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巧若拙”

2024-02-09王靖凡

收藏与投资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碑学傅山

摘要:《爨宝子碑》的艺术成就极高,其碑中楷隶交融,篆籀气息强烈,用笔方圆兼施,结构舒展。作为书法中拙趣意味集大成碑帖,其碑中的拙是与巧相对立的美学范畴。本文通过分析《爨宝子碑》中“拙”的书法意趣、其中“大巧若拙”思想的体现、“拙”的深远影响方面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拙趣。

关键词:爨宝子碑;楷隶;碑帖;大巧若拙

一、书法“拙”的意趣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的风貌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古拙之趣,不仅是书体演变的宝贵资料,更是因其独特的风貌而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地位,尤其是在重碑之风兴盛的清代。

爨氏对于南中地区的统治长达四百年。在三国时诸葛亮亲征云南后,爨氏一族逐渐崛起。《爨宝子碑》是为纪念爨宝子在世时为民众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其死后,僚属和百姓悲痛万分,在严禁立碑的东晋特意为他刻石立碑,寄托哀思与崇敬之情。东晋禁碑,传世碑刻寥寥无几,因此《爨宝子碑》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极高,作为隶变时期的经典作品,其独特的、充满拙趣的书法风貌为后世学书的一大優良范本。其用笔厚重方正,金石气息浓厚,与南朝时期秀丽的帖学书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碑学书法的一大经典代表作品。原石老辣的刀法、拙趣横生的结体无一不在凸显其风格的雄浑霸气,是历代学书者学“拙”的优良范本。为我们了解爨氏家族统治南中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从其碑文、形制中都得以窥视爨文化中蕴含的汉文化的浓重色彩。中国文字以其独特的象形造型基础区别于其他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崇尚象形、追求意象趣味。以艺术作品的内容为本,超越单纯形式上的工巧,追求自然畅意的表达。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的表达,“拙”是中国传统书法领域的重要范畴。

提起“拙”的领域,就不能绕开“碑学”的大成。汉魏时期立碑盛行,是碑学的集大成时代。碑学作为书体演变期的重要存在,更是推动了中国书法走向高度自觉的重大转变。千百年来,碑学一直作为中国书法的高峰而受到推崇,这种以拙为主的碑学书风与雅致书卷气息浓郁的帖学书法分庭抗礼,为书家学习书法提供多样的道路,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书家探索学习。碑学书风上凝聚的“大巧若拙”有着中国书法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与气魄。

纵观书法史历代文献,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拙”多以贬义出现,虞世南在《笔髓论·指意》中说道:“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1]明显可见书中所提及的“拙”的含义是指创作技法的拙劣,而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拙趣”。在魏晋南北朝时引用“拙”来表达与“工”相对立的一种概念,指技艺的拙劣、不精进,是书法创作中有待完善和深化的阶段,是向“工”迈进的必经过程,可见“拙”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停地更新。清代以来,“拙”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拙趣”“拙雅”等,更多是被用来形容生趣可爱,字形灵活生动,充满生机,已经从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学古以求拙趣,在明以前少为人提及。明末清初,帖学盛行,此时的书坛呈现崇尚柔美精巧的时风。傅山作为当时著名思想家、书法家,极力反对这种书风,认为其柔媚无骨、矫揉造作,无论在其书学思想还是书法实践中都崇尚自然畅达的“拙”美。其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理论:“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2]傅山书法之“拙”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达到书法之“正”后,追求自然而然表达,呈现出“支离”与“率真”的境界。“拙”作为傅山书法思想的核心范畴,深入展现了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也是其书法地位极高的重要原因。傅山书法之“拙”,不仅推动了当时书坛书法风格的转变,还引领了碑学理论的发展,更是对当今书法艺术界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巧若拙”思想的体现

“大巧若拙”源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在中国古代的艺术领域,常被用于讨论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是老子辩证美学观在艺术领域的集中体现,后在一些理论中也多有提及。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提道:“正、行二体,始见于钟(繇)书,其书之大巧若拙,后人莫及。”[3].傅山还以“朴拙”来形容汉碑的精神,并以“丑人”作为比况,进一步阐述汉碑古朴自然的美学特征[4]。可见“大巧若拙”理论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爨宝子碑》中字字拙趣,结体出新。由于是隶变时期的典型字体,其中还蕴含着饱满的隶楷笔意,可谓融楷隶特色于一体的集大成者。笔画舒展如长枪大戟,不仅具有隶书笔意舒展的特点,还包含楷书方整肃穆、笔画挺拔、气势雄浑的特征,在规矩森严的章法下具有独特的面貌。其字势笔法多样兼顾楷隶之法则,方圆并用,参差错落,充满自然而为的跌宕姿态,拙趣横生,正是因其打破了现代所以为的严格楷隶法则,才为学书者提供了更多大胆的用笔结构之法。碑中结体胆大而为,特点显著,打破了常规书写的限制,大小随意而就,书在险绝之处,其字无一雷同,各具姿态,奇正相生,呈现一片天真自然之意。其用笔灵活多样,碑中点画呈现三角状,转折处外露锋芒,方正刚劲,保持了浓重的隶书方笔意味。很多笔画含有隶书的遗韵,横画方圆兼备,有方笔也有圆笔,横画具有隶书的波磔,呈“雁尾”状,其用笔已具楷书的雏形,如横画起笔斜势,收笔圆顿。有些用笔打破了传统规则,大胆夸张,独具特色。横画的起笔、收笔均翘起,好似翩翩起舞,显得天真烂漫。书法中的象形意味更是凸显拙趣的关键,书法艺术的象形性才是书法史一脉尚古的追求和体现,正是“大巧若拙”,才使书法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正是“稚拙”的文字才更能在时间的加持下历久弥新,过于“新巧”的文字都难免走向“程式化”。正如《爨宝子碑》中所体现的那样:稚拙的字形不仅代表着书法向楷书发展的新阶段,更是可被后世加以研学钻研的优良范本,不过于精巧的字形,更能承接各种书家不同特点,从而发展出书法全新的风貌。而过于精妙的文字如明代的台阁体、清代的馆阁体等都容易流于俗气,发展为“程式化”的文字,缺少书法的灵动与活力。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言:“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5]可见唐代的书法就已在追求质朴之境,寻求自然意趣。

“大巧若拙”強调的是朴素自然的美,提倡生命原始的自在澄明的本性。只有学习古人,笔法达到古人佳处,才能在继承古法的前提下自然书写,这也正是书法流派传承、笔法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创作力是艺术家赖以维系创作生涯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艺术家创作能力的标准,艺术创作强调原创性,它包括语言艺术的个性化、艺术风格的鲜明化、艺术形象的独有化,这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而一些所谓的走小道进行弯道超车等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缺乏原创性和艺术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正如清代傅山所说,作字先做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以对艺术虔诚的态度,才能达到“大巧若拙”的境界,从而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

三、“拙”的深远影响

书法对于拙的追求是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心理的变化,拉开了书法与实用之间的距离,促使书法艺术开始在真正意义上突破自觉追求艺术发展审美标准,“拙”也不再是“工”的对立,不再是“不工”“不专”,而是对“工”另一种层面的追求,通过“工”而追求“拙”,追求一种自然美,而这种美恰似浑然天成,是没有经过后天修饰的一种纯朴美。这其实比“工”的境界更高深,更难以达到,是对书法艺术的更高追求。发展到宋代中期时,书法的审美追求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文艺理论中,“拙”被作为审美词汇提出并广泛使用,并且在内涵上较唐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盛极一时,复归平淡的审美理想开始兴起。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6]这正是书法艺术在追求象形意味的最好体现,赋予书法字形本身以独特的生命力和韵味。这种独特风姿,通过错落有致的凹和凸以及无声胜有声的沉思,不断地向世界倾诉书家的心情和意境、描述艺术的沧桑和风骨、阐述生活的诗情和哲理、表达人生的激荡与淡泊。在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正是对“拙”的追求,促使书法艺术开始在真正意义上迈向自觉追求艺术发展的道路,在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韵味历久弥新。追求拙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状态下产生的,也体现了不落俗套、不随流俗的时代精神。时至今日,“拙”字已经布满了各大展览,其以独特的韵味引领着现当代书法艺术的卓越发展。如《张迁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等碑刻作品中独特的拙趣。从古至今,不论是初学书者还是书学大家,都以此为范本,力求体会其中拙趣。其自身厚重拙雅的审美品格为后世提供了字形处理的全新范式,字形虚实对比、疏密对比强烈,矛盾关系浑然天成,是后世学习的优秀范本,对后世的书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于精巧的书风使人惊艳,稚拙的书风更像一杯要慢品的茶,品鉴随着时间愈渐香浓,每次临写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拙趣。视觉艺术是鉴赏艺术欣赏最强有力的沟通交流方式。“拙”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是强有力的淡然脱俗。这种视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书法史论的走向,直到今天也仍然在影响中国书法展览的面貌。

作者简介

王靖凡,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篆刻艺术实践与创作。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111.

[2][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108.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693.

[4]尹协理.傅山全书(第三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333.

[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124.

[6]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125.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碑学傅山
斯盐最灵,此籍可餐
——盐业古籍整理新成果《河东盐法备览合集简注》出版
傅山的“四宁四毋”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