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实体经济“一号工程”实现先进制造业赶超跨越
2024-02-07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坚定把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实体经济“一号工程”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着力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市,要牢牢抓住国家产业备份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国家的战略大后方,新时期、新时代要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成都制造业基础良好、创新资源富集、要素成本优势明显,有基础有条件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要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积极承担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与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的使命,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市,要系统推进工业发展扬长板补短板。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历经“一五”“二五”规划和“三线建设”,奠定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基础,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获支持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都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拥有良好的战略区位、产业基础、科创资源和腹地市场等优势。但我们也看到,成都制造业大而不强,目前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不足工业营业收入的1/3;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快速扩张的人口与城市建设缺少制造业支撑;“十二五”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过快,导致工业未充分发育、高位运行时间不长;还存在世界500强、产业链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足,市场主体培育迟缓、根植性不强等问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更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市,要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三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不断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物,因此,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否定,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传统产业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传统产业长期发展的前提,为传统产业升级构建新的增长点,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相辅相成。产业发展与产业监管是一体两面、有机统一的关系,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与产业布局相匹配、产业体系相融合、产业发展相適应的现代化产业监管体系。成都要正确认识“三个关系”,坚持先立后破、新老并举,构建梯度有序的产业体系。
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实现工业赶超跨越
实施成都工业扬长补短追赶跨越行动计划,明确总体目标与工作任务,力争2024年奋力实现“三个赶超”“三个提升”发展目标。实现“三个赶超”,即工业增加值规模突破,实现工业规模排位升级;巩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居全国百强城市前10强位置,实现综合实力排位升级;两化融合水平排位升级,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前列。实现“三个提升”,即新增国家级产业集群2—3个,实现产业集群水平提升;R&D较2020年提升20%,实现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突破4700户,实现企业综合实力提升。
着力推动规模能级提升。加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装备等领域布局,争取央企大企入川进蓉,高质量建设成渝电子信息、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轨道交通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都区航空大部件、温江区生物技术药等4个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高端航空航天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着力深化产业建圈强链。聚焦细分赛道精准发力,深入推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支持链主企业召开全球供应商大会,吸引上下游企业来蓉投资;支持链属企业进入本地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大力开展市场拓展等活动。强化产投基金赋能,加大基金投放项目和投资额度,推动重点产业链子基金建设。建立重点产业链“薄弱缺”环节清单,开展链主企业供应商招商和短板产品临时储备计划,提升汽车、消费电子等重点产品本地配套能力。
着力攻坚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成都创新”向“成都创造”转化,用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等关键科研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承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定期发布核心技术攻关指南,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模式,打通创新链、转化链堵点,推动高端芯片、航空装备等领域攻关突破。围绕中试加速、测试验证等环节加快布局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载体,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
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企业“四上”,支持企业冲榜稳榜各类“500强”“百强”,开展工业企业“小升规”攻坚行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千企数改升级”行动,加大“云行天府”等活动推广。加大民营经济培育力度,深入推进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深入构建企业良好发展生态,实施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强化“一企一策”,建立项目问题“链长调度+领导小组调度”机制。
着力提升空间载体能级。推进工业园区小型化、精细化、专业化转型,鼓励发展都市工业时尚产业园。制定园外零散工业用地分类处置管理办法,引导符合准入标准的用地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工业上楼”,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都市工业载体建设、运营管理,打造一批多层高品质产业空间项目。推动园区绿色化发展,探索建设零碳园区、零碳楼宇,梯度培育创建国家、省、市级绿色园区。试点建设新型城市空间,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着力关键要素精准配置。开展空间布局规划修编,按照“保障总量、做优增量、提质增效、刚弹结合”原则,加强土地利用全过程管理和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蓉耀工程”建设,规划一批、投运一批变电站,提升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强化重点行业用电保障,做好工业企业分类保供和有序用电指導。加强算力等新型要素供给,构建“数据中心+智算+超算+边缘计算”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加大“算力券”兑付力度,促进算力资源转化应用,提升信息计算力。
全力推进“一号工程”高质量建设,持续优化工作保障体系
建立高效工作体系。建立“红黑榜”通报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分责等,对相关市级部门及区(市)县任务落实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及通报。建立项目拉练机制。按季度开展项目竞进拉练会,加快招引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促进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建立协同协商机制。发挥市政协协商作用,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产业现状、瓶颈专题调研;发挥市人大立法、监督作用,推动制造业相关领域立法,着力破除产业发展机制障碍。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建圈强链等主题开展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组织对标学习先发城市创新实践,提升干部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在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能力水平。
建立强力政策体系。优化规划体系。制定新型工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制造强市年度计划等文件;补齐重点产业链“一链一规划”,落实制造强市建设6个行动计划。健全政策体系。建立“综合政策+产业链政策+专项政策”的政策体系,落实制造强市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建圈强链等政策,实现17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政策”,制定壮大民营经济、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等专项政策。拓展法规体系。落实《数据条例》,积极推进车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促进性立法,以及工业空间保障性立法。
建立精准服务体系。开拓“蓉易见”服务。制定年度方案,组织市场主体、产业联盟、专家智库、公共平台、领军人才等,开展技术研讨、网络招商、产品推广等多种形式活动,提升服务质效。提升“蓉易办”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办事难点堵点,推进流程再造、功能优化,实现政务服务“多门到一门、多窗到一窗、多次到一次、一次不用跑”。优化“蓉易享”服务。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促进惠企政策“一站式”查阅、“双画像”推送、“全程网办”,分批次推出“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清单,实现惠企政策高质量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