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质生产力 优势和短板都是发展潜力

2024-02-07全威帆陈婷婷

先锋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质科创生产力

全威帆 陈婷婷

要从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产业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壮大人才队伍四个方面着力,构筑成都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是可以更好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势和短板都是发展的潜力。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中级研究员吴尧对成都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如何扬长补短提出建议。

成都现实基础及制约因素解析

吴尧介绍,当前,成都科创内核进一步凝聚,科创实力稳步增强。截至目前,成都人才总量突破622万,集聚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拥有“双一流”建设高校8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4个,聚集了1个国家实验室、13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以及10个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累计培育19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8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2023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排名全球第24位,创新位势不断跃升。

产业主阵地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持续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成都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6%,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9个,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锂电池产量增长近三倍。

多措并举创造更优科创环境,科创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持续发力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全国首创科技金融贷款产品,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培育上市企业30余家;组建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设立6只产业链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1600亿元。同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逐年增长,进一步壮大了科创载体实力。

“也要看到,成都还存在着科研资源不匹配、产业能级位势需优化、科创环境有短板等问题。”吴尧分析。

成都科研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产学研合作不紧密、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凸显。成都当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不高,存在本土企业“接不住”现象,导致部分优秀科研技术成果去其他城市转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如芯片制造、重大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尖端材料等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还有差距,未形成技术优势,企业营收和增长率存在较大波动。

产业能级位势有较大进步空间。成都产业能级跃升集群发展仍需优化。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链上企业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下游,如半导体产业中多数企业主要从事封装测试环节。同时,产业链协同发展不完善,如新能源汽车本地化率较低,航空航天产业缺乏总装环节,光伏产业组件缺失。此外,还存在缺乏科技型龙头企业的问题,本土世界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多数集中在传统行业,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尚有差距。

科创环境与同类城市相比仍有短板。近年来,成都R&D经费投入强度逐年递增,2022年达到3.52%,但与北京6.83%、上海4.44%、深圳5.49%、苏州4.01%等相比存在差距;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比重为55%,远低于全国77.6%的平均水平,科研投入结构仍存在不足;高能级科创平台数量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存在不小差距。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四个着力点

基于上述原因,吴尧建议,成都要从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产业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壮大人才队伍四个方面着力,构筑成都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支撑。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硬核动力。一是聚焦产业主攻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态,遴选未来产业赛道,并针对性调配成都战略科技力量开展核心攻关。二是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科研主导作用,鼓励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引导科研主体聚焦前沿科技,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更好运用政府采购、惠企政策等措施,切实降低民营企业重大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的市场规模门槛,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重大创新的研发成本和技术风险。四是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多方参与的“定制化科研”新模式,促进本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培育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体。一是聚焦前沿型产业。聚焦具有引领性、辐射力强、发展空间广阔的新兴产业方向,以示范引领带动应用,再通过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例如,围绕6G、元宇宙、脑机接口、生物制造、新型储能、未来显示等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前沿型产业。二是发力成长型产业。锚定技术含量高、处在价值链中高端、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领域,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例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处在爆发前期的快速成长型产业。三是提质优势型产业。稳固优势特色明显、增长速度稳定、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领域,强化业态创新,推进智能化改造。例如,围绕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优化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配套环境。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网络为核心基础,综合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应用场景支撑能力,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发展支撑。二是强化资本赋能。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产品创新;扩大和强化政府產业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法治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和不合理门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保障。

壮大活跃新质生产力的能动主体。一是推动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引进和评价机制,强化产业规划和人才规划的有效衔接。二是创新基础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三是优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针对战新和未来产业领域,加强高层次科技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激励和引导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在薪酬待遇、晋升渠道、福利待遇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快完善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多元化保障,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新质科创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新质动员力量建设与运用浅析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