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好乡村文明生长点

2024-02-09段小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2016年,为研究农家书屋建设和服务情况,我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本服务均等目标下西部贫困县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研究”(批准号:15BTQ029)〕课题组一行,来到了地处陕北吕梁山区的榆林市米脂县姜新庄村,这里曾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有记载的“农民图书馆”。

榆林市米脂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谷物命名的县,境内有李自成行宫、姜氏庄园等名胜,素有“美人县”“文化之乡”“小戏之乡”的美誉,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杜斌丞曾在这里支持兴办了一批大众教育机构……当年的姜新庄村,也有自己的学校、戏台,即使在抗日战争艰难时期,村民的读书需求依然强烈。1944年,延安的《解放日报》和重庆的《新华日报》分别发表了题为《米脂县姜新庄农民识字人多——成立农民图书馆》[1]和《农民有了图书馆》[2]的署名文章:姜新庄村418人中,识字的占149人……于是在1944年9月7日召开的全村文教会议上,姜崇杰等人就提议在本村成立一个图书馆,大家都愿意,决定由农民合作社会计姜线禄负责,书籍一面向外募捐,一面由庄里人自动捐助。图书馆地址就设在农民合作社隔壁的窑洞里,新修的窗壁上贴着地图和画报,中间摆放着书架,农民一闲下来就含着烟锅,笑嘻嘻地到那里看书,读报,谈时事。

然而时隔70多年后,当我们来到姜新庄村,新建的农家书屋倒像是被尘封已久的历史。村民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大树底下、美女河畔闲聊。村支书介绍:全村有150户676人,其中留守常住的只有241人,有31名党员,村里原有的小学撤并了、戏台垮塌了。新戏台子上个月刚刚建好,好久没看过戏的村民集资请晋剧团连演三天,平时大家主要是看电视,很少有人看书。

抗战时期,姜新庄村之所以能“开风气之先河”创办“农民图书馆”,得益于一批识字农民,而边区政府“需要与自愿”“民办公助”的务实原则和“农民合作社”的存在也是重要因素。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农民图书馆”消失了、小学撤并了、“戏台子”垮塌了,村民“自组织”能力弱化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后,姜新庄村自然环境、交通设施以及村民的经济生活、医疗卫生条件均有很大改善,也重修了“戏台子”、重建了“农家书屋”,但从文化生态角度看,乡村文化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文明生长点”却越来越少。

所以,乡村图书馆或乡村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独立问题,而是对乡村“文明生长点”保护基础上的文化生态系统重塑。陕西省“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在这个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2018年,当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市申报第四批国家示范区创建资格时,政府可支配财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能力和效率等,在西部也处于落后状态。但安康“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提出以新民风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文化“三改革”“三培育”“三结合”为核心,以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制度设计,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好成绩,被专家誉为“创造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的‘安康样板”[3]。

一、以新民风建设为引领。中外相关研究表明,乡村社会几乎所有问题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家庭暴力和“安贫乐贫”等,往往都有其复杂的文化根源。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口城镇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乡村社会出现了内生性权威缺失和外生性权威弱化问题,“衰落”“断裂”“困境”一度成为学术界对乡村文化处境的基本判断。安康“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综合利用传统与现代两种规范力量,为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和乡村社会生活秩序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乡村文化“三改革”。“三改革”是指乡村文化建设观念变革、治理结构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从建设观念变革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然而,受城乡二元格局、特别是“先城后乡”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被置于体系末端、时间末端、任务末端。乡村文化建设观念变革就是按照“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的政策要求,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第一公里”。

从治理结构改革看,当前我国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然演化)、“自治”(自我治理)和“自适”(自我适应)为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几近瓦解,但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尚未成熟,迫切需要通过乡村文化治理结构改革等举措,传承乡村文化优秀治理传统和治理经验。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制度,传承乡村文化优良的“自治”传统;通过探索乡村文化民主议事制度,优化乡村文化“德治”方法;通过加大规范性制度供给,强化乡村文化“法治”基础。实现乡村文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

有了乡村文化建设观念变革、治理结构改革,还需要解决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安康农村部分地区出现的封建迷信思想、低俗风气和“黄赌毒”现象,与乡村文化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品质不高和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通过体系化、结构化的供给创新,实现扩大供给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品质,推动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有效对接的目的。

三、乡村文化“三培育”。“三培育”就是通过培育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乡村文化“内生性”发展动力和乡村“文明生长点”,提升乡村文化自我供给和自我治理能力。

传统乡村文化有着优良的“自组织”传统,他们曾在维护乡村社會秩序、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就是传承乡村文化优良的“自治”传统、满足乡村居民“真正在场的愿望”。而由“乡村文化理事会”代表村民统筹安排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自主制定本行政村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活动年度计划,也契合了“村民自治”等现代民主制度要求。

与乡村文化“自组织”有所不同,乡村文化“内生性”动力是以文化主体自身成长愿望为基础,表现为特定主体在特定地理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发展、创造与创新的过程。例如当前我国上千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百种地方戏曲、民间乐器大多来自农村,在新时代下,仍然需要凝聚乡村社会集体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性”动力。

乡村“文明生长点”特指能影响乡村文化发展和村民文化行为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优良习俗等,一所学校、一个戏台、一位乡贤、一名乡村教师乃至学生的读书声,都可能影响或定义乡村文明的变迁。如汉阴县利用“沈氏家训”这个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文化,成为“中国家训文化之乡”;石泉县利用“鎏金铜蚕”发现地和鬼谷子故里两个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紫阳县利用古老的紫阳民歌创作出一大批“新民歌剧”,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所以,保护乡村“文明生长点”已经成为乡村文化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乡村文化“三结合”。“三结合”就是将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社会发展,特别是与脱贫攻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乡村教育相结合,改善乡村文化生态。例如,除地缘、经济、教育等因素之外,“信息贫困”、“文化贫困”和“贫困文化”也是致贫的重要因素。安康曾经是一个全域贫困县,创建时也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而乡村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乡村教育相结合,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乡村各类资源改造贫困文化,推动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信息扶贫协调发展。

五、以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就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从“统治”逻辑、“管理”逻辑向“治理”逻辑的科学变革,使新民风建设和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成为优化农村文化生态的“催化剂”、推动农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加速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提升乡村文化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为统筹推进示范区制度设计成果转化,安康市委市政府围绕乡村文化“三改革”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的通知》《安康市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安康市村史馆(社区博物馆)建设实施办法》《安康市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试行)》《安康市村(社区)文化兼职管理员管理办法(试行)》等,启动“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先进镇(办)评选工作,创新开展“文化特派员”“妇女文化专干”“民间馆长”等乡村文化队伍建设,设立“乡村文化服务创新专项奖”,持续巩固以“新民风建设”为引领的乡村文化“价值链”,激活以“乡村文化理事会”为基础的乡村文化“动力链”,培养以“基层首创”为核心的乡村文化“创新链”,强化以“培基固本”为目标的乡村文化“服务链”,实现“乡村文化理事会”1 882个村(社区)全覆盖。2021到2022年,全市“乡村文化理事会”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7 300余次,安康全国和省级道德模范增加到56人,中国和陕西好人增加到207人,2个“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案例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和中宣部、文旅部、发改委“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续写出乡村现代文明建设“春天的故事”[4]。

近百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从“县政绅治”到“政社合一”“乡政村治”, 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从“先城后乡”到“城乡统筹”剧烈变革。鄉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制度性规范,是传统乡村社会有序统治的密码,在现代化进程不能随意割裂或任其衰落;另一方面,现代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已经构建了一个高度制度化和高效率的社会,重返乡村文化治理“自然”“自治”“自适”状态,也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看,安康市以新民风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文化“三改革”“三培育”“三结合”为核心,以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示范区制度设计,是在充分尊重乡村优秀文化基因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按照新时代国家发展新战略、乡村治理新问题、文化建设新任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实现乡村文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衔接,是对地区文化生态的一次重塑:一是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综合利用传统与现代两种规范力量,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二是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按照“高以下为基”[5]的中国哲学思想,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移、治理重心下沉,满足农村文化消费主体、创造主体“真正在场的欲望”;三是走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群众路线,系统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结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乡村“文明生长点”,培育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和“内生性”发展动力,将群众智慧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势能。

参考文献:

[1] 米脂县姜新庄村识字人多——成立农民图书馆[N].解放日报,1944-10-25(4).

[2] 农民有了图书馆[N].新华日报,1944-12-16(4).

[3] 王惠君,王全吉,张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安康样板”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6.

[4] 李国新,王惠君,王全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成果[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3:序.

[5] 曹峰.《老子》第三十九章新研[J]. 江汉论坛,2016(8):49-54.

作者简介:段小虎,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专家组组长。

收稿日期:2023-12-14本文责编:孙晓清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