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之伟力,启永恒之未来
2024-02-07刘欣
刘欣
材料一:想要永恒的人会看天空,想要瞬间的人会看云朵。——米亚·科托
材料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谭垦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科学研究。他这样勉励自己的学生:“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請写一篇文章。
人之一生,感兴趣之事千千万。著名研究者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需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开篇简洁,从材料引出观点)
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分论点一,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本论点重在谈“瞬间兴趣”与“永恒热爱”关系,若拓展到“行动”上更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自出生以来就会对各种各样奇妙的事情感兴趣,我们要以感兴趣为基础,寻找一生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时,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她便决定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崔宸曦的事例告诉我们青年一辈,要培养诸多兴趣,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例后总结,点到为止,妙)
让我们抵达永恒热爱彼岸的,不能没有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付诸行动,才有收获,进而转化永恒的热爱。
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将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一条绳索连接两岸陡峭的崖壁,带他溜过怒江无数次,因对行医的热爱,“索道医生”邓前堆将自己三十六年岁月挥洒在乡村。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化不成永恒的热爱。里克特说:“只有行动才能给生活增添力量。”彭端淑笔下那位富僧,没了行动,也没了力量,其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反面论证,与上段构成对比,援引名言与列举富僧事例,让人信服)
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事,又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这要辩证思考,不然,便会陷入冒险主义与教条主义泥淖。(“然而”词,转入思辨,文章陡然有了深度)
周幽王不是喜欢烽火戏诸侯吗?这样兴趣的结果是灭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国文、历史特别感兴趣,然而,为救民族危亡,他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了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事要合理合法,要符合时代要求,不要拘泥不变,这样才能有利自己、国家和民族。
我们青年一代,生逢其时,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应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增光,为民族出力,去开启永恒的未来。
(听名师更多讲解、看升格后作文请扫下方二维码)
特邀名师谭新阳,江西省骨干教师,语文高级教师,主持过两个省级重点课题,参编教育类图书30多本,致力于散文写作,有大量原创试题刊发在各大报刊上。
问:如何从材料中找到思辨类作文里的“元”?
答:单一材料找作文里的“元”容易,多则材料则要寻找其相同点,本材料有二:材料一是一句有哲理的话,有多种解读,材料二写具体的人与事,两则材料主要靠材料二来锁定写作的“元”,即“兴趣”与“行动”,第一则材料中的“兴趣”有“瞬间”与“永恒”之分。
找到“元”后,我们要快速确定“元”与“元”关系及其思辨的点:首先,兴趣是行动的前提;其次,行动则是兴趣的归宿;再次,并非所有感兴趣事都要付之行动。