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晏园石狮调查及病害分析

2024-02-09袁悦

收藏与投资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狮风化狮子

摘要:文章对清晏园内现存7对石狮进行现场调查及病害分析,发现石狮均有宋及宋以后造型的典型特征,但有“南狮”“北狮”风格之分。其中,河帅府石狮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序园石狮存在贯通性裂隙,其余石狮主要存在残缺、表层风化、表面污染、微生物生长、积水等病害,需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尽快解决贯通性裂隙与降水带来的问题,防止石狮病害进一步劣化。

关键词:清晏园;石狮;调查;病害分析

一、文物概况

清晏园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级别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任职官员最多的古衙署,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自建造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颇多古建筑及石刻遗存,所载历史信息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清晏园内现存7对石狮,分布于清晏园门前、序园内、叶园匾额下、蔷薇园匾额下、关帝庙门前、河帅府匾额下、石舫前,部分石狮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病变,病害主要表现为残缺、表层风化、表面污染、生物病害等,部分石狮存在结构性裂隙,威胁文物安全。

二、造型特征

(一)石狮造型的时代特征

总体而言,狮子作为外来物种,从汉代开始为人所知;汉唐时期,狮子造型主要为皇家服务,形象更多彰显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宋至清时期是狮子造型程式化发展的过程,也是石狮逐渐走向民间的过程。

宋代,石狮的体量由之前雕塑的庞大体型开始变小,造型上有纹饰变得更加精美细腻的倾向,整体造型装饰更加世俗化,石狮颈项上开始出现铃铛、绶带之类的装饰,公狮子脚下搭配供其玩耍的小球,母狮子脚下安置小狮子,融合了古代民间的吉祥文化,狮子开始由威严猛兽的形象向吉祥驯兽的形象转变。

明清两代是中国石狮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各地历史建筑门前基本都可以看到一对石狮。此时石狮造型的程式化特征更强,出现了宫廷狮子和民间狮子之分,且坐狮形象愈加流行,走狮形象逐渐变得罕见。狮形整体比例更加均匀,显得端庄敦厚、温良驯顺,狮身装饰进一步增强,眼、口、鼻、尾、卷毛、铃铛等细部的刻画细腻而丰富。

(二)石狮造型的地域风格

“北狮”与“南狮”风格的分界并不与地理南北分界相同,北狮以今天的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为代表,其影响波及江浙及安徽地区,属于相对主流的石狮风格;而南狮主要分布于岭南及闽南地区,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三)清晏园石狮的造型特征

7对石狮均有宋及宋以后造型的典型特征——狮子脖颈处出现项饰铃铛,且均为雄狮抱球、雌狮怀抱幼狮。

叶园与蔷薇园门前的石狮造型相对贴近“南狮”风格——头部相对较小,面部较为平整,肌肉线条不明显,整体较为柔和;嘴部咧开直至耳根,笑容可掬;耳朵呈较大的扇形;毛发覆盖范围大,尖端呈下垂状;躯体较为瘦长。整体显得秀气、可爱、活泼。

北狮头部一般较大,脑门宽且隆起;眼窝深,眼球大且鼓凸明显,似铜铃;鼻宽,鼻根深陷;张嘴时似笑非笑,不怒自威;耳朵小而尖,常在额头上方两侧,隐藏于毛发之中;毛发呈卷曲的螺髻状;多展现昂首挺胸的姿态。整体显得稳重、挺拔、威武。

据此推测,叶园石狮、蔷薇园石狮雕刻更接近于“南狮”的表现风格,其余五对石狮则明显为明清时期的北狮风格。

三、病害分析

对清晏园内现存7对石狮进行病害调查与分析,河帅府石狮未出现明显病害。

蔷薇园石狮胸部、背部毛发表面存在明显的苔藓,头顶有霉菌滋生。其中一尊石狮鼻头存在残缺,一尊底座积水严重;局部有以往用水泥涂抹的不当修补痕迹,两尊均出现粉化、鳞片状剥落等表层风化现象。背部卷曲毛发处有明显盐结晶析出,推测为水分进入文物本体后带着可溶盐运移至表层,又因背部可接受阳光照射增强水分蒸发而造成局部相对湿度降低,进而导致盐在背部结晶。

序园石狮表面苔藓及其死后腐殖质覆盖,除胸腹部苔藓相对分布较少,其余部位微生物滋生严重。其中一尊狮身有纵向贯通性裂隙,另一尊狮身头颈部与腰腹部有两圈横向裂隙,应为外力造成的机械裂隙。水对序园石狮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腹部下方有积水,其背部、腿部、臀部、小狮子处还存在大面积盐结晶。两尊石狮均处于结构失稳状态,是7对石狮中病害最为严重的一对。

叶园石狮表面整体处于潮湿状态,新鲜饱水的青苔几乎遍布全身。相较于其他部位,如眼、耳、铃铛、爪造型明晰,口齿处风化较为严重。眼、耳、鼻部有以往用水泥修补的痕迹,背部及基座片状剥落现象尤为严重。叶园石狮目前受到降水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本体含水率过高,保存位置使其难以受到阳光直射,未出现盐析现象。

清晏园门前石狮体量较大,有围栏维护,无明显生物病害。但其头部有多处残损,应为外力导致的断裂。眼、口部表面有人为造成的红色油漆污染,狮身背面存在多條风化裂隙。

关帝庙石狮位于关帝庙院落门前,有围栏维护,所用石材晶体颗粒较大,石质较为粗砺,与其余石狮材质有明显区别。关帝庙石狮整体风化病害较为严重,出现表面溶蚀及小片的片状剥落现象,判断与其本身石材材质有关。舌部有红色油漆污染,腹部底下基座水锈结壳明显。

石舫石狮现位于石舫附近桥前,两尊均遍布红色石筋,推测所用石材铁元素含量较高,风化裂隙斑驳交错尤为明显,应与石材原生石筋相关。两尊石狮腹部下方均有积水。

河帅府石狮保存状况较好,蔷薇园石狮、序园石狮、叶园石狮、清晏园门前石狮、关帝庙石狮、石舫石狮都存在明显病害。石狮普遍存在片状剥落等表层风化、底座积水、苔藓滋生、残损等病害,本体石材材质、长期露天保存与保存区域水的影响是造成病害的主要因素。

四、结语

清晏园7对石狮均有宋及宋以后石狮形象的典型特征,但在造型风格上,叶园石狮、蔷薇园石狮的雕刻更接近于“南狮”的表现风格,推测建造时间相对较早,而其余5对石狮则具有较为明显的明清时期北狮风格。

结合石狮现状与病害分析,需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控制劣化,以延长石狮寿命。序园石狮贯通性裂隙导致的结构安全问题亟须解决;石狮表层普遍存在的生物病害可依靠日常维护与清理;对比施加化学保护材料,应优先采取物理排水措施降低降水对石狮的影响;必要时可使用恰当的灌浆填缝等技术减轻水害对石狮本体的消极影响。

作者简介

袁悦,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周铭.狮在中国的出现及其文化表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1):236-237.

[2]贾璞.中国历代石狮造型艺术的演变及文化内涵[J].河南社会科学,2017(9):109-112.

[3]陈祥云.中国古代石狮造型艺术的审美品格[J].中国社會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1-91.

[4]靳计霞.中国传统景观构筑物“石狮子”的造型特征[J].文苑,2021(7):28-29.

[5]徐纯一.明清时期石狮雕刻艺术的装饰形态[J].艺术评鉴,2017(13):133-134.

[6]鄢光建,倪静.中国传统石狮雕刻南北方差异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4):76-78,125.

猜你喜欢

石狮风化狮子
石狮
狮子的喷嚏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狮子鱼
地面激光雷达在斜坡风化探测中的应用
大同地区古代石狮的艺术特征——以文瀛湖和法华寺石狮为例
基于图像的风化仿真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