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基于CIPP 评价模式的应用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2024-02-17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应用型目标

王 嘉 李 旭 唐 柳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0)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1]。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2]。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从需求总量上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从人才质量上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应用型大学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3]。应用型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用人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质量有着重要研究意义[4]。

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是在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基础上提出的,OBE理念主张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CIPP评价模式则是强调“持续改进”,评价不仅在于证明结果,更重要的在于为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5-6]。CIPP评价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主要是根据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需要和目标之间是否一致。第二个阶段是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主要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最终选择出达成课程目标的最佳实施路径。第三个阶段是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主要是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检查或预测,找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向实施方案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第四个阶段是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主要是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和判断,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

CIPP评价模式主要根据行业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评价课程目标的合理性,使课程目标更加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CIPP评价模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使评价成为改进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具。评价内容涉及课程需求、存在问题、课程目标、教学条件、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最终结果以及结果对课程带来的最终影响等,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及课程计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了有用的信息[7-8]。

2 应用型课程评价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如何有效地培养服务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了应用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CIPP评价模式充分结合了行业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强调持续动态调整和完善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始终相匹配,彰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属性。

2.1 需求驱动原则

应用型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课程实施效果,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调整和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实现课程目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者有效结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是采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应用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保证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有效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原则。

2.2 产教融合原则

深化产教融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充分结合校内外教学、行业企业导师、“校中企”、“企中校”、产业研究院等模式,科学制定课程计划,着重进行实践能力、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这是采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应用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原则。

2.3 内涵发展原则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致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本土化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和评价过程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产业链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9]。CIPP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可以对课程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预测和判断,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课程负责人根据反馈信息对课程目标和计划进行及时修订。

3 应用型课程质量评价内容

3.1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关系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培养目标来制定,而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课程。一门好课程,课程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单元,最终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学校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将课程目标转换成具体教学实践,通过完成具体教学实践,来实现课程目标,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才能使人才培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 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应用型课程质量评价内容

3.2.1 背景评价

课程背景分析是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构建的第一步。通过查阅文件、调研及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地方院校对于应用型课程评价指标不明确,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不深入,课程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没有形成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紧密对接,最终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本文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应用型课程背景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三者的有效衔接,评价方式主要是描述和比较,具有诊断性,主要功能是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3.2.2 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目前大多数评价均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即从学生学情、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办学条件、行业企业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评价。

3.2.3 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实施方案过程中的各主体、各要素进行连续不断的监督和检查,找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者提供修正反馈信息。在过程评价中,需要收集充足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能力。

3.2.4 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是把课程实施结果与课程预期目标进行比较,通过对目标达成度的测量、分析、解释和评判,为决策者提供改进决策服务。CIPP评价模式中的成果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终结性评价,它不只是对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和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和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实质是对教学方案的形成性评价。

表1 应用型课程背景评价

表3 应用型课程过程评价

表4 应用型课程成果评价

4 应用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目前没有单独针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多偏向于综合性院校,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指标体系及权重分布不够合理,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0]。本研究主要应用CIPP评价模式,基于对CIPP评价模式四个阶段及内容的详细分析,从学校、企业、政府三个维度,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四个教学主体着手,突出应用型、社会性和实用性,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格评估指标、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一流课程评价指标等,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应用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课程背景评价”分为2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由课程实施外部环境及课程目标定位来构建。课程实施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政府政策支持度,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匹配度等。精确分析课程实施外部环境,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本研究中课程目标定位的确定,首先是根据课程实施外部环境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对课程目标进行定位,因此课程目标定位指标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满足评价对象需要程度、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两个方面。

“应用型课程输入评价”分为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分析课程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其中“课程实施基础”主要评价的是课程实施的内部环境,包括课程教师队伍情况、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理论实践比例、课程建设经费。“课程设计方案”主要评价的是课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包括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度、课程内容广度深度难度对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达成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程资源建设”主要评价的是课程资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包括教材建设、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设等。

表5 应用型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型课程过程评价”分为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是根据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反馈来构建。其中“教学方法”主要反应的是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联度,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度。“教学组织”主要反应的是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组织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学秩序、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课程考核”主要反应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中考核过程和结果要突出应用性,主要内容包括考核形式、考试命题、教考分离、题库建设情况、实习实训考核情况等。

“应用型课程成果评价”分为3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是根据对目标达成度的测量、分析、解释和评判来构建,最终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结果来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改进。其中“学生学习成果”直接反映了课程实施方案对学生毕业目标达成、创造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最终结果。“教学行为反思”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成果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社会效益”主要是用来衡量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的差距值。

5 结语

本研究是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与政府导向、企业需求相结合,在CIPP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对社会背景、人才需求结构等做了全面分析,最终构建了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尝试性框架。今后还需要结合专家意见,在不断实践运用中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评价指标权重。本研究为贯彻落实本科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应用型高校课程等级评定标准提供依据,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及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以课程评价机制为桥梁,促进应用型高校和区域社会的交流,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应用型目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