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需要家庭理性决策
2024-02-08杨敏
杨敏
2023年5月新东方发布的《2023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本科及以下意向留学人群主要集中在15—21岁,其中,14—17岁的人群呈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提前为孩子规划国际教育路径,低龄留学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低龄留学生,通常是指在国内未完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而选择了出国留学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
相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中国已在2011年成为美国高中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
根据英国私校协会(ISC)发布的2023年《英国私立学校年度报告》:在所有低龄留学的国际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数量最多,达到8744人,中国(包括港台)已连续8年成为英国私校的最大国际生源地。
随着低龄留学群体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问题正在暴露出来,包括日常生活的不适应、学习压力大、难以融入同学圈,以及跨文化冲突导致的角色认同感缺失,等等。
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适应,首先表现在对寄宿家庭饮食、规则方面的不适应。2023年10月,英国寄宿学校协会(BSA)发布了《2023英国低龄留学白皮书》。从入学时间点上来看,中学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高中入学的留学生占比41%,初中入学的留学生占比48%。与此同时,另一项数据显示,只有46.2%的中国家长留在英国陪伴孩子,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孩子需住在学校宿舍,或者独自经历与寄宿家庭的磨合期。
2016年,啟德教育澳洲分公司发布的《澳新中学生留学适应力报告》显示,寄宿家庭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另外,根据调查,在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与当地寄宿家庭发生冲突最常见的原因是“饮食喜好”不同,该选项占比57.14%,因不遵守寄宿家庭的规则而发生冲突的情况占比42.86%。
Yuki14岁独自去澳洲读初中,父母特地为她选择了华裔家庭寄宿,所以饮食基本能满足她的中国胃,但她寄宿在非华裔家庭的同学则是另一番体验。“我寄宿家庭的早中晚三餐都合适我的胃口,个人觉得不要去外方的寄宿家庭,他们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人不太一样。我身边有同学寄住在非华裔家庭,早中餐都只有三明治或者沙拉,厨房里也没有自己可以DIY的食材,所以体验感非常不好。而且,外方的寄宿家庭家规也比较多,不太自由。”
如果Yuki的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愿意沟通的孩子,她就可以向房东表达需求,比如餐食上是否可以有些变化,或者每周带她去超市采购一次半成品食物,以便她在有需要的时候自己加工。但如果她的性格不那么外向,语言方面也不自信,不太愿意去沟通,难以表达正常的需求,那就只能忍一时之不痛快,实在忍不了了就向学校申请换寄宿家庭,这也是很多留学生面临的窘状。所幸,Yuki的同学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尝试着与寄宿家庭沟通,目前在餐食上有所改善,不再总是三明治或从冰箱拿出来冒着寒气的沙拉,披萨、意面这类方便加工的食物时常会有。
虽然留学生会向寄宿家庭缴纳生活费,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东会照顾且包容你的一切。Yuki提到的家规,包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比如节约用水、守时、有事情要提前告知、如何使用洗衣机、不能随意带朋友来家里居住等。对于从小以学习为重、大部分生活事务由父母打理的中国孩子来说,寄住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几乎比比皆是。这些规则的遵守、边界感的把握,对于缺乏自理能力、不擅长管理自己日常生活、不善于沟通的青少年来说,可能比学术问题要耗费更多的情绪能量。
移民加拿大多年的黄毅,在温哥华留学教育机构Yoogoo担任资深顾问,曾服务过千余名留加学生。他认为,打算出国的中学生,最好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不错的语言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否则可能会面临非常困难的适应期。
中学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语言、中外课程衔接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学术水平一时难以适应国外学校的要求。
前述《澳新中学生留学适应力报告》显示,45.48%的中国学生因为无法适应中外教学的差异导致学术表现不佳,其中,32.08%的学生跟不上课程的节奏,45.10%的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不积极,21.57%的学生存在出勤率差的问题。
森汶教育创始人马丽,多年来已服务100多个家庭去英国留学,其中60%的学生是赴英国高中留学。在她看来,英国高中相当于大学的预备期,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术水平要求最高的时期,而且英国高中已经开始专业分科,如果初中阶段没有过一些学科积累,那在英高的求学历程会比在国内加倍艰难。
“英国高中只学3—4门课程,然后凭其中3门课的成绩去申请大学。如果你想申请大学的艺术专业,那么你高中这3—4门课就选艺术相关的;如果你高中选了数学、物理课程,但想申请艺术院校或专业,被拒申的可能性很高。”
学生小G,初三时开始筹备去英国读高中,之后顺利申请到一所私立女校,但这只是接下来持续性挑战的开始。“英国高中A-level课程难度较高,对于留学生来说,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学术性英语和学科专业内容,而且要快速适应与本科衔接的科研思维训练。所以,小G在最开始的两个学期过得非常艰难,不仅要恶补英语,还要自学之前欠缺的学科知识,现有的课程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跟上。”马丽介绍道。
所幸,小G在出国前已经对英高课程和要求有所了解,她也向校方表达了自己在学业方面面临的困难和诉求,之后,学校向她提供了额外的学科辅导课程和学业发展咨询,这些系统性的支持帮助她最终考入了英国一所G5大学的经济学专业。
除了学业挑战,留学生还面临着中外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差异。在国外,需要学生更积极地互动、表达和输出,而且中学的课程大多是选修课,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在留学之前,学生没有刻意提升自主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在国外求学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如何快速融入同学圈,几乎是困扰着每个留学生的问题。中学阶段出国留学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在朋辈交往中获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他们走向人格独立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加敏感,更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如果在社交受挫时,没有他人的陪伴和情绪疏导,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累积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导致抑郁。
女生C因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她,初中时便被送到英国的一所私立女校读书。C性格内向、敏感、不爱沟通,在学校受到了一些同学的排挤。社交上的不顺利影响了情绪,她的成绩下降得很快。
“学校最早留意到这个学生的变化,希望能请心理教师给她做辅导,但家长觉得孩子太矫情,在电话里劈头盖脸地骂了她一顿,这个孩子直接就崩溃了。”马丽介绍,“后来学校还是介入了,给她请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我们也一直跟踪这个孩子的情况,每周跟她沟通两次,耐心地问她一些日常的情况和感受,并建议她将注意力转到学术上去。”半个学期之后,C的学术成绩有了起色,人也变得自信和开朗了一点。在马丽看来,C从严重受挫的脱轨状态走出来,首先归功于英国学校在儿童精神健康方面的专业支持系统,其次是C自身的自救本能和努力。
留美的Penny 8年前申请了美高插班,回顾自己的美高生活,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面临的社交压力。在Penny所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来自当地声名显赫的家族,他们因此而形成了紧密的小团体。Penny做了充分的心理建设,主动和同学们打招呼、聊天,但是收效甚微。在细致地观察了同学的着装品牌之后,她咬牙买了一双昂贵的夹脚凉拖。Penny并非出身富贵之家,但是“几个星期以来的孤独和被排斥感让我极度渴望融入”。穿上新鞋子的Penny最后也没能融入本地同学的朋友圈,但她的开放心态和持续的努力,也让她收获了其他同学的友情。
找到值得交往的朋友,重建归属感,对低龄留学生来说,需要足够的勇气、细致的探索和持久的耐心。
在低龄留学生的身上,跨文化冲突表现得尤其明显。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冲击,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色认同缺失。留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化基因、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但他们无法很快认同新的文化价值观,更无法迅速改变东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至于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文化休克: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现在和未来感到迷茫,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甚至逃课、沉迷游戏与电视,逃避退守到自己的心理安全地带,这正是角色认同缺失的一种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能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更顺利地适应国外环境,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给孩子规划小学阶段出国留学。新加坡某留学公司对最近5年的服务对象进行了分析,35%的中国学生在小学阶段就选择了来新加坡;11%的学生选择在幼稚园阶段就来到新加坡留学。而《2023英国低龄留学白皮书》的数据也显示,相比2022年,选择小学阶段留学的家庭从9%增长到了11%。
小学生留学一般有家长陪同,对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但小学生用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普遍还不健全,内在的知识结构也不完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如果过早接受国外教育,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中文的运用,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在低齡留学现象愈加突显的当下,每个家庭都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低龄留学AB面的基础上,真正从孩子的自身的发展出发,从长计议,理性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