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整本书教学,用阅读开启思维
2024-02-07李念
李念
【摘 要】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分享书籍。科普类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科普知识,还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整合所学知识。
【关键词】 科普 整本书阅读 思维
一、依文扣题,共同探讨
师:同学们,记得之前我们一起开展的“快乐读书吧”活动吗?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快乐读书吧”,继续享受课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生:因为书里面有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就像黄金那样宝贵。
师:说得很对。现在让我们思考这几个问题——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一起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从这部科普作品中寻找答案。
二、聚焦疑问,师生共读
师:你们从封面上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呢?(出示封面)
生:我看到了中文和英文书名,还有书的作者、译者和出版社。
师: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可以从封面上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书的基本内容。这本书的作者米·伊林是苏联著名的科普文学作家。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以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解答了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问题。米·伊林著作丰富,如《十万个为什么》《房间的故事》《山与人》《在你周围的事物》等。他的作品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阅读科普类文学作品时遇到了不懂的科学术语,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会在书的边缘做上记号,等读完之后再去查。
生:我会标记出主要内容或者不懂的地方进行批注。
师:回答得很全面。那我们该如何利用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呢?
生:我会试着联想文章中描述的情境,再和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比较。
师:大家在读的时候也要反复揣摩作品语言,感受每个词语背后的深意,这样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你们觉得科普作品中的图画、表格和地图重要吗?
生:当然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我经常会通过观察、思考这些图表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师:非常好。希望大家都能利用这些小妙招,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科普作品!
三、持续阅读,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翻开33页进行阅读,找出相关的语句做上记号。(学生阅读后)这段文字讲了哪些科学知识呢?
生:这段文字向我们普及的是房屋内部的科学知识。如,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从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水为什么能灭火?
师:这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段文字采用了与读者对话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内容更生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关于大自然、生活,以及我们周围的很多事物,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和好奇心,而书中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读一读了呢?
生:是的,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还有为什么我们打喷嚏时会闭上眼睛。
师:我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比如《看看我们的地球》《改变世界的发明》《游戏中的科学》,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奥秘。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将读书的过程和心得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接下来的两周,我希望大家可以认真阅读推荐的作品。同时,也欢迎大家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科普作品。
一、创设氛围,激起兴趣
在此次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快乐读书吧”活动作为教学的起始点,这不仅回应了学生的日常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回忆。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关于阅读和知识的情境,这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再通过一系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巧妙地将学生的兴趣从个人经验转向了科普阅读,这为之后的课程内容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确保学生对话题有了足够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科普阅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形成了良好的反馈循环,确保了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强调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对几代中国人的影响,突出了这本书的历史地位和对科普教育的重要贡献。
二、连接生活,分享技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以日常生活经验作为桥梁,连接学生与科普阅读。教师再以书籍封面为切入点,教授学生如何“读”一本书。当学生开始分享他们的阅读技巧时,这为整个班级创造了一个分享和学习的阅读氛围。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了方法,还从同伴那里得到了实用的建议。这种互相学习和分享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地图,在科普阅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多维度阅读和理解的策略。这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实用性和实践性,确保了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阅读的方法和科普知识。
三、阅读文本,拓展思维
從具体的文本出发,充分发挥《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教育价值。一开始,教师通过直接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文字中的科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对读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这种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锻炼了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教师询问关于文本的语言特点时,这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当教师建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时,实际上是在教授他们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整合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技巧和习惯,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改进与优化
第一,可以加强个性化教学,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或使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第二,评估方式应该更多样化,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并提供一个与科普内容相关的话题,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汇报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中国的科普作品可能更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国外的科学文献可能更强调技术和创新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外科普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挑战既有观念,鼓励他们对科学的多元性和普遍性进行深入思考。此外,这也是一个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有效方式,使学生意识到每一种文化在科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阳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