兵

近年来,下肢部位疾病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该病易影响本体感觉功能,引发患者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且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增加膝关节畸形风险,造成局部关节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活动受限[1-2]。因此选择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各类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可缓解疾病造成的关节疼痛症状,降低关节畸形率,但TKA 作为初步治疗手段,术后仍需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3-4]。常规康复训练关注重点多为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忽视了膝关节功能的全面性恢复以及本体感觉的唤醒。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作为两种新型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其模式中涵盖了肢体的主动、被动等多种方式训练,不仅能够保护患者膝关节,还具有显著的肢体功能提升作用[5-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PNF 技术对TKA 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接受TKA 干预患者82 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41 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0HFJ-0922)。对照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龄53~79 岁,平均年龄(65.36±4.24)岁;病程2~14 年,平均病程(8.89±1.57)年。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龄55~77 岁,平均年龄(65.43±4.20)岁;病程3~15 年,平均病程(8.91±1.6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TKA 手术指征;均为首次接受TKA;术后X 线提示假体安置良好者;患者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期行双侧TKA 者;伴恶性肿瘤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康复训练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于TKA 术后在康复医师指导下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 周:①对患肢单独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高抬腿练习,训练过程中保持足部高位、髋部低位,同时穿着弹力袜;患肢侧踝关节屈伸、环绕练习,20 下/组,30 min/次,2 次/d。②膝关节持续被动练习,初始弯曲弧度不得超过20°,后续可根据患者恢复进展逐步增加弯曲弧度,屈伸练习时长1 h/次,2 次/d。③鼓励尽早下床,安排床边站立练习,并在康复医师指导下锻炼其扶助行器步行能力。④根据患者耐受度,适当增加平衡能力、卧-坐-站转换等训练。术后2~4 周:①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股四头肌肌力等强化练习,30 min/次,5 次/d。②对患肢单独进行足跟蹬地训练。③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采取四点步方式进行双侧拄拐步行练习,后续根据恢复进展调整为单侧拄拐步行练习,直至独立行走,10 min/次,2 次/d。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PNF 干预。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患者可取坐卧位,使用MOTOmed letto2 下肢型康复训练器(德国MOTOmed,型号:letto2,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182262082)下肢运动模式进行膝关节助力、被动、主动训练,根据患者耐受调节适当阻力值,20 min/次,1 次/d。PNF:包括①屈曲-内收-外旋,患者侧卧,康复医师左手覆于患肢内侧,右手覆于足舟骨内侧,以起始位牵引患肢,直至下肢整体伸展、换位。②伸展-外展-内旋,医师左手覆于股二头肌外侧,右手覆于跖趾关节下方牵引患肢,直至下肢整体伸展,并适当给予患肢挤压力。③膝关节屈曲-伸展,医师两手覆于骰骨,牵引直至背屈外翻、跖屈内翻。以上动作10 组/次,30 min/次,1 次/d,练习期间密切关注患肢反应。两组均持续训练4 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①膝关节功能:干预前后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两组膝关节功能,量表包括6 个方面内容,总分100 分,其中膝关节疼痛为0~30 分、功能0~22 分、活动度0~18 分、肌力0~10 分、屈膝畸形0~10 分、稳定性分值0~10 分。分值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②平衡功能:干预前后使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两组平衡功能,量表包括14 项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所有动作均正常完成记作4 分,动作无法完成或需借助大量帮助方能完成记作0分,根据患者完成程度依次进行记分,最终累计得分0~56 分。若累计得分0~20 分,说明该测试者平衡功能较差,日常需乘坐轮椅;累计得分21~40 分,说明该测试者具有一定平衡功能,但需借助工具步行;累计得分41~56 分,说明该测试者平衡功能良好,无需任何辅助工具独立行走。③下肢运动功能:干预前后使用简式Fugel-Meyer 评分法(FMA)下肢运动评分项目评价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共17 项条目,采用3 级评分法,无主动活动为0 分,部分主动活动为1 分,正常活动为2 分,满分34 分,分数越高下肢运动功能越好。④生活质量:干预前后使用生活质量调查表(QOL)评价两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活动限制、躯体功能、社会角色、精神、个性、健康6 个维度内容,共计28 个条目,每条1~5 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SS 评分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均评分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SS 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H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1 41疼痛干预前12.29±2.87 12.31±2.82 0.032 0.975干预后22.72±3.36*28.98±3.47*8.419<0.001功能干预前14.25±2.13 14.34±2.17 0.190 0.850干预后16.55±2.24*19.93±3.13*5.623<0.001活动度干预前7.34±1.64 7.33±1.72 0.027 0.979干预后8.79±1.26*10.38±1.37*5.470<0.001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1 41肌力干预后7.25±1.67*8.75±1.72*4.006<0.001干预前6.54±1.04 6.57±1.05 0.130 0.897干预后7.55±1.13*8.71±1.21*4.486<0.001屈膝畸形干预前5.52±1.03 5.43±1.04 0.394 0.695干预后6.55±1.21*8.34±1.56*5.806<0.001稳定性干预前5.25±1.52 5.23±1.65 0.057 0.95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BS、FMA 评分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BBS、FMA 评分均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BS、FMA 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BS、FMA 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BBS=Berg 平衡量表,FMA=简式Fugel-Meyer 评分法;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1 41 BBS FMA干预后25.71±3.49*29.12±3.54*4.392<0.001干预前19.86±3.85 19.71±3.91 0.175 0.862干预后37.26±4.75*46.33±5.51*7.983<0.001干预前10.53±2.64 10.72±2.85 0.313 0.75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 评分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活动限制、躯体功能、社会角色、精神、个性、健康评分均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 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 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QOL=生活质量调查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1 41活动限制干预前20.61±3.23 20.65±3.30 0.056 0.956干预后21.98±3.25*24.24±3.41*3.072 0.003躯体功能干预前17.57±3.36 17.59±3.32 0.027 0.978干预后24.99±4.54*30.56±4.95*5.310<0.001社会角色干预前11.88±2.74 11.92±2.76 0.066 0.948干预后13.35±2.82*15.98±2.74*4.283<0.001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1 41精神干预前13.28±2.85 13.32±2.94 0.063 0.950个性健康干预后15.44±3.01*18.89±3.13*5.087<0.001干预前9.95±1.02 9.98±1.04 0.132 0.895干预后10.33±1.75*11.64±1.85*3.294 0.002干预前7.65±1.24 7.68±1.26 0.109 0.914干预后13.83±2.62*16.78±2.65*5.069<0.001

3 讨论

TKA 的主要目的在于肢体功能重建,通过假体置换牺牲交叉韧带以及半月板等部位固有的功能,导致膝关节四周肌群与本体感觉受损,加之术后卧床制动大大降低患者膝关节运控能力与平衡能力,而平衡功能是步行能力的基本,肌肉与关节功能更是维持平衡功能的重要保障[7-8]。因此,术后给予患者积极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常规康复训练以恢复患者肌群力量以及改善膝关节活动程度为主,对关节部位的功能性锻炼尚不足,且对本体感觉缺乏刺激性练习,无法锻炼患者膝关节稳定性以及步行平衡力[9]。

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一项新型康复设备,主要通过智能芯片触发动力手段,控制仪器发动,能够根据患者耐力值变动情况以及膝关节恢复程度,适当调整阻力值,在周期训练中提升患者膝关节运动控制能力与位觉感,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康复领域[10]。PNF 则是基于患者肌肉、神经以及本体感觉多方作用之下,通过一系列刺激手段缓解患者肌肉紧张度[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HSS、BBS、FMA、QO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PNF 技术利于改善TKA 患者术后平衡能力,提升其膝关节、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在于,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通过实施3 种不同方式的训练,增加对膝关节以及本体感受器的刺激效果,以达到增强关节部位敏感度的目的,不仅可以强化患者肌肉调节能力,还可有效恢复该部位动态感知力,利于恢复患者膝关节与下肢的运动功能,并帮助其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训练[12-13];同时,MOTOmed 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性调整训练阻力,使其适合不同患者的恢复进展,利于提升康复训练效果。而PNF 通过施展触摸、挤压、牵引等良性刺激,触发患者肌肉反应,激发其本体感觉,有效调节患者知觉神经兴奋,改变下肢肌肉的运动张力;此外,PNF 技术将言语、视觉反馈附加在运动训练之中,进一步增强本体感觉器官对刺激信息的控制力,从而更有效锻炼膝关节部位的控制力,利于恢复关节稳定性[14-15]。两者相结合,不仅能加快膝关节活动功能康复进程,促进下肢平衡力恢复,还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训练痛苦,增强其运动康复信心,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PNF 技术在TKA 患者术后干预中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增强患者膝关节、下肢运动功能,并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患肢康复训练下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