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24-02-09李曼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探索了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倡导劳动价值观,旨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增强其对职业的认同感,有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劳动教育"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Labor"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Meeting"the"Guiding"Principles"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
LI"Man
Shenzhen"Institute"of"Technology,"Shenzhen,"Guangdong"Province,"518000"China
Abstract:"The"report"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emphasizes"the"important"role"of"Labor"Education"innbsp;Lide"Shuren,"providing"direction"for"Labor"Education"in"vocational"colleges."In"this"paper,"it"furtherly"explores"how"to"integrate"the"guiding"principles"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into"the"practice"of"Labor"Education"in"vocational"colleges,"building"a"curriculum"system"with"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and"vocational"colleges."By"integrating"course"resources,"strengthening"practical"teaching,"advocating"labor"values,"it"aims"to"enhance"students'"labor"skills,"cultivate"their"innovative"spirit"and"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nbsp;The"research"results"indicate"that"this"curriculum"system"can"stimulate"students'"love"for"labor,"enhance"their"sense"of"professional"identity,"and"help"cultivate"high-quality"technical"and"skilled"talents"that"meet"the"requirements"of"the"new"era.
Key"Words:"The"Guiding"Principles"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Labor"Education;"Vocational"colleges;"Curriculum"system
构建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该项工作需要持续探索,勇于创新,旨在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富有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内容应涵盖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同时,课程实施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期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滞后、内容与形式创新不足以及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构建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一要求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方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途径。在当前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不良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悄然滋生,如崇尚轻松、追求安逸、忽视劳动价值等。这些问题对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造就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劳动精神的塑造[2]。”因此,构建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融合的必然要求。
2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2.1"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句话强调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备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智、体、美并列,成为全面发展的五大支柱之一。这一精神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劳动价值的现代诠释。这种全面的劳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新型劳动者。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协同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理念,意味着劳动教育应当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实践导向,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模式。通过与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构建起“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中磨炼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全面、公正、多元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也要考察其劳动态度、习惯和精神风貌[4]。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学校应当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等多领域紧密结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评价引导,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
2.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现状呈现出一些挑战与不足,这些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若课程设置滞后,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往往被边缘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导致劳动教育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较低。这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2.2.1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许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层面,忽视了脑力劳动、创新劳动和服务劳动的重要性。此外,教学方式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了劳动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这些现状显然未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2.2.2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充足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政策支持。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上存在短板,这就使得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评价机制的缺位或不完善,使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估,从而影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困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改革,如开设“劳动+专业”的融合课程,引入社会资源共建劳动实践基地,以及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等。这些探索为构建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这些改革仍需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必须认清并诊断现有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学习成功的改革经验,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机制,以期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有效的劳动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1"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劳动教育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勤俭节约。报告强调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其在劳动实践中感悟人生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程体系应遵循“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确保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融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勤俭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3.3.1实践性原则
课程设计要强调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如校园清洁、公益活动、专业劳动实习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乐趣,提升劳动技能。课程体系要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劳动+专业”“劳动+思政”的教学模式,强化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公益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让学生在奉献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3.3.2个性化原则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差异,课程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路径,以满足不同职业发展需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鼓励创新,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劳动能力。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跨界合作,进行多学科的劳动教育项目。例如:工程类学生可以与艺术类学生共同参与一个产品设计与制作的项目,既能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又能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发展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组织职业规划工作坊等方式,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3.3.3评价导向原则
构建“四维三类”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能力、精神与习惯的全面评价,以此引导教学方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考核,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表现、项目成果、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这种评估方式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实践热情。课程设计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能在多元化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遵循这些原则,高职院校可以设计出既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又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2"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5]。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分为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评价机制3个主要方面,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评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这些课程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为主,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入解读,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劳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劳动的本质、意义以及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为后续的实践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3.2.1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
这些课程以线下指导教学为主,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清洁、校园美化、校内公益活动、勤工助学、专业技能训练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劳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专业劳动实践的融入可以确保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未来的职业需求相匹配[6]。
3.2.2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确保课程效果的关键
课程体系采用“四维三类”评价模式,即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四个维度,以及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三类劳动活动中进行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他们的劳动态度、习惯的养成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过程性评价、日常管理制度和荣誉评定制度等多元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发展状况,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课程体系的设计还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强调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体育教育的融合,如“劳动+思政”课程可让学生在劳动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体育”课程则可以结合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融入传统劳动文化元素,如大国工匠、时代劳模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感悟到劳动的尊严和价值。构建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理论教育为引导,实践教育为核心,评价机制为保障,贯穿“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确保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本文探讨了构建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以及具体实施路径。通过深入剖析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意义,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劳动教育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不可或缺性。研究指出,劳动教育需要与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育教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以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强调了全面性、时代性、实践性、融合性、个性化、创新性、评价导向性和协同性等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评价机制3个方面的课程内容。通过理论课程,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劳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实践课程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培养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而评价机制则确保了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劳动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融入了传统劳动文化元素,如大国工匠、时代劳模的精神,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体系,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设施,拓展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喻琴,刘东旭.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三维论域: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心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6):1-4.
[2] 胡承勇.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要求[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3(2):258-260.
[3] 洪大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9):1-7.
[4] 秦晶.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育人作用研究[J].技术与教育,2023,37(2):22-26.
[5] 佚名.二十大报告摘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22,36(6):45.
[6] 闫静,徐诗枧,温雨竹.新时代体育强国的概念辨析、演化脉络与推进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8):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