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角下重庆市乡村文化振兴现状评估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4-02-07李森绿杨皓李博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共同富裕

李森绿 杨皓 李博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是实现乡村“五个振兴”的重要一环。文章立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揭示在共同富裕示范区中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效作用,并为重庆市乡村文化振兴进行评估与发展路径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乡村文化振兴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中文化振兴与其他方面形成了割裂,反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影响力较弱。针对此现状,文章提出了四点发展路径建议。

关键词:共同富裕;文化振兴;重庆市;乡村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应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其中包含了文化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乡村建设目标提升至“和美乡村”的高度,为文化振兴指明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是个多维度目标工程:既要振“硬件”,又要兴“软件”;既要建设物质文明,又要建设精神文明。总结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乡村文化振兴经验,以西部中心城市重庆市乡村文化建设为对象,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共同富裕之路。

二、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现状

梳理近6年來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研究,在CNKI中利用标准检索,输入“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主题词”限定检索。利用BICOMB2.0、SPSS26.0和UCINET6.0等三款数据分析软件对438篇文献进行关键词数据提取并进行分析,包含以下4个主要方面。

(一)乡村文化振兴中治理理论与机制研究

该部分的关键词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主体、乡风文明、文化治理、乡贤文化、新时代、乡村文化产业。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执行中,文化振兴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与运用方向。要想实现乡村高质量脱贫,需要激发乡村农民的主体和自主意识,需要乡村在文化等多个层面实现全面振兴。文化振兴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乡村文明,具体表现体现在乡贤文化与乡村文化产业上。文化的运行过程就是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治理。即文化-具体表现-运行过程-目标的逻辑理念。

(二)乡村文化振兴中公共服务机制研究

该部分的关键词为乡村文化振兴、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乡村文化的具体表现以公共服务机制为主要代表。现阶段的乡村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乡村文化的生存基础与生态环境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乡村文化载体逐渐趋向公共化,乡村文化价值观走向理性现代化。通过公共服务机制得到公平化的文化服务,确保乡村文化振兴的流畅性与合理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三)乡村文化振兴中文化的物质变现研究

该部分的关键词为脱贫攻坚、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在乡村产业、文化、景观等建设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和功能,因地制宜,做到多个要素的结合;同时,要加强景观的营造和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文传承。目前,乡村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乡村文化旅游。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对于团结村民、建立关系纽带,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发扬优秀精神力量起到了极大作用。

(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研究

该部分的关键词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文化建设需要实际的工作方案,以形成确切的路径。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为例,探索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红色文化研究,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从不同的方案中找到普适的方案经验,总结出一套精准且合理的文化建设方案。

(五)对已有研究评述

通过梳理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逐渐丰富。但是相关的研究方式方法还主要停留在文献研究与定性分析方面,缺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现有的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文献从内容来看重事实描述,轻理论讨论,重规范阐述,轻实证探索。有关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尚呈现零碎、分散的状态。这也引发了我们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深入重庆、浙江等多个地区研究当地的乡村文化振兴情况的思考。

三、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成效

2021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特批浙江省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在创建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省迈出关键一步。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浙江省现阶段的乡村文化振兴情况,为共同富裕背景下全国广大乡村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案例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不足。

本研究采用原始访谈提纲进行一对一访谈,通过记录访谈的内容来分析与评估文化振兴的实际水平。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共收集38份有效访谈结果。并运用扎根理论,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38份有效访谈结果(情感)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形成三级编码体系,节点及参考点结果如图1所示。

依据访谈内容,从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情况、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举办情况、乡风文明、人才建设、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建设情况等七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具体评估结论如表1所示。

四、重庆市乡村文化振兴现状评估

本研究把在浙江省访谈调研中形成的三级编码体系转化为问卷提纲。前往重庆市万州区、奉节县下辖乡镇进行入户调研。通过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材料收集,共收集问卷105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101份,入户调查收集问卷81户,线上调查24份。运用数据分析工具 SPSS进行信效度分析与内容分析,对乡村文化振兴实效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估。

(一)信效度分析

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值为0.664,表明问卷收集数据的信度尚可。结合乡村文化振兴的评估指标维度,本调研还分别对乡风文明维度、文化建设维度进行信度检验,以确保该维度的调查可信度。其中,乡风文明的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706,文化建设的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719,表明两个维度的信度较好。故本次调研的调查问卷信度较好,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本调研问卷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05,大于0.7;P值小于0.05,表明研究数据适合提取信息,结构效度水平较高。

(二)内容分析

总结了部分西南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其中量表均为1-5级李克特量表评分标准,1为程度低,5为程度高。

1. 乡村文化振兴以政府为主导,文化设施建设无法满足需求,乡土文化氛围不突出。

文化设施是承载乡村居民文化活动乡村公共场所,其投入力度与村民的使用频率决定了文化设施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效果。48.51%的受访者认为本村中没有文化设施,51.4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村中有文化设施,其中,认为本村中有文化设施的人群认为村中的文化设施使用频率量表均值为3.17;认为这些文化设施对于丰富文化生活量表均值为3.69;认为村中对于这些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量表均值为3.13。

2. 乡村文化开展情况受到认可,但受众定位模糊,治理效果不明显。

文化活动作为联系村民之间的有效媒介手段,是乡村文化最生动活泼的表现。调查研究乡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充分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程度效果。因经济发展限制,文化经费缺乏有效保障,文化宣传方面形式简单。64.36%的受访者认为本村中没有举办文化活动。58.42%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没有问题,41.58%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有问题。其中,受訪者对于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选择中,“群众参与度小”呼声最高,85.71%的受访者投选该项;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中“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形式”(82.00%)、“加强文化设施建设”(81.00%)选择量大。乡村人口主要为留守老人,年龄大且文化水平较低。目前缺乏能够满足乡村留守群体文化需求的宣传内容与模式,宣传效果弱。

3. 乡村文化服务队伍少,缺乏本土化文化宣传骨干人才。

贫困地区基层文化人才是发挥文化基础设施功能、激活文化扶贫项目的关键性因素。受访者对于本村村干部对本村文化建设重视度的量表评分均分为2.90,本村的青年新兴力量量表评分均分为2.69。因脱贫攻坚战略转为乡村振兴战略,部分乡村村干部工作重点仍然处于防返贫监测,较少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受当地经济发展限制,各类人才流失严重。

4. 乡村文化影响力较强,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程度较低,文化宣传待加强。

文化认知能够反映村民对于文化振兴的理解程度。受访者对于乡村文化对自己的生活帮助量表评分均值为3.45,对于参加本村乡村文化建设的意愿度量表评分均值为3.65。

文化产业是乡村地区释放文化内生潜力,激活地方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70.3%的受访者认为本村中没有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方面,“地方特色不足,文化创新转化不足”占比74.26%。

5. 新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民众封建迷信思想成分较少,但仍存在一定不良现象。

通过量表评分的方式,进行量化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五、共同富裕视角下重庆市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维系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西南地区农村应当建议“物质+精神”两手抓。研究表明,重庆市乡村文化振兴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中文化振兴与其他方面形成了割裂,反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影响力较弱。结合实地考察浙江省农村建设,利用浙江省“文化礼堂”模式,结合西南农村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文化坝坝”文化集散地,设立“文化分坝”等小型文化宣传点

结合西南地区复杂山地地形因素,浙江省的文化礼堂模式不能满足全村绝大多数人的需求,通过“一坝多点”模式,分散建设文化坝坝流动站,为当地乡村创造乡村文化宣传阵地与乡村文化共享公共平台。同时融入西南传统方言文化,将“文化礼堂”改为“文化坝坝”,使其更具地方特色,更易融入当地村民生活。

(二)倡导乡村自主生成文化,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类文化展示活动

通过鼓励村民记录生活、制作回忆录、分享历史物件等活动,提升村民文化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优秀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鼓励“寓兴于乐”,激励村民自发地去挖掘、保护、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中、在对传播乡村文化的趣味中,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育专职文化艺术专业队伍,推广乡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模式,发展本土文化产业

在构建乡镇党委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培育本土文宣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助力本土文化发展。对于乡村特色的文化艺术,乡镇政府应给予重视与保护,发展当地特色优秀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股权分配机制。对于特色文化艺术传承及从业人员,努力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扶持。乡镇政府牵头,购买民间文艺服务下乡,充实各村文化生活。

(四)积极利用文化设施,增强村干部文化振兴意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良好的文化设施能够为当地村民营造舒适的公共文化性空间,紧密乡村村民间的联系与交流,帮助良好价值观与文化共识的形成,促进良好乡风文明的建设。村干部利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平台,带头开展多样的政策宣讲、文化普及活动。在文化宣讲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参考文献:

[1]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11-118.

[2]邓悦,吴忠邦,蒋琬仪,汪禹同.从内生式脱贫走向乡村振兴:山区脱贫质量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1,9(02):1-15.

[3]张晓刚,刘芳惠.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审视与展望:现代转型、现实挑战和振兴进路[J].宁夏社会科学,2022,No.235(05):120-128.

[4]张薇,秦兆祥.日本“魅力乡村建设”有哪些好做法[J].人民论坛,2017(25):120-121.

[5]刘程程,魏浩天.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红色文化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4):27-28.

[6]李少惠,张玉强.乡村公共文化振兴的基本样态与实践路径[J].图书馆论坛,2021,41(03):78-86.

[7]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1):2-15+188.

[8]刘田飞,陈刚.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文化扶贫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28(04):58-62.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共同富裕视角下重庆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202210635162。

(作者单位:李森绿,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杨皓,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博,西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乡村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