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社交网站信息服务研究

2024-02-09周莉媛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1期
关键词:信息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过程的馆员与用户协同信息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1BTQ044)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学术社交网站实现了线上知识共享,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文章通过网站调研、文献检索、邮件咨询等方法,对国外不同类型的13家学术社交网站的学术信息服务进行调查分析,从学术信息服务群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三个方面总结提炼其服务特色,并为我国学术社交网站学术信息服务发展提出建议:提升个性化服务意识,满足用户差异性需求;汲取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发展;拓宽合作范畴,打破交流壁垒。

关键词:学术社交网站;信息服务;服务内容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Academic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 Survey of 13 International Platforms

Abstract 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have facilitated online knowledge-sharing mechanisms, meeting the demands of users for academic exchange anytime and anywhere.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services offered by 13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utilizing methods such as website surveys, literature searches, and email consultations. It distills and summarizes their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cademic information service community, service methods, and service content.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Chinese 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elevate awareness of personalized service, fulfill diverse user needs; harness high-quality resources, propel innovative advancement; broaden the scope of collaboration, break dow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Key words 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 information service; service content

1 引言

学术社交网站(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 ASN)能够构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学术信息的开放共享和无碍交流,实现跨学科、跨地域的学术沟通与合作[1]。同时,学术社交网站既具备大众社交网络方便、快捷等优点,同时又以学术交流与研究为导向,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的使用[2],已逐渐成为众多学者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术社交网站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相同领域的学者并为他们提供在线服务,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大量学术信息资源渠道。

学术社交网站的兴起,有助于开展线上数字化教育和學术知识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和未来科学发展先机[3]。因此,本文从学术社交网站入手,以用户视角对学术社交网站提供的学术信息服务情况展开调研。通过系统、全面归纳国外学术社交网站的学术服务情况,探索其在学术信息服务方面的实践措施与经验,以期对国内学术信息交流服务的优化提供建议与启示。

笔者对学术社交网站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使用行为研究。赵杨等人[4]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在线学术社交作为一种灵活便捷的学术交流模式正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青睐,学术交流小组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更是受到普遍关注;王晓慧等人[5]利用主题分析法从文献资料中提取出用户行为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用户注册学术社交网站比率不高、用户获取学术信息途径单一、知识交流和贡献较少、社交互动不足等问题。

(2)影响因素研究。胡文静等人[6]通过分析社交网络学术活动影响因素,得出社交网络学术活动主要受到学术成本、平台质量和感知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周庆山等人[7]通过收集归纳分析大量文献后得出影响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在于网络协作技术使用意向、知识贡献意向、知识搜寻意向、学术社交网络使用意向等因素。

(3)用户服务现状研究。廖凤等人[8]对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个性化服务进行多维度研究,从用户管理服务、存储服务、定制推送服务和个性化界面服务进行描述,以期提升数据库用户满意度。严炜炜等人[9]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应采取不用的用户服务,针对新增用户应着重改进其偏好的问答交流版块,针对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应完善平台的学术资源分享与推荐机制;宋钰等人[10]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ResearchGate的用户进行研究,认为用户注册科研社交账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一领域的学术信息,科研社交平台可以根据注册用户的有关信息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对象

为调研国外学术社交网站的学术信息服务提供情况以及学术信息服务特点,此次选择的调查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社交网站。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国外学术社交网站”,出现最常用的40家网站的名单。通过对其网站日访问量、用户注册数等数据进行调研后筛选出综合排名前20的网站。为确保调研的全面性,本文从中选取了不同类型的13家网站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网站概况如表1所示。

2.2 调研内容

笔者通过对选取的13家国外学术社交网站进行调研,从学术信息服务群体、学术信息服务方式以及学术信息服务内容三方面归纳总结学术信息服务特点。了解国外学术社交网站是否针对个人用户、科研团队和大型企业等提供差异化的学术信息服务;通过选取服务途径、注册方式以及资源获取方式等指标对网站学术信息服务方式进行分析;从学术信息检索服务、数智化学术信息服务、线上学术交互服务、学术信息获取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对网站学术信息服务的研究。

2.3 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对国外13家学术社交网站进行调查研究。采取如下方法:(1)网站调研。逐一浏览各学术社交网站官方平台,对网站的学术信息服务情况进行调查。(2)文献调研。通过查找与学术社交网站相关的文献和案例,以“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学术社交网站” “网络学术交流”“虚拟学术社区”“科研社交平台”“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学术信息”等为关键词,查询知网、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网络调查结果。(3)邮件咨询。通过官方网站中提供的管理员联系方式与管理员取得联系,了解更多网站服务细节,对网站功能进行补充确认,进一步了解学术社交网站学术信息服务开展的具体细节。

3 调查结果

3.1 学术信息服务群体

经调研,国外学术社交网站所服务的用户群体主要为不同类型的科研团队和研究员。截至目前,Academia已注册用户达到2.11亿,月访问量达到9.5千万人次以上;Encyclopedia注册用户达240万人以上,页面总浏览量超过390万人次;Preprints每月页面浏览量34万人次以上;ResearchGate为用户搭建的社区中有20万研究人员来自190多个国家/地区的不同部门,他们使用 ResearchGate来连接、协作和分享他们的工作。

国外学术社交网站提供的学术信息服务面向不同群体、各个学术层的用户。按照不同类型可以将服务群体分为三类:①个人用户:科研爱好者、专职研究员、科研作者、审稿专家;②科研团队:高校课题组/实验室、研究所、项目组、俱乐部;③大型企业、国际学术展会、科研机构、刊物出版社。学术社交网站针对不同类型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学术信息服务,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针对个人用户群体,学术社交网站为其提供相匹配的学术资源。许多学术网站针对该群体开放创建学术社区的功能,使个人用户群体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者。针对科研团队,许多学术社交网站为其提供创建会议室、举办学术活动等相关服务,使团队型用户群体能够有效利用学术平台扩大影响力,助力学术研究。针对大型企业等类型的用户,学术社交网站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与宣传推广,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2 学术信息服务方式

通过对13家学术社交网站调研后发现,所有网站较大程度上采用开放获取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个用户,且除ResearchGate仅限机构认证后的研究人员注册以及AIMS Press不提供注册服务之外,剩余网站均允许所有用户进行注册使用。每家网站的服务途径也有所不同,详细情况如表3所示。调研的学术社交网站中,有62%的网站的资源获取方式为开放获取,另外38%的网站则为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可获取资源或网站不存在需要下载的资源。

3.3 学术信息服务内容

(1)学术信息检索服务。用户利用网站检索服务只需要在给定的检索框内輸入关键词或者按照分层类目结构依次逐一选择即可得到含有相关学术信息的内容链接和相关学术资源[11]。完善的学术信息检索服务避免了用户网络浏览的盲目性,给用户的信息搜索带来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学术信息查询的需要。

本次对学术社交网站信息检索服务情况选取了较为常用的标题检索、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与问题检索四种检索服务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所调研的学术网站均具备标题检索服务;仅Zotero不具备关键词检索服务;LabRoots和Journal of Brief Ideas无法对作者进行检索;仅ResearchGate、SPIE、AIMS Press以及Encyclopedia四家网站能够对问题进行检索,同时会将问题按照最近的流行趋势进行分类汇总,便于用户对相关问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ResearchGate和Academia提供快速和准确的学术信息检索服务,平均响应时间在1秒以内,并具有高度的检索准确性。整体看来,学术社交网站的学术信息检索服务较为完善。

(2)数智化学术信息服务。学术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的数智化学术信息服务是指网站数据库根据用户预先的定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并持续地把符合用户要求的信息按用户定制要求的方式推送给用户,使用户能及时、快速地获取所需的最新学术信息[12]。

调研发现,除Zotero、Mendeley、SPIE三家网站未能向用户提供智能服务,其余网站均可推荐用户感兴趣的相关内容或提供关注内容的更新通知。例如:ResearchGate通过分析用户上传的个人资料,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内容和相关工作讯息;MDPI与Preprints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用户联系,向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如新服务、产品或出版物)和其他广告类内容,同时,MDPI会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如对于作者、对于审稿人、对于编辑、对于会议组织者等7类群体发布不同内容的信息,让用户明确自己所属群体后迅速查找到重要信息。

(3)线上学术交互服务。学术社交网站中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其更易成为“学术圈”和“学术社区”。兴趣相近、观点相同的科研人员能够借助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探讨,推动科研课题取得新进展[13]。

调查的网站中,有12家网站可以实现线上学术交流与互动。例如ResearchGate设有跟随、推荐、共享工作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张学术关系网,借此可以找到更多同机构、同研究领域的学术圈子,搭建属于自己的学术社区[14];Academia用户可以选择10位关注者组成小组进行论文讨论,互相提出建议与想法以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LabRoots通过网络广播制作和热门新闻内容提供相关的教育信息,并在成员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协作和虚拟学习,同时使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医学专家能够与新发现的同行建立关系,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并相互学习;IET为用户搭建不同类别的虚拟社区,如技术网络社区、Eng X社区、学生社区等,将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聚集在一起,建立网络、协作以及分享想法,帮助用户发现新的机会,同时精进专业知识。

(4)学术信息获取服务。便携的学术信息获取服务使用户能够快速了解到关注领域的最新动态,促进自身学术研究的进展。从调研情况来看,用户在使用学术社交网站获取学术资源时,主要采取邮件订阅和网站资源推送的方式。仅LabRoots与Encyclopedia两家网站会在站内设置系统通知,让用户在登录账号后快速查阅订阅信息的读取情况。

4 国外学术社交网站学术信息服务特色

调查结果表明,国外学术社交网站在学术信息服务方面具有提供个性化服务、重视资源建设、联合多方学术组织三个特色,具体示例如表4所示。

4.1 提供个性化服务

国外学术社交网站个性化服务具体表现为个性化内容推送、个性化资源定制、个性化信息传递。学术社交网站的个性化内容推送是平台根据用户的兴趣点主动向用户进行信息、文献或是资源的推送。SPIE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呈现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如针对论文集作者、期刊作者和电子书作者发布作者须知,为审稿人提供审稿指南以及审稿人培训方案。学术社交网站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资源定制服务能够有效地满足高校各院系、科研院所、企业等客户的需要,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决策提供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15]。Sciforum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活动定制服务,包括按照组织者要求进行网站设置、艺术设计、注册管理以及广告发布等,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个性化信息传递是指学术社交网站根据用户需要,定期把其所需相关信息发送给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优势在于用户若一次性准确输入信息,就能通过电子邮件、预留网页、手机等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节约受众用于检索的时间,又不会遗漏网络最新的相关资源[16]。MDPI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期刊订阅服务,用户可通过邮箱接收来自MDPI期刊发布的订阅通知和时事资讯。

4.2 重视资源建设

学术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海量学术资源供其学习参考,不仅注重数量上的多,更注重质量上的优。部分学术社交网站设有高热度资源推荐页面、创建学术资源评估指标、吸收多样化信息资源或标注权威信息来源等。Academia网站采用热度算法,采集近期用户与平台的各项交互数据,如将“被引最多”或“下载最多”的文章进行推荐,实现为用户推荐热点资源的功能。ResearchGate网站将用户在平台上的学术成果分享、学术交流、文章引用情况等综合表现转化为学术计量指标ResearchGate Score(RG Score),而以RG Score为代表的源于学术社交网络的计量指标为用户特征及其交互行为分析提供了依据,并在替代计量研究和影响力评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7]。

吸收多样化信息资源代表网站不但能够收录期刊的相关内容,还能收录丰富的学术新闻、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调查显示,Encyclopedia不仅为用户提供杂志类学术文章和完整的图书,还设有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类可视化科学讯息,帮助用户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获取方式,快速掌握所需信息;LabRoots在虚拟事件版块中通过海报的形式为用户展示学术研究的内容,同时在海报中提供视频演示链接和电子邮件等信息,便于读者对研究内容的理解。

4.3 联合多方学术组织

学术组织包括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团队、科技公司以及实验室等组织机构。学术社交网站通过与这些学术组织合作,进行资源贡献,既保证了网站稳固、可靠、高质量的内容来源,又能够体现其网站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原创性[18]。调查发现,LabRoots与安捷伦、雅培等众多科技公司合作,举办网络研讨会,吸引来自各界的学者参与交流,寻找技术突破口,解决重大难题,推进研发进程。IET与高校学院合作,为网站平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专家指导,同时提升高校知名度与市场覆盖面。Academia邀请各界学术机构成员参与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平台提供了关注、评论、私信等功能,使学术界人士能夠建立联系、分享观点和研究成果,网站浏览者也能在该平台获取最新最权威的学术信息。学术社交网站与权威机构合作既能满足更多用户的科研需求,也能增强所发布学术信息的可信度,联合建立学术信息服务平台,彼此之间互相拓宽学术资源信息渠道。

5 启示

虽然我国学术社交网站平台的功能完备,用户活跃度高,学术资源丰富,网站基础服务已较为完善,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仍可为我国学术社交网站的优化与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5.1 提升个性化服务意识,满足用户差异性需求

个性化服务满足了用户的差异性信息需求,使资源发挥出更大功效[8]。国外学术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推送、个性化资源定制、个性化信息传递等服务,其专业针对性、指向性、发展性、及时性契合了科研用户关注、跟踪、获取领域前沿动态信息需求的特点,使用户能方便、及时地获取所需的最新信息,极大地增强了研究人员学术信息获取的个性化体验。

我国学术社交网站在信息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主动去发现和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借鉴一些前沿技术与模式完善个性化服务功能,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增强用户黏性与活跃度。通过前期调查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社交网络的平台几乎都在首页提供检索框,允许用户根据关键词检索网站上的用户、新闻、会议、研究成果等[19]。我国学术社交网站可以有效利用用户高频检索词条,结合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进一步分析用户感兴趣的领域和内容,智能化整合更丰富的用户特性数据,例如组织关系、所属机构、地理位置、感兴趣学科等信息,自动识别“相似人群”或专家群体﹐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最终达到向用户推荐最优科研知识的目的[20]。除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我国学术社交网站还可以通过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来深入了解用户的偏好和兴趣。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下载记录、关注领域等信息,可以建立更准确的用户模型,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引入推荐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和内容相似度,为用户推荐相关的学术资源、论文、专家等。这些算法和技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提升推荐的准确性和个性化程度,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5.2 汲取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发展

学术社交网站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用户,其内容质量建设依赖于网站平台的信息组织规则和分析处理能力[21]。国外学术社交网站采取措施激励用户发表高质量创新性的内容,开设专栏将关注度高、引用人数多的文章进行收集排序,同时网站注重多种资源结合的表现形式,允许用户上传海报、视频等形式的学术资源,在学术信息展示界面将文字与图片、视频搭配呈现,为用户带来全感官学习体验。调查显示,我国学术社交网站的学术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期刊杂志,来源与形式均较为单一。我国应该将高质量学术信息推广和传播给网站更多用户,吸引和刺激用户进一步产出优质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术社交网站更进一步发展[22]。同时也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技术评价制度与评价方法[23]。为了提升学术社交网站的信息质量,可以引入专家评审和学术认证机制。通过邀请专家对上传的学术资源进行评审,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此外,可以设立学术认证标识,对优质的学术资源进行认证和标注,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参考和判断依据。学术社交网站应提升网站技术服务,增加学术系统能力,完善文档校验机制,实现对学术信息的审查及分类,提高学术信息质量,将网站内容按照不同类别、不同被引数等指标进行归纳排序,便于用户快速定位热门学术资讯。

学术社交网站还可以通过智能化信息处理、建立学术交流与协作平台、数据开放与共享以及用户参与与反馈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深度和质量。通过专家评审和学术认证机制,保证学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利用智能化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提供精炼和有价值的学术内容;建立学术交流与协作平台,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增加学术资源的丰富度;并与用户进行积极互动,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优化平台功能和服务,满足研究者的学术信息需求,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5.3 拓宽合作范畴,打破交流壁垒

国外学术社交网站通过与外界合作,举办网络研讨会解决技术难题,举办讲座为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专家指导,借助于互联网多渠道联合学术组织,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且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

我国学术社交网站在与外部资源建立合作方面稍有不足,多数情况下固步于网站平台内部的学术交流与资源获取。因此可以借鉴国外学术社交网站信息渠道,同大型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等单位合作共享学术信息资源,联合开展学术研讨会,邀请权威学者讨论学术前沿问题。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汇聚更多的学术智慧和资源,促进学术前沿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为行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对于新技术和新创新成果,也可以召开评估会议,邀请有着较强学术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者,开展全国高水平学术座谈会,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学术成果的评估和应用。此外,我国学术社交网站还可以积极探索与国际学术社交网站的合作机会,共同组织跨国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国际间学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建立跨国合作的学术平台,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拓宽学者的国际视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合作与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开展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机会,我国学术社交网站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学术界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有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夏秋菊,栗文超,薛晶晶,等.面向学术领域的新型社交平台:科研社交网络[J].情报杂志,2014(9):167-172.

[2] 刘虹,李煜.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科研合作态势与研究向度分析[J].情报科学,2023(3):119-126,144.

[3] 陈苗,戴穎聪,曾斯钰.日本中小型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8):52-64.

[4] 赵杨,李露琪.国内外学术社交网络研究现状述评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6(6):41-47.

[5] 王晓慧,刘昊.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特征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研究,2022,15(1):95-102.

[6] 胡文静,王睿.社交网络学术活动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17(1):34-41.

[7] 周庆山,杨志维.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6):38-47.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17.16.006.

[8] 廖凤,周静怡.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67-70,146.

[9] 严炜炜,温馨,郑梓阳.学术社交网络科研用户类型划分及其行为差异研究[J].情报杂志,2022,41(4):152-159.

[10] 宋钰,王锦明.基于科研社交网络平台关注情况的分析与思考:以ResearchGate平台东南大学用户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4):46-50.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4.010.

[11] 韩芸.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41-43.

[12] 包冬梅.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学术信息服务产品评析与展望[J].图书馆杂志,2014(3):31-36.

[13] 戴世富,韩晓丹.融合与竞争:数字化学术资源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竞合关系[J].出版发行研究,2015(2):55-58.

[14] 任平平.ResearchGate实现学术社交网络国际化[J].国际人才交流,2020(5):52-53.

[15] 刘沛中,戴晴宜.数字人文平台个性化服务的功能设计研究: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24):53-60.

[16] 梁宏霞.网络时代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初探[J].现代传播(中國传媒大学学报),2013(10):158-160.

[17] 严炜炜,谢顺欣,王清烨.学术社交网络用户影响力形成差异研究:基于中美高校用户RG Score的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21(6):54-62.

[18] 王可慧,刘筱敏,张晓丹,等.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资源及功能建设调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4):374-380.

[19] 李晓妍,吴鸣.国内外学术社交网络的特征及案例分析[J].现代情报,2020(4):71-81.

[20] 李玲丽,吴新年,张甫.开放型科研社交网络应用调查与分析:以Academia.edu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3(1):90-93.

[21] 贾新露,王曰芬.学术社交网络的概念、特点及研究热点[J].图书馆学研究,2016(5):7-13.

[22] 云明向,郑杨.基于用户大数据的图书馆有效服务框架及实施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8):75-81.

[23] 徐敢利.科技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119.

作者简介:周莉媛,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文本挖掘。

收稿日期:2023-06-05本文责编:王晓琳

猜你喜欢

信息服务
微信环境下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演艺呈现系统
高校图书馆智库能力建设探究
旅游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协同信息服务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微信平台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农业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