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2024-02-07吴萍程含林
吴萍 程含林
摘 要: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汉语课程设置普遍不足的现状,该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学生历史使命出发,讨论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结合学生汉语语言文化水平现状,指出提高其汉语水平的迫切性。并进一步讨论四门核心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示在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外语类专业;汉语课程;汉语水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87-0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general shortage of Chinese curriculum for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starting 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students' historical mi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urgency of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leve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level.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four core Chinese courses, so as to show the necessity of designing systematic Chinese courses comprehensively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majors.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major; Chinese course; Chinese level;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
本文所称“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以下简称“外语类专业”)包含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7门通用语专业和非通用语专业,以及翻译、商务英语专业;“汉语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和中国语言文化等与汉语知识相关的语言文化类系列课程。
依据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外语类专业中仅有翻译专业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三门汉语课程列为专业核心课程。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出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称《指南》),也未将汉语课程纳入翻译专业以外的其他外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地方高校中,翻译专业以外的外语类专业汉语课程的开设也是明显不够的。以湖南省高校英语专业为例,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四所高校中,仅有一所同时开设了现代汉语、汉语写作、英汉语言比较和中西文化对比等汉语语言文化类必修课,有一所未开设任何汉语语言文化类必修课。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语类专业为例,其现有十个外语类专业,翻译专业以外仅有一个专业设置了中国文化概要必修课,部分专业在选修课中设置了汉外语言对比类课程和中外文化比较类课程,另有三个专业没有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开设任何汉语课程。全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汉语课程开设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从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其汉语语言文化水平现状,探讨在外语类专业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看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
(一) 《国标》外语类专业培养目标
《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专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1]。其中,“良好的综合素质”自不必说,此培养目标在其他几个关键点上也都与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息息相关。
1 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
此核心能力具体可细分为五个方面:听、说、读、写、翻译。其中,外语的读写、翻译能力与学习者母语(汉语)水平尤为相关,有能力相关性测试与实证分析结果为证。
黄德兰等[2]、王飞[3]、鲍贵等[4]测试了在校大学生的外语阅读水平和汉语阅读水平,结果显示:汉英阅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迁移倾向;母语阅读能力和外语语言水平共同作用于外语阅读,母语阅读能力和外语语言水平可以相互补偿;当二语语言水平较高时,母语阅读能力开始发挥作用。王开[5]、周赟来等[6]測试了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写作水平和汉语写作水平,结果显示,汉语写作水平与英语写作水平呈显著相关;汉英作文的长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汉语高分组的英语作文词汇更加丰富,汉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普遍能够更好地使用语篇衔接词。孙其标[7]测试了在校大学生的翻译水平和汉语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母语水平能够解释43.6%的翻译水平差异。杨振宇[8]分析了杨必译著的《名利场》中的翻译实例,得出结论母语的水平是翻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可知,汉语读写能力和外语语言水平显著相关,且外语水平愈高,此相关性也愈高。从母语入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论,从母语现象的分析入手能帮助学生形成汉外语言比较的自发意识,主动发现汉外语言的特征,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能力。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越是学到高级水平的外语,越是需要同样高深的母语水平与之相匹配[9]。
2 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复合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现在外语类专业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生“外语+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立体构建,以适应当今社会外语类专业人才应用领域的多方面需求。而在众多的相关专业中,汉语学科和外语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汉语知识是与外语专业最密不可分的“相关专业知识”。
外语类专业人才应用领域之一“对外交流”,存在于各类“涉外专业”中,直接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这种交流在语言层面上来看其实就是汉语与外语之间的语言转换,要保证这种转换的有效与流畅,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汉外双语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应用领域之二“外语教育”,是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很重要的就业方向,外语教育是第二语言教育,区别于母语习得,二语习得是在与母语的比较与转换中进行的,作为外语教育教学者,必须对学习者的母语有理性的认知,然后才能通过对比解释清楚外语中的语言现象,让学习者真正理解并掌握。如果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自身的汉语水平不高、对汉语的认识不深入,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语老师的。应用领域之三“学术研究”,有很重要的两大领域:汉外对比研究和汉外翻译研究。这两者都需要学生同时精通汉语和外语,不仅具有汉外使用水平和汉外翻译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对汉语和外语进行理性分析与比较的学术研究能力。“无论汉语或外语专业背景的学者,只要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都要力求做到既了解国外与语言学有关的前沿理论信息,同时要具备较高的祖国语言修养,力求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10]。
(二) 《国标》《指南》外语类专业培养规格
《国标》和《指南》都明确提及与汉语水平相关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
1 《指南》外语类专业培养规格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
说汉语没有语病,这是基本的表达能力;说汉语能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这才是良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是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只有全面学习了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以后才能形成对现代汉语规律与规范的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辨识自己在汉语表达上的不规范问题,有意识地去比较汉外语言的不同,从而提高翻译及语言转换的能力,既能说地道的外语、规范的汉语,又能将外语翻译成地道的、规范的汉语,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便不会受到外语表达习惯的影响[11]。
2 《国标》外语类专业培养规格知识要求: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
所谓“熟悉”,就应该是深入了解,需要用时能信手拈来。所谓“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三个维度:关于中国语言(即汉语)的知识、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知识。前两者很好理解,后者则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反观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这应该是语言学习者的必备素养。而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则会直接提高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翻译、汉外语言转换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国标》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有中国文化概况(翻译)、跨文化交际(英语、德语、日语)、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培养方向课程中建议开设),很明显开设的专业不够全面,开设要求不够到位,且缺少了从汉语看中国文化这个知识维度,亟需补足[1]。
二 从歷史使命看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正在经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向全世界输送着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承担着其特有的历史使命,即践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2]。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做好外语类专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直接从事中外交流的工作,能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2],是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最合适的讲述者、传播者。
中国故事广泛存在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的中华文化当中,中华文化又由不断发展的汉语及汉语变体来展现。历史故事存活于历代汉语文献中,古代汉语是其载体;当代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国家的不同地域与社会领域,社会地域方言是其载体。因此,汉语水平不高则无法真正理解中华文化,无法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中国故事,自然也就讲述不出故事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要提高外语类专业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自身对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理解力与感悟力,提高汉语水平是前提。
三 从汉语语言文化水平现状看外语类专业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外语类专业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高教司外语处成立了面向21世纪外语类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课题组,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等5所大学英语专业近3~5年的本科毕业生、相关用人单位及1997届毕业班的在校生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汉语水平的平均满意率71%,研究能力满意率47%,52%的用人单位认为中国文化是毕业生缺乏的相关知识[13]。王丽等[14]测试了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220名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结果显示:成语注音、书写、释义、翻译及选择没有语病的句子5个题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44.3%、62.8%、39.7%、42.3%和61%,学生对成语本身的涵义理解不准,其英文释义有误,部分学生对汉语语法正误判断还只是凭感觉,缺乏汉语语言学知识的指导。管春林[15]调查分析了浙江省七所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母语学习状况,发现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的母语水平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水平与他们外语专业的培养要求(承担中外文化交流重任)存在差距。魏艳伶[16]走访多家唐山涉外民营企业后发现,部分外语能力较强的从业者在汉语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从外语翻译过来的中文表达不够简洁,或是句子逻辑不通,还有个别从业者存在频繁出现错别字、标点使用不当等低级错误。
同时,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及其外语表达水平也亟待提高。南京大学从丛[17]指出当今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刘丽华等[18]调查测试了湖南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中国文化水平、中国文化知识英语表达水平,得分百分率分别为52.8%、35.6%,78%的学生认为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难度“很大”或“较大”。盛榕[19]以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测试了某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104名学生谚语翻译和口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能力。结果显示:笔试中近87%的学生没有及格,表现为中国民俗词语翻译空白、谚语翻译不通顺等各类问题;口试中普遍正确率不高,表现为在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上不够充分,未能找到对应英语词语精确表达节日习俗。以上两份调研结果都印证了英语本科生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水平是基础。
四 结合核心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看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全面”指在所有外语类专业开设汉语课程,因为汉语水平对于任一外语类专业都是重要的,不仅仅是翻译系的必需。“系统”指开设系列汉语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历代经典名著导读等,各门汉语课程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且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完善学生汉语知识、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
《国标》中仅翻译专业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三门汉语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指南》中也因这三门课“属于各高等学校公共课程,课程描述部分未对这三门课程进行描述”[11]。但是,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使是相同课程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外语类专业开设汉语课程,其教学目标内容应异于中国文学类专业的汉语课程,分别进行描述是必要的。下文将尝试分别阐述外语类专业核心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显示在外语类专业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 开设现代汉语课,培养现代汉语表达基本技能
外语类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现代汉语表达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能讲标准普通话,能使用规范汉字,熟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修辞手段,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水平。
教学内容包含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五个方面。语音部分讲述现代汉语音素的发音原理、音位的划分原则、音节的结构、国际音标的标注方式及语流音变的情况;文字部分讲述汉字的性质、字体的演变及汉字的规范字形;词汇部分讲述词、词义及词汇的构成;语法部分讲述词类、短语结构及层次划分、语法成分、单句类型、复句类型及层次划分;修辞部分讲述词语及句式的选择、辞格的类型及综合使用。
采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汉外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汉语的特点,如比较汉外音素、音位、音系的不同,比较汉外文字表音表义特征的不同,比较汉外构词方式、语义聚合的不同及熟语表达的民族性特征,比较汉外词类划分标准及句法结构的不同,比较汉外修辞表达的民族性特征等。在培养现代汉語表达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外语和汉外对比研究的能力。
(二) 开设古代汉语课,培养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外语类专业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稳步提升自主阅读古书的能力,达到能够读懂中等难度的古文的程度。同时使学生具备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没有今注的古代典籍,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
教学内容应分为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通论部分讲述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工具书的选用、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五个部分。文选部分选取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中国精神并较为受人关注的典籍篇章,经史子集全面覆盖且重点突出。
采用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论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文选部分以课后自学为主,每次课后布置适量的自学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和自查工具书的方式完成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翻译实践,课堂集中讨论其中难点与翻译心得。这样便可延伸课堂时间,提升课程效果,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三) 开设高级汉语写作课,提升现代汉语表达能力
外语类专业高级汉语写作的教学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系统掌握新闻、文学、理论和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写作实践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兴趣、良好的写作习惯、较高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包含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应用文体四类文体。新闻文体讲通信和消息,文学文体讲散文、诗歌、小说,理论文体讲文艺评论、社会评论、学术论文,应用文体讲行政公文、事务文书、调查报告。每一种文体重点讲述其文体特征和写作技巧,重视写作实践练习。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在课堂上举例讲解文体特征与写作技巧,布置课后写作实践任务,在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后,再回到课堂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寻找问题和完善文本。课堂例文的选取要注意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兼顾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布置写作任务时注意原创和外文同类文本翻译相结合,以此对比汉外文本的异同,锻炼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作文讲评时引导学生互评,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反复思考与打磨文本的写作习惯。
(四) 开设中国语言文化课,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素养
外语类专业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素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系统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完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汉语、汉字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中国的历史发展、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典籍藏书、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古典文学、各类艺术、风俗习惯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注重文化的历时与共时比较,分析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中外语言文化的异同。
采用学生讲述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领取一个文化主题,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查询资料、制作演示PPT,然后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讲述某一种文化的特征与演变,并在课堂上引导讨论,最后由任课老师作总结评述与补充讲解。
根据以上建议设置专业必修课,在此基础上还可开设汉外语言比较、中外文化比较、中国历代经典名著导读和中国文学选读等与汉语相关的选修课程,提供给感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
五 结束语
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重要,这一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外语学习上,不仅是学生的翻译能力与之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也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外语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中汉语能力会产生明显的正迁移作用。同时,汉语能力还是外语类专业人才最重要的复合能力,在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专业、外语教育和学术研究等众多应用领域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系统开设汉语课程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现代汉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让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更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素养,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让学生拥有较高的汉语水平。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就会更精准,从而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更得心应手,能在对外交流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在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全面系统地开设汉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2] 黄德兰,胡学文.母语因素对外语阅读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76-79.
[3] 王飞.英语阅读中汉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水平的互补性研究——基于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4] 鲍贵,林铃.母语阅读能力向外语阅读迁移问题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30-35.
[5] 王开.英语专业学生汉语写作水平和英语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4.
[6] 周赟来,陈雨,袁月,等.汉语写作水平对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一项实证研究[J].英语广场,2020(25):80-83.
[7] 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3-94.
[8] 杨振宇.母语水平是翻译的钥匙:读杨必译《名利场》之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1):288-289.
[9] 潘文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呼唤强化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5):1-8,19,147.
[10] 何自然.我国教育改革40年回眸——喜看语言学教育“两层皮”现象的逐步消退[J].当代外语研究,2018(3):2-3.
[11]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27.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5,97,197-198.
[13] 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A].户思社.中国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12:205-208.
[14] 王丽,于湘婷,毕宏伟,等.略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03-104.
[15] 管春林.东部省份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水平调查与分析——以
浙江省为例[J].双语教育研究,2014,1(3):66-72.
[16] 魏艳伶.地方涉外民营企业转型发展所需外语类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探析——以唐山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
(12):66-68.
[17]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18] 刘丽华,戴慧林,黄振定,等.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5):42-46.
[19] 盛榕.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
究——以铜陵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
(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