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思政课视角深刻把握第三个历史决议

2024-02-17郑梅萍杨林香

理论纵横 2024年1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决议

郑梅萍 杨林香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2.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1]3,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变革。党史学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要以更加坚定、更加自觉的精神面貌走好新征程,就应深刻把握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充分发挥其统一共识、塑造精神、砥砺使命的作用意义。《决议》是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百科全书和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要如何学好用好《决议》?善用“大思政课”是重要途径[3]。从大思政课的视角解析历史决议,将恢宏的党史叙事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联结,深刻领会《决议》中蕴含的多维育人场域、多元育人主体、多样育人形态,充分发挥《决议》涵养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功能,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决议》与大思政课的内在耦合

《决议》形成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党史叙事的光辉典范,是党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时代宣言,更是党统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4]。历史决议的内在价值不仅体现为凝结重大思想、重大结论、重大成果的深远意义,更蕴含着宣传思想、坚定意志、指明行动的育人功能。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历史决议的教育功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5]所说:“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作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实践的历史大书写,《决议》具有突出的目标使命和教育功能,旨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光辉历程和理想信念砥砺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6]74。

发挥好历史决议的教育功能,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7]。而要在思政课中将《决议》学深、学好、学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的教育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3]。这些重要论述既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新的方向,也为推进“大思政课”之党史育人实践提供根本遵循。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新形态,“大思政课”是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教研系统[9],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崭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体系。善用大思政课,主要是善用“大”资源,汇聚“大”合力,构建“大”格局,激发“大”能量,把思政小课堂转向大场域、大格局、大视野,倡导走进历史、走近社会、走向田野的沉浸式教育,在把握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想要从“大思政课”视域中学习好、运用好《决议》,就要善用百年党史这一最有说服力、最生动鲜活的大课堂,深入挖掘历史决议的育人元素、丰富内涵,充分运用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场域功能,构建起社会党史教育的系统框架和协同格局,使党的历史智慧和创新理论在潜移默化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决议》与大思政课在教育功能与价值使命上是根本一致的。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说服力的教科书,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和源头活水。大思政课是一个富有诠释力的教育平台,是党史教育铸魂育人的宽广场域。《决议》集中体现了党对待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论态度、政治立场和价值定位,是党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高度凝练,其重要价值在于展现出一个具有时代视野、宏大格局、多元叙事的历史全景和时代课堂,推动集体历史认知和社会精神体系的建构。大思政课具有塑造、灌输、引领特定社会意识的内在规定性,是主体与社会连接的时空场域和实践载体,是呈现党的故事、展示党的形象、深化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承载着教化育人、涵养精神、统一共识的社会功能。从大思政课视角解析历史决议,有助于进一步彰显历史决议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历史决议的课堂属性和涵育功能,深入挖掘历史决议的党史教育和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促进思政课优化内容、提质增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决议》不只是一份教科书、宣言书、动员令,在实质上更是一门极具思想含量、知识含量、价值含量的大思政课。

二、从大思政课视角理解《决议》的特征属性

大思政课视角中的《决议》是一门融合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阵地性、主体性的党史课堂,是一个充满大情怀、大担当、大学问、大格局、大资源、大合力的育人系统,有其鲜明的特征属性。

(一) 思想上的大情怀

大思政课的旨向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0]。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将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和行动指南融进课堂、融入头脑,培育时代新人明大德、立大志、担大任、成大才的大情怀,是大思政课的根本旨向。《决议》立足于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贯通了历史之思、现实之势、未来之锚,全面深刻总结了党和国家在百年奋斗伟大征程中所铸就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彰显了深厚自信、磅礴气势和博大情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引。《决议》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含量、知识含量十分丰富,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都很强”[11],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用百年奋斗恢宏史诗、伟大飞跃壮美画卷、历史主动精神风貌书写而成的经典大课堂。由此,《决议》在向人们叙述集体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发挥着思想引领、精神塑造的社会教育功能,彰显着担当育人使命的大情怀。

(二) 政治上的大担当

大思政课是具有政治属性的教育系统,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2]。要永葆课堂的“社会主义红底色”[13],必须先明确这个课堂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具体现实、具体历史的全景式课堂,而不是其他什么社会、什么主义的课堂,其核心内容是阐述和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先进性。大思政课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以引领时代新人、秉承“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始终站稳党和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政治智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重大政治举措、重要政治结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作出了明确的政治定位和政治安排,是一篇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富有政治担当的文献。其中蕴藏着政治引领、政治塑造的内在功能,应成为开展政治教育、培育政治“大先生”的主阵地和着力点。

(三) 理论上的大学问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9-10。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理论内容。只有把党的理论成果弄清楚、理透彻、讲明白,才能成就一堂有理论深度、有学术含量的思政大课。要用活大思政课,必须学深悟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必须讲好用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真理,进而将理论成果与现实状况联系对照,具体化、对象化为人们内在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决议》是一份历史文献,也是一份理论文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大成。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实践成果,也承载了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历史飞跃与智慧结晶。它是一本关于中国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厚书”。这本“厚书”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彰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是一门内涵丰富、体系庞大、意义深远且极具深刻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的大学问,必将对中国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起到理论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四) 实践上的大格局

大思政课的实现在于坚持大格局,突出育人体系的整体功能、系统观念和全要素思维,同时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与时代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5],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6]。也就是说大思政课要倡导社会协同效应[17],积极运用研究性学习、社会性实践、沉浸式体验等社会课堂,对思政小课堂进行补充、丰富与整合。同时大思政课要融入历史全局与时代变局的大历史,着眼党和国家的现实格局,放眼百年复兴的战略全局,望眼当代中国的时代变局,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系统思维,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社情,正确锚定实践方向和人生坐标。而且大思政课还要拓展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的大视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讲清中国之治的内在优势,引领时代新人在平视世界、丈量世界、体会世界的过程中,以更加理性、自觉、自信的姿态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产物,《决议》谋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战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集中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大党的大形象、大格局。它为人们指明了以什么样的科学态度评价百年历史,以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应对新时代赶考,以什么样的精神定力开启未来征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为这个时代的课中人、课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可以说,《决议》呈现为充满教学互动性、知行合一性、鲜活现实性的沉浸课堂,是一堂有历史厚度、现实深度、时代广度的实践大课。

(五) 阵地上的大资源

大思政课是一种基于社会广域和开放理念的崭新教育模式,依托“两个大局”的宏阔背景和“平台大数据”的时代条件,打破传统课堂闭门授课的局限性,突出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让教育对象在各类红色教育资源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深度感知、深切认同、深刻自信,从而充分发挥党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效用。要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融合发展,就必须更加有效调动各方面思政要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促进各个阵地、各种平台的教育资源的大融合,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衔接的“大资源”平台。《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内容涵盖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专业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宽广,需要借助一定的认识资源加以全面把握。《决议》是链接红色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应从大平台、大资源的视角,将《决议》建构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体系完备的“大课堂”,更好地发挥其铸魂育人的资源价值效应和多重育人实效。

(六) 主体上的大合力

大思政课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改革范式,旨在构建一种全主体、综合式、立体化的育人工作体系。要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必须整合思政教育的“大师资”,充分发挥育人主体在落实育人使命过程中的整体性合力。大思政课的“大师资”,不只是全体思政课教师,更包括所有专业课教师、教辅管理人员和广大的社会育人力量。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依据一定的数量比例和层级隶属,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整体队伍和创新实践团队,发挥“拔节孕穗”的育人主体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各个平台融进育人队伍,成为大思政课生态系统中的“大先生”“大导师”,为满足教育对象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主体系统支撑。《决议》是党领导团结人民不懈奋斗的智慧结晶,是经得住历史考验和人民选择的思想巨库,深刻体现了历史主体探寻历史经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主动创造和集体力量。《决议》更是一代代党的领导人、革命先辈、人民群众躬亲实践的鲜活再现和时代在场,是思政课教师和社会教育主体开展教育工作的遵循。要深刻把握其蕴藏的多重历史主体和育人力量,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在大思政课中的主体诠释、主体开讲,使教育对象在理论涵育与实践塑造中达到榜样带动、氛围浸染的教育成效,这是大思政课融合队伍大师资、主体大合力的有力途径。

三、从大思政课视角理解《决议》的核心要义

从大思政课视角把握《决议》的核心要义,应依据系统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深刻领会《决议》的重大意义、主旨内容、思想精髓。既要立足宏大时代,理解其坚实基础和体系支撑;也要聚焦微观叙事,梳理其主旨主线和经验教训,从而让受众个体在与社会主体的课堂互动中,自觉将历史奋斗、现实实践与未来使命相融合,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18]的核心密钥。

(一)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奠定基础支撑

大思政课的说服力来自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决议》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各具特色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来,党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难题和深层次矛盾,以锐意进取的时代勇气应对重大实践挑战,领导人民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围绕攸关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战略举措,实现了脱贫攻坚战、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等决定性胜利,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13 个方面历史性成就[6]。经过一棒接一棒的持续努力,当前中国总体生产力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新时代的中国,意识形态阵地日益巩固,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民族精神大为提振,社会凝聚力不断提升,从而涵养出自信自强、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社会精神品格和人民精神风貌。党的百年奋斗不仅解决了过去的社会顽疾,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快速发展,更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都为大思政课的叙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无可争辩的事实依据、全方位的实践经验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构筑体系框架

《决议》中关于走自己的路、“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总结,系统解析出一个政党和国家取得理论和实践伟大胜利的关键密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主题,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人民选择和长期治理经验,扬弃现代化母版、模板、再版、翻版等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化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决议》以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阐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锻造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独创性、发展性的战略思想和创新方略,创立了一个富有开创性、全局性、系统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6],进一步夯实了大思政课的体系支撑。《决议》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彰显出制度性优势、取得历史性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调动人民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智慧,调动一切优势力量办大事,保障国家根本利益和安定团结,引领社会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新时代共产党要坚持自我革命精神,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跳出“历史周期率”。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是迈向共产主义的坚实步伐。《决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系统谋划,为大课堂讲清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构建了逻辑体系、厘清了重点内容、找准了问题抓手,为时代新人的实践成才锻造了宏大格局和宽阔视野。

(三) 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叙事贯穿内容主旨

百年大党坚持初心使命的主题主线,为大思政课厘定了内容叙事。纵观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复兴任务和时代课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于中国实际、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起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智慧力量和广泛共识,创造性地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道路方向,带领人民不断推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自觉勇担历史使命的奋斗主线构成了大思政课的叙事逻辑。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谋求民族复兴、勇担历史使命成为一以贯之的清晰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彻底扭转落后挨打的颓败局面,党带领人民击溃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民族复兴创造了首要前提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写一穷二白的落后现实,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突出成就,实现了迈进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伟大飞跃,为民族复兴建立了根本制度支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创新实践,实现了从摆脱贫困逐步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变革,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稳固的体制保障及深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百年时代变局,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有力推进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决议》的课堂叙事,以坚守初心使命为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将思政课中“德法”“原理”“概论”“史纲”“新思想”等课程的内容有机融合,立体化展现民族复兴的壮阔图景,揭示出青年大学生在新征程中的时代使命,为大思政课打造了清晰的叙事内容。

(四) 百年伟大斗争的生动实践打造鲜活素材

大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任务。立德树人既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说理和涵育,也需要在暴风骤雨般的斗争中磨砺和锻炼。《决议》强调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百年来,党面对内忧外患,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依靠人民、领导人民,传续了敢于斗争、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革命斗争时期,党带领人民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伟大斗争,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自我斗争和自我革命的历练中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完成一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伟大斗争,历经长期、复杂而曲折的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党动员了一场思想解放、变革深入的伟大斗争,审时度势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成功驾驭了攸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时代巨变。进入新时代,党展现了一场守正创新、自我提高的伟大斗争,直面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了突出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6]。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的更高要求和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6],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各种危机考验、保持赶考清醒和时代自觉的重要法宝。正是坚持伟大斗争精神,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百年大党才能不断走向成功、焕发出强大生机。百年大党的伟大斗争实践,为置身于大课堂中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和经验素材。

四、在大思政课中深入学习《决议》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要“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20]。要善用《决议》这门内涵丰富、系统完备、框架清晰的历史教科书和思政大课堂,将党的历史决议转化为社会的集体记忆、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20],这有赖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持续推进[21],有赖于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44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决议》,充分发挥其对统一全党思想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教育功能[22],要系统把握好知、情、意、行各环节,不断深化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大历史观和党史观,进而达成历史自知、价值自信、使命自觉的融合统一。

(一) 注重知识建构,凝聚党史教育的思想共识

社会是历史与现实的集合体,历史是现实的影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大思政课。历史真实地反映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唯有把握好历史,才能把握好现在和未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形成于党的发展历程、蕴含于党的发展历史,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根基和源泉。深入挖掘党史教育资源,筑牢正确历史记忆,有助于时代新人坚定历史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崇高理想,同时有助于解决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问题。

“知”是解决认知问题的基础。深入学习《决议》,必须建立在重视党史教育的社会思想共识、系统的党史知识体系、科学的党史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只有重视党史、学习党史、普及党史,把党的历史搞清楚,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才能厘清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2],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实质和发展前途。要办好当前的事情,就要全面、系统地梳理党在各个时期走过的道路,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养分,夯实自我革命的精神支撑,永葆敢于斗争的精神气质[23],进而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融会贯通。

在大思政课中深入学习《决议》,就是要把正确的党史认知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首要目标。正确的党史认知,建立在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和对党的历史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共产党用自身发展的百年风华和领导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奇迹,力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解疑释惑、思想引领的过程。大思政课必须基于彻底的理论,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解疑释惑,从而做到说服人、教育人,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在大思政课的宽广阵地中,打造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的党史教育平台和实践场域,将更好地学懂弄通党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果,不断培育出有历史格局、历史智慧、历史担当的时代新人。比如,有些高校探索出与党史馆共建共享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一措施,让真实历史和鲜活现实成为“老师”,让思政课的学习教育“立”起来,让思政课的双向互动“活”起来,切实拓宽了思政育人阵地,提升了课堂育人实效。

(二) 突出意志建构,传扬百年大党的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一个社会、一个政党对过去发展历程的深刻确信,是一种深沉而又持久的思想意志和精神力量。要如何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历史自信?关键在于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历史深处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的历史贡献,诠释了“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积累了“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奠定了强大支撑,彰显出独特而深厚的历史自信。这种自信心,是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实践自信,是对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规律自信,是对百年奋斗精神伟力的价值自信,是对新时代发展宏图的战略自信。我们要从大思政课中学习这份历史自信,推动全社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共同答好新时代的大考。

“意”是自信情感建构的关键。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定,关乎历史自信的情感生成与实践自觉。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既要在新的历史转折中抓住机遇,也要在现代社会各种思潮中抵御风险。如果没有历史自信的意志支撑,就会失去自主性、独立性和顽强性,就容易在诱惑和谬误面前,失去判断力和主心骨,陷入历史虚无的泥潭。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是我们党一百年光辉历程积累的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立足新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党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的新赶考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能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精神共识。要将党的历史智慧转化为时代青年的精神意志,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和历史自信,就必须充分用好大思政课。

在大思政课中深入学习《决议》,就是要将培育历史自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充分挖掘党史教育素材,以历史自信精神和伟大精神谱系去塑造人、鼓舞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党的历史血脉,赓续党的历史基因,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前进的历史大潮中坚定立场、站稳脚跟。将学生带入实践大课堂,让学生走进红色景区、革命圣地、历史馆藏等承载着革命精神、党史魅力的红色资源场域,在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学习中砥砺精神意志。广大青年只有不断在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领悟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不断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形成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时代自觉,以更加勇毅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的新征程,自觉做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

(三) 强化行动建构,提升历史担当的实践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要做到知行合一,将党史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以党史教育推动形成践行使命的实践自觉[24]。《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探索历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促进的伟大奋斗历程。正是基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实践兴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方能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伟大理论、锻造伟大精神、铸就伟大功业、实现伟大梦想。因此,我们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长效化,不断引领时代新人自觉培育深厚的历史智慧、坚定的历史自信、勇毅的历史担当,大力传承和弘扬这份敢于探索创新的理性智慧和实践勇气,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砥砺强国之志、勇担强国使命。

“行”是学习教育任务的根本旨归。大思政课建构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知、情、意、行循环递进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真正走出书斋、走进历史、走向社会,自觉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场,不断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中深化历史知识,强化历史认同,内化历史自觉,从而以正确的党史观和科学的大历史观指导具体的实践行动和日常行为。大思政课的精髓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田野里“消化”党史课堂的书本,在实践中检验党史理论的真理,把固定场域中的历史学习教育和开放场域中的大思政课结合起来,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把历史理论和历史事实学深悟透、弄懂做实。

在大思政课中深入学习《决议》,就是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开放性教学,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课在融合时间与空间、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优势特色,将党史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场域,建成多样、优质的党史学习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历史思维,形成历史素养。在建构这一学习实践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蕴藏的红色资源、革命精神、历史记忆,打造既富有历史观、故事感又具有现代感的大思政课。要创新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善于运用微电影、短视频、音乐、动漫等媒介载体,生动讲好党的故事,展现理论的真理魅力,把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让青年学生在历史时空的交错中与现实共情,进而转化为他们共同的使命目标。要充分用好现代数智融合互动的传播方式,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让学生在喜闻乐见、沉浸可感的互动学习中,深化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价值的感知、自信。要遵循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把党史学习课堂建在中国社会土壤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引领时代新人感悟历史真谛、拓宽历史视野、把握历史趋向、赓续历史基因,不断增强做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志气、底气、骨气[25]。

从大思政课角度,能够更全面展现《决议》历史与现实的“在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时代新人的培育与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涵育场域和“课堂”氛围,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决议》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决议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